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

幼兒也稱為幼童,是人類發展的階段之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南2綠議員質疑李中岑攜幼女開會,民進黨中央致歉檢討,2議員道歉退出黨團

台南市議會23日進行墊付款案審查,李中岑帶著幼女進入議事廳,李宗翰要求清點在場人數並進行表決,周嘉韋曾發言說,「李中岑要算2票嗎?」,李宗翰也說,「助理不可以進議會」,引發李中岑不滿,認為2人歧視女性。

2023/02/24 | 好眠師姜珮

連假來臨,父母如臨大敵:幼兒假期睡得好不好,跟這兩個原因有關

長假期意昧著吵雜的環境、有段距離的車程/飛行,或者是餐聚、對寶寶來說比較刺激的人潮或活動。關心小孩睡眠的家庭,可能會有「寶寶該怎麼睡」、「睡不好怎麼辦」的擔心。我們在討論外在環境(假期)影響孩子的睡眠時,都會有個體差異。所以,我想先從兩個比較少人討論的切入點著手,大概幫寶寶們分個類。

2023/01/15 | 潮健康

過年返鄉前我該先打「次世代疫苗」再回家嗎?現有疫苗種類有哪些?

近期適逢農曆新年前夕、中國官方宣布解封,再加上Omicron亞變種「XBB.1.5」來勢洶洶,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表示,過年前有4大族群應盡快施打疫苗。然而依據不同年齡分類,目前可供選擇的COVID-19次世代疫苗種類又有哪些呢?

2023/01/15 | 《科學人》粉絲團

研究:親子共讀如何能夠刺激幼兒大腦預測力?

大腦預測力如此重要,能否在大腦最具可塑性的人生早期階段透過家庭活動加以提升?報章雜誌常提及,家庭活動中的親子共讀有助於孩子大腦發展,然而少有科學實證檢驗此說法。我們團隊以一歲幼兒為研究對象,探討親子共讀與大腦預測力的關係。

2023/01/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度止咳藥乙二醇超標數百倍 ,繼甘比亞之後,烏茲別克至少19名兒童服用後死亡

繼甘比亞傳出多名孩童疑因服用印度製感冒糖漿喪生後,至少19名烏茲別克兒童去(2022)年底在服用印度Doc-1 Max止咳糖漿後死亡。當地官員說,Doc-1 Max乙二醇的劑量高達安全標準的300倍。

2022/11/07 | 照護線上

眼科醫師解答:「近視控制日拋隱形眼鏡」跟「角膜塑型片」差別在哪裡?

大家可以把它想成就像大人一般在配隱形眼鏡,卸下以後,還是需要戴眼鏡,但是近視控制日拋跟一般大人的隱形眼鏡不同之處在於,它除了屈光矯正以外,同時還可以讓我們有延緩近視(加深)的效果,所以一般我們都還是建議,白天的時候盡可能配戴10個小時,拿掉以後再改成框架眼鏡。

2022/09/05 | 潮健康

孩童也會得「長新冠」後遺症?醫師提醒出現10大症狀應盡速就醫

我國至4月期間才開始有COVID-19在社區大幅度流行。其中,約有20%屬於青少年及兒童,該族群有10-30%的機會出現長新冠症候群,影響日常生活及課業學習。因此長期照護值得國家與醫界長時間關注。

2022/08/26 | 林慶順教授

研究:電視、電腦和手機等螢幕接觸時間增加,會對小孩造成什麼影響?

父母在確保兒童和青少年安全並幫助他們做出正確選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限制螢幕時間可以為其他活動提供更多時間,並有助於他們的整體發展。家長可以使用以下指南來幫助孩子保持更安全的社交媒體使用。

2022/08/10 | 廣編企劃

從小打底美感力!babybabycool 100%有機棉童裝用愛創造安全永續新美學

「當你摸到、穿到面料好的衣服,身體會記住那種舒服的觸感。」孩子的美感力無須刻意培養,而是讓孩子有意識地沈浸在美的環境裡。

2022/07/18 | 讀者投書

孩子玩遊戲為何輸不起?利用戲劇治療「抒發輸的情緒」的三種方式

把失落與挫折用動物、顏色,具體的呈現出來。我引導娜娜找到一個專屬於她、戲劇化的解方,帶她面對了失落。小黑山群就像在娜娜心中萌芽的自我陪伴一樣,她學會了自我陪伴的第一步。

2022/07/05 | BBC News 中文

台灣兒童確診Omicron併發腦炎重症死亡率高於其他國家,是否與基因有關?

COVID-19與兒童急性腦炎的問題凸顯出來,在台灣成為重點醫療議題。李建璋醫師表示,觀察全球最新的臨牀COVID-19疫情報告,發現歐美都無類似的腦炎個案。李醫師說,Omicron造成兒童腦炎的案例,除了台灣、香港以外,只有馬來西亞與日本曾報告過零星一、兩例個案。

2022/07/01 | 潘柏翰

【疫情週報】6/25-7/1:公布重複感染定義及處置原則、6個月至5歲幼兒獲准接種莫德納疫苗,本週重點一次看

針對5到11歲兒童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專家會議建議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與第二劑間隔28天後接種);其餘5到11歲兒童,則建議於滿5個月(150天)後,接種追加劑。

2022/06/29 | 陳禹蓁

本土增4萬2112例:幼兒莫德納疫苗將開打,若出現氣喘等六大症狀應儘快就醫

幼兒莫德納將開打,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提醒,兒童出現氣喘等六大心肌炎症狀快就醫。有關未來疫情走向,李秉穎表示Omicron變異株不確定性高,未來幾個月確診數下降是一定的,不過接下來可能還是會有第二波或第三波,呼籲人人維持防疫措施。

2022/06/19 | 精選書摘

《0〜3歲全方位育兒聖經》:如何訓練孩子戒尿布、上廁所?想生第二胎該考慮哪些事?

孩子滿1歲以後,或許會開始思考關於第2胎的問題,像是「如果有第2胎會是什麼情況呢?」、「想幫這孩子生個弟弟或妹妹」。儘管知道並非想生就能如願,但通常還是會很想知道歲數差多少比較好帶、老大的心情又是如何這些問題。

2022/06/16 | 照護線上

兒科醫師圖文解說:「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病程快又猛,嬰幼兒一年四季都要提防

RSV大多是由感冒的家人傳給幼童,林鴻志醫師提醒,如果有感冒症狀,請盡量保持距離,避免幼童被病毒感染。除了接觸病毒之外,目前也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有助預防遭到病毒感染。

2022/06/07 | 精選轉載

從「觀望」轉向「贊成」孩童打疫苗,來自我對腦炎、MIS-C、長新冠等科學數據的觀察

如果只剩「自然染疫獲得抗體」跟「打疫苗獲得抗體」這兩個選項,那我現在會傾向選擇後者,而這個從「被動防守」轉向「主動防守」的翻轉關鍵,來自於我對科學數據的觀察。

2022/06/06 | 人本教育札記

看見繪本中的「聲響」:文字除了字詞本身的意義之外,在視覺設計上可能有哪些巧思亮點?

繪本作為孩童的閱讀書籍,大多是父母看字,孩子看圖,而這些存在於繪本中的文字可是有大學問的。每個經過精心設計的字樣,都是提醒念誦者該有不同的抑揚的語調,以配合圖片與故事情節的推展。

2022/05/30 | Hello醫師

防疫醫師破解迷思:快篩陽性該衝急診嗎? 網傳「幼兒防疫常備藥品」有什麼問題?

姜冠宇指出:「目前(網路上)多數宣稱的幼兒防疫常備藥品,例如抗組織胺、乙醯胺酚或止咳化痰藥品,大多為成人使用的藥物,若用在幼兒,劑量恐怕過重而有安全疑慮,需另外由專業醫事人員調配才行,絕非大家自行決定用藥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