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廣東歌

粵語流行音樂(英語:Cantopop),又名香港流行音樂或廣東歌,通常指於香港創作的音樂,亦可用於指代音樂的創作、製作和消費的背景。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8 | 德尼思化

《Dear Myself》:「廟街王子」到「AI歌王」,真正用作品說話的尹光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尹光說要學年輕人的歌曲很難,要進步比過去更艱辛。到這個年紀大可以搞什麼「懷舊金曲重聚」,依然有一群老fans支持,為什麼他還要學搖滾Rap、AI合唱?

TNL+ 2023/08/23 | 馮月明

【析聽廣東歌】林家謙《怪我只敢做好人》:「我思考,我存在」

若做「好人」能「一世平安」,做「壞人」則會受到惡報的話,我們大概也會毫不猶豫地做好人,而不敢扮演壞人。但無奈現實的情況是,做好人而沒有「好」結果的例子卻比比皆是,反之壞人可能快活自在。這樣的話,你還願意做「好人」嗎?——這是林夕與林家謙留給我們的思考空間。

TNL+ 2023/07/23 | 馮月明

【析聽廣東歌】初久《半醉 30% Soaked》: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

《半醉》長約三分半鐘,但MV版本卻將近六分半鐘,其中出現了不少耐人尋味的文本及符號。首先,在編曲上,歌曲始於一種偏現代新靈魂樂 (Neo-Soul)的風格,藉此呈現出隨性喝酒的意境,歌者氣聲般的輕吟,又為其演繹增添了半點醉意。

2023/07/03 | Y.t.Chan

家駒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要找一首容易入腦又真正有國際視野的廣東歌,十分不容易——如果不是沒可能的話。當大部分流行歌手,包括天皇巨星,唱的不外乎情情愛愛,家駒創作的詞曲,教年輕人知道世界原來很大,膚色原來有界限,有人為了打破它,犧牲了很多。理想不是用錢買的,和平與愛,要身體力行,直至鐘聲響起歸家的信號。

TNL+ 2023/06/23 | 李梓成

【析聽廣東歌】香港樂壇還需要歌詞賞析嗎?

有人會說歌詞也是面向之一,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有人沉醉於音階,有人埋首歌詞,有何不可,何需勞氣討論?但事實上,歌詞文本研究有三個盲點,繼續向這方向書寫流行文化,徒然是故步自封。

TNL+ 2023/05/23 | 馮月明

【析聽廣東歌】乘著木馬到達夢想的彼岸——張敬軒《隱形遊樂場》

張敬軒的《隱形遊樂場》中,詞人黃偉文以「過山車」跌宕的軌跡,代表人生中的起伏,同時,它也是一種刺激與快樂。過山車來裝載仍在黑暗——深夜——中等待它的人,「快樂就是留給願意承受高低跌宕的你」。殘酷的現實生活雖然到處都有限制,但這個樂園卻是自由的。

TNL+ 2023/04/23 | 馮月明

【析聽廣東歌】陳蕾《下流社會》:一種橫蠻與一種缺失

香港年青一代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跟這套被他人所訂好的老規則?為什麼一定要按你的方向、你的綱領?年青一代要控訴的,不在於「遊戲勝負」,重點不在於他們有沒有能力買房子,不在於物質條件如何,而在於「遊戲規則」由誰來制訂,在於他們在社會中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凡此種種,都在陳蕾的《下流社會》找到回響。

2023/04/15 | G點電視

《我並不須好性》創作班底首度剖析作品,無性戀者阿康:從第二角度認識自己

正如歌名《我並不須好性》中,「好性」與「好勝」有語帶雙關的意味。在感情世界中,無性戀者的「不好性」,似乎會成為他們與伴侶的衝突位:在親密關係中要「好勝」地保存自我,還是「不好勝」地互相磨合?

2023/04/15 | G點電視

《我並不須好性》一曲引發四人對無性戀者、男同志與性關係探索與反思

「我無意代表整個無性戀社群,亦害怕代表它,因為我堅信經歷是很個人的,而我不想一錘定音地向觀眾輸出甚麼是『無性戀』。我只希望這個作品、我的故事,能夠成為主流看見無性戀的序章,哪怕只是引起他們對認識議題的少少興趣。」康輕輕地道出自己對《我並不須好性》的期望。

TNL+ 2023/03/23 | 馮月明

【析聽廣東歌】陳蕾《世界與你無關》、《窮人的薔薇》:熱情對抗冷漠

如果你也累透了,先好好擁抱自己,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當然有時候真的不容易)。做運動也好,畫畫也好,聽歌也好,此刻「世界與你無關」,與你有關的只有你自己。

TNL+ 2023/03/20 | TNL特稿

張敬軒倫敦演唱會的香港情

軒公說,幾年疫情,還有整個世界,包括生活周遭環境的轉變,讓他在看著新聞時,常有快要窒息的感覺,而他寫這首歌的時候,有一種很強烈的孤獨感。他把〈隱形遊樂場〉的demo稱作「Goodbye」,就是想要跟這種無力感say goodbye。不過,無論如何孤獨哀傷,來到Wyman手上,卻總有辦法讓塵埃開出花來。

TNL+ 2023/02/23 | 馮月明

【析聽廣東歌】想像力之重奪:莊正《ZiNG!》的「滅世魔法」

如果我們的人生都已經被寫好了,為何還要來活一次?這不是也很荒謬嗎?「神」是一個符號,是我們人生「終極意義」的賜予者。「魔王」莊正在終曲中反複強調一切都彷彿被命定了,卻又帶來一些反省。

2023/01/05 | 陳嘉銘

顧嘉煇的二重唱,與昔日香港

顧嘉煇的成就,由電影、電視、綜藝、兒歌,甚至節目和廣告Jingle,由六十年代一手包辦至退休,成就無人所及;不過他的二重唱創作,更是香港流行音樂的先河。當下回首,這道先河雖然作品不多,卻都是香港文化多元多面的象徵。

2022/12/30 | MUI MOVEMENT

「看世界到處戰火正蔓延」:梅艷芳的愛和大愛

梅艷芳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但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她開始多了在大陸工作,甚至有人評論她「轉軚」,拋棄了原本的立場。她卻認為不能以單一方式應對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有所改動。放眼今天,這似乎可以成為新一代歌手的借鏡——愛從來都不只一種,愛的方法也是可流動多變。

2022/12/23 | 馮月明

歷史的斷裂:不再「靜默」的香港樂壇

廣東歌在過往普遍地只有娛樂功能,當然它可能在某段時期、在某程度上代表著本土文化身分,但在過後普遍地並沒有強烈的文化身分象徵。我相信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什麼黃霑曾會認為「粵語流行曲底子和根基都是薄弱的」。九七後「蜜月期」以來本土身分意識相對地降低、「北進想像」的期待、同質性的廣東歌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之下,香港流行音樂產業似乎已無力回天。

TNL+ 2022/11/12 | 李梓成

香港歌漂遠洋彼岸(三之一):有一種鄉愁叫香港

關於離散的香港流行曲並不是21世紀的專利。雖然可能冒犯到一些舊時代曲的擁躉,但我始終覺得現時關於離散的香港流行曲,影響力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