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帝國主義

現代漢語術語帝國主義的主要意思有兩類,分別為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所用,前者所著重的是實施方的經濟壟斷性,後者強調實施者的對外侵略性;縱然中文寫法一樣,其實翻譯來源是不同的概念,於是出現了這種同詞異義的現象。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8/30 | 余杰

日本和韓國,會加入中國版的「大東亞共榮圈」嗎?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中日韓合作國際論壇」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會議沒有召開的必要——還不如將這筆錢省下來,籌辦「中國、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古巴國際合作論壇」,這才符合中國另一句古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2023/06/08 | 精選書摘

《世界不再是平的》:我們將面對不只是人口結構導致的經濟崩潰,更是五百年經濟歷史的終結

本書作者彼得.澤汗以地緣政治學和人口學為基礎,引領讀者進入「全球化秩序崩潰後地緣政治新局勢」真正務實的議題,以六個不同產業(運輸、金融、能源、原料、製造、農業)為主題,分析不同國家與區域的前景,以及這六個產業之間的關連性。

2023/05/01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從恐怖分子到CIA特務,神秘失蹤的「布雷蓋」是隱姓埋名還是遭復仇殺害?

1991年布雷蓋來到美國大使館,提出要揭發卡洛斯組織,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布雷蓋作為代號FDBONUS/1號的特務人員,與中情局合作,他向美國外國情報局提供卡洛斯組織的內部消息,包括行動細節、武器藏匿處和支持團夥等,為此他每月得到3000美元的工資......

2023/04/10 | 精選轉載

監獄、帝國與暗黑旅遊:台大黃舒楣談東亞殖民監獄地景

日本在20世紀初的東亞殖民歷史,為台、中、韓留下鮮少人討論的現代化監獄。這些監獄以「矯正」作為「文明的懲罰」,將過去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身體刑」轉化為剝奪自由、以勞動作為矯正手段的「自由刑」。

2023/03/24 | 精選書摘

《膨脹的帝國:俄羅斯土地收集史》序:所打的旗號都是「自古以來就是俄國(斯拉夫人)的土地」

本書以地理區域為主線,討論俄羅斯在羅斯本部、亞洲、烏克蘭、波蘭、高加索、芬蘭等地的擴張過程。分析俄國的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如何以土地收集為核心,奪取更多國家利益為準則的國家發展史。

2023/02/22 | 精選書摘

《時間怪獸》:英國人借助新的歷史感,將暴力消滅某些人視為一種進步

進化論主義史觀同樣建議人們,在面對新式機槍所帶來的大規模死亡時保持寬容,機槍結束了歐洲人和其他國家之間長期的技術邏輯上的平等,使歐洲人最終有可能征服非洲。

2023/02/22 | 精選書摘

《時間怪獸》:大英帝國主義的出發點是良善的,但是卻具有破壞性

一九二五年的《勛章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of the Medal)試圖推翻英國人長久以來的論述(說印度人對於英國人完全慈愛的存在展開了惡魔般的攻擊),確認了叛亂者所表達出的真實的政治抗議,以及英國人自己挑起的暴力行為。

TNL+ 2023/02/22 | 黎蝸藤

老左派、川粉與季辛吉,這三類人為何會站在一起支持俄羅斯、詆毀烏克蘭?

有趣的是,老左派和另外兩類人本身是極端對立的光譜,現在居然都站在同一陣線。不得不說,這類「老左派」是脫離時代的存在,他們成長在一個「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壞」的左派話語年代(60、70年代),比如赫許的成名做是美國的越戰中的戰爭罪行。沃特斯搖滾樂更是反戰反殖民的文藝工具。

2023/02/13 | 歪脑|WHYNOT

重讀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起源》:極權主義的幽靈仍潛藏在當代社會中

在納粹德國和共產蘇聯出現前,相信沒有人天真得會嘗試將人類當作機械、將道德律令視作無物,扮演上帝去創造無瑕的「新人類」。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一切可想像的皆有可能發生。

TNL+ 2023/01/21 | TNL國際編譯

大英博物館願以持有者身分「出借」帕德嫩文物,希臘堅稱雕像都是被英國盜竊

大英帝國的文物掠奪史至今仍為多數國家所詬病。希臘帕德嫩神廟中的數件古物於19世紀初期被奪取後便被賣至大英博物館展出,數十年來希臘也持續透過文物歸還運動的呼籲,期望恢復歷史建築之完整性。

TNL+ 2023/01/02 | 黎蝸藤

台南2023年喜迎建城400週年,應該邀請殖民者荷蘭來「共襄盛舉」嗎?

順著林濁水先生所問,一個符合邏輯的議題就是,既然熱蘭遮城是殖民主義的產物,我們有必要去紀念「被殖民400週年」嗎?印尼人抗議、台灣人慶祝,兩者差別是不是太大了?

2022/12/21 | 精選書摘

蔡東杰《戰爭的年代》:美國的全球盟主地位,有賴於它在歐亞大陸的優勢能維持多久

延續《瘋狂的年代》視角,本書作為「歷史與國際關係」系列二部曲,除繼續鎖定戰爭之起因與發展,依舊嘗試聚焦歐洲(西方)歷史,畢竟人類在這裡進行了最漫長且最難分難解的戰爭,也是在這裡形成了戰爭被日常化的出發點,同樣地,今日對於戰爭問題之正義思考、邏輯辯證、政策抉擇與未來無論樂觀或者悲觀之期待等討論,絕大多數也是由西方學者各憑己見,從歐洲歷史當中提煉出來的果實。

2022/12/20 | TNL特稿

《時間怪獸》導讀:每次的殖民挫敗,都成為他們更支持帝國主義的理由

紀律是文明的主要特徵,但紀律要成為無意識的習慣需要長久的訓練和練習。因此印度需要被託管,英國必須要盡責地、家父長主義地治理印度。神意不再是隱密的自然目的,英國的統治就是神意本身,給次等文明帶來進步的賜福。

2022/10/06 | 精選書摘

《歷史的轉換期9: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導讀:全球史視野下的十九世紀中期

兩個力挽狂瀾的大帝國(大清、鄂圖曼),兩個急起直追的小國家(俄國、日本),以及一個剛成立的新興民族國家(義大利)。以1861年為舞台,一群運籌帷幄的歷史人物為主軸,我們得以看見大時代的巨變浪潮下,充滿能動性的個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作出抉擇,為自身國家引路。

2022/08/04 | 王祖鵬

英國與希臘的「文物戰爭」:大英博物館願「出借」帕德嫩石雕,希臘對談判持開放態度

各界呼籲大英博物館將石雕返還給希臘,帕德嫩神廟的石雕所有權爭議在此十餘年間紛爭不斷,卡在英國與希臘之間。而經過希臘政府多年的抗議聲明之後,大英博物館現在對帕德嫩神廟石雕採取了漸進和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