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4 | 精選書摘

《越自然越抗癌 清除癌細胞》:我在學校當教授,未來竟然走靈療?

心不安定靈就容易被打開,被打開之後,就會是很多外在進入;打開之後我們曾經累世的靈就出來,以前是被封閉的,被寄在那裡。打開就被誘發出來後,開始作亂在身體裡面。因此現在是很亂的世界,大廟小廟通靈的非常多,但每個能力跟德性是不一樣的。

2023/01/08 | 方格子vocus

【專訪】陳柏儒:這裡還有神

民國86年出生的陳柏儒,是馬祖最年輕的道士,「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去廟裡面,我感覺它是一個很安全、很祥和、很有庇護感的地方。」而在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信仰往往是人們尋求慰藉的方式,然而信仰是成為生活的助力,並不是逃避現實的藉口,「我都會笑那些迷信的人,今天拜完不靈驗,就罵那個神:爛木頭,但祂憑什麼幫你?神明是自然而自發的扶持,不是因為你燒夠多的紙錢,夠『虔誠』,就完成你的願望。」

2022/12/11 | 精選書摘

《植物芬芳的日常異想》:相較於其他木香,檀香多了威儀嚴肅與簡樸自持的感受

檀香有東方宗祠的印象,是歷代祖先努力耕耘的一方,而西方對於檀香的氣味印象,則與我們不同,與宗教的連接似乎較少一些,倒是常見與茉莉或依蘭等濃郁花香調和,被人們記載為具神祕感的異國東方調。觀看不同風土生長的人們,醖釀出不同的氣味文化,細細感受其間的差異,試著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想像彼此的生活樣貌──香氣帶來了非常有趣的人文觀察。

2022/04/29 | 市場快訊

大象體操夜訪汐止聖德宮,廟宇演出初體驗團員直呼這合作邀約太驚豔

全台首檔音樂實境行腳節目【WINDIE收OUT!】,首集開播便由知名街訪YouTuber「孫女」和樂團大象體操,一起前往汐止大尖山的聖德宮收音。

2021/07/22 |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

【專訪】Bito創辦人劉耕名:操刀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從民間信仰出發,傳遞台灣與世界的共振

Bito是劉耕名在紐約工作近十年後,於2013年回台灣成立的公司。身兼創辦人、創意總監、動態圖像導演等多職於一身的劉耕名,用開放的視野看見世界、貼近台灣,然後讓世界看見台灣。

2021/07/02 | 林易萱

【專訪】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總策展人劉耕名:台灣人有多迷信?從宗教探索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廟宇文化」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台灣文化習俗,在Bito團隊的詮釋之下,以《Swingphony》為主題登上2022年倫敦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es)的世界舞台,展現在世人面前。

2020/08/01 | 精選書摘

《圖說中國古建築》:為什麼寺院和廟宇要蓋在山上?

佛教為了修持,一塵不染、脫離塵俗,必然要尋找往來人少之地,因此興築「山寺」。凡是各地的名山,佛教僧尼必然前往建寺,久而久之,各地大山都建有佛寺,差別只在大小不等。

2019/10/03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庄腳歷史學:為什麼祭祀祖先的公廳,卻同時安置了神明?

不管如何,從我們家的歷史看來,家神具有可替代性,會隨家庭主事者的更迭而變化。晚來的神雖然可與舊神共存,但當新的家神晉升主位之後,舊神卻無法降轉為陪祀,就只能退位了。

2019/09/07 | 精選書摘

《藥舖年代》:每間廟的藥籤像「安慰劑」,而且還男女有別

記得小時候,三不五時總會見到老太太抱著孫子,手上拿著剛從廟裡求來的藥籤,或是老夫妻一起走進藥舖內抓藥,從他們的眼神中,你會知道這是他們最後的依靠。

2019/03/11 | 環境資訊中心

面對劣質產品進口,業者如何延續台灣廟宇「好香」?

面臨燃香造成空氣汙染的質疑,其實業界七、八年前就有類似的自主檢驗機制,但施行兩年後就沒下文。原因是有檢驗的跟沒檢驗的都可以賣,當然沒有人要花錢檢驗。

2018/11/25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台灣農會、寺廟與地方自治:自由與民主的風吹得進農村嗎?

回顧戰後台灣的地方選舉史,在社群媒體尚未出現、假新聞尚未滿天飛以前,誰可以影響選民的投票動向?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動向?與今日這種「新時代」的選舉操作方式不同,在地方上的農會與水利會,過去則在選舉中扮演要角。

2017/12/23 | 環境資訊中心

別讓石虎失依:苗栗多起寺廟開發,環團籲審慎評估

苗栗縣目前正進行多處廟宇開發案,但其中多個宗廟開發區位都位於石虎活動區,寺廟開發原是為人們尋求心靈淨化、修行的場域,卻在犧牲瀕絕物種棲地進行開發,是否適宜?

2017/11/18 | 精選書摘

《佛寺古建築探秘》:洞窟、飛瀑、一條龍——台灣奇特的寺院格局

台灣的寺院建築一直到了清代中期之後,隨著社會富足及經濟條件許可,才逐漸的進入比較穩定性成長的階段,同時寺院建築的形式也出現了多元化的現象。

2017/10/29 | 陳柏翰

專訪建築師賴伯威 :《寄生之廟》,台灣製造

這些廟宇或許並不美,同時過於生活化而對台灣人是稀鬆平常的存在,才更難以發覺它的特色。這些寄生之廟只需要被看見,並且讓大家參與知道其價值,讓生活寫照能延續,或者隨著信仰群眾的減少而逐漸消失便以足夠。

2017/03/26 | 民俗亂彈

為什麼「徒步進香」會成為現代社會媽祖信仰的實踐與流行?

儀式活動能凝聚信徒的向心力,步行帶著挑戰與苦行的象徵,因此常被作為宮廟挑戰的目標,或是神明指示要進行的鍛鍊。

2017/01/27 | 民俗亂彈

環保不能曲解信仰:香與金都是無可取代的物質

紙與香的使用,體現出臺灣各地的「地方知識」,絕非僅有「燃燒」、「貨幣」的功能。

2017/01/21 | 文化復新事 TransCulture

【郭喜斌說書】誰來替台灣民間藝術把關?

為什麼大家對小孩的教育這麼重視,卻對庄境裡那座主公住的廟,裡面那些充斥著無內涵、錯字不斷的「裝飾物品」,如此無有痛癢?連小孩直言道白,還以老壓小,說他無禮呢?

2017/01/17 | 廣編企劃

室內看來一塵不染?小心家中還有PM2.5這位不速之客

根據美國環保署EPA的研究顯示下,室內空氣污染其實比室外還要高2-5倍,甚至高達100倍。講到室內空汙處理,空氣清淨機是個必要的選項。但怎麼挑選適合自己居住空間的產品,還是有很多「眉角」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