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

幼兒也稱為幼童,是人類發展的階段之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5/25 | 好眠師姜珮

從嫩嬰、小童到學齡兒童,各自適合什麼樣的「睡眠儀式」?

最後,也要特別提醒。睡眠儀式當中,爸媽的專注與用心,遠比你們做了什麼還重要。睡眠儀式的焦點在於彼此的互動,而不是內容本身。

2022/05/24 | 常春月刊

擴散多國的「猴痘」有哪些症狀?如何傳染?又該如何預防?

目前尚無針對猴痘的特效藥物或疫苗,但可控制疫情暴發。雖在過去已證明,接種天花疫苗可防止猴痘,有效率為85%,但天花疫苗在全球消滅天花後已不再供一般公眾使用;以前接種過天花疫苗可能會減輕猴痘病徵。

2022/05/06 | 林慶順教授

是否該讓孩子接種COVID-19疫苗?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決定,只有利大於弊的考量

讀者Branda說「可否請教授就目前研究證據給予一些分析與建議」,我的建議是「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決定,只有利大於弊的考量」。其實,幾乎所有的醫療抉擇都是這樣,疫苗接種當然不會是例外。

2022/04/28 | 精選轉載

一圖看懂「該不該讓小孩打疫苗」:三種情況請盡快施打、不挑廠牌

因為疫苗嚴重副作用的機會很低,如果6~11歲兒童本身有糖尿病、先天心臟病、慢性肺病、肥胖等危險因子,打疫苗絕對是利大於弊。

2022/04/18 | 精選轉載

兒科急診醫師:「抽搐」可能是兒童感染Omicron後會出現的徵兆

研究發現,「熱痙攣」方面,在COVID-19大流行的初期階段和Delta流行時期,1至4歲的熱痙攣發生率分別為1.3%和3%,但在Omicron為主流期間時為9.4%。Omicron流行期間,5歲至11歲兒童的抽搐發生率也從0%增加至3.5%。

2022/04/18 | TNL 編輯

衛福部諮詢兒科醫學會討論「輕症兒童提前送醫警訊」:出現四大警訊才就醫恐怕「有點晚」

衛福部醫事司16日晚間緊急透過通訊軟體諮詢兒科醫學會,醫學會在一個晚上之內,討論出「輕症兒童提前送醫警訊」,就等衛福部正式公告。描述兒童確診者即便還在輕症階段,但若出現哪些跡象,就不可繼續居家照護,應立即送醫,以免再次出現分流不及的憾事。

2022/03/18 | 常春月刊

孩子有情緒問題或注意力不集中,錯誤的飲食習慣可能是幫凶

當我們抱著頭思索著為何孩子在學校總是坐不住,學習總是記不住時,應該先想想我們給孩子的飲食內容是否適宜。

2021/10/15 | 林艾德

在公園設置三分鐘盪鞦韆計時器,又是一個規訓侵入道德領域的例子

民主社會中,道德勸戒與強制規訓之間的取捨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當原本屬於公民道德領域的善行,變成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時,那人們從事這項行為的動機,也會從無私的共善,變成貪求獎勵或是畏懼懲罰。

2021/05/21 | Esor Huang

兒童在家自學期間,給父母的「線上免費學習資源」清單

當父母需要在家工作,而孩子又要停課在家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些什麼、看些什麼?對幼兒來說可以兼顧娛樂與學習?這時候,父母還是需要一些額外的工具資源來幫忙。

2020/11/08 | NOW健康

別小看呼吸融合病毒威力:兩歲以下兒童感染比例,較去年同期提高兩成

今(2020)年2歲以下兒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比例,較去年同期提高2成。因該病對於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而言,恐有致命危機,在此提醒家長切莫輕忽。

2020/10/14 | 楊逸飛

「幼教現場全面裝設監視器」之前,我想請問現在的政府這四大問題

現在的幼教環境,這四點都還沒有辦法落實,我們全面加裝監視器之後,只是給了政府一個合理的藉口,把兒少事件發生的主因與責任,全部壓在第一線的幼教人員身上。

2020/04/17 | 精選書摘

《兒科醫師想的和你不一樣》:寶寶無故大哭不止,有可能是「腸絞痛」

因為薄荷醇與類似物質具有神經抑制作用,想藉此作用抑制哭泣並無助益,且在未滿2歲嬰幼兒的嚴重不良反應報告較多,所以目前不建議使用含薄荷醇與類似物質的脹氣膏塗抹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