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18/12/14 |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批判《大誌》利用街友的人,想法都太「烏托邦」了

大誌(The Big Issue)引入台灣8年後,許多人仍然針對「無法真正改善街友生活」的經營模式批評,但如果台灣大誌真的依此行事,首先倒楣的或許就是街友中最弱勢的一群。

2018/11/24 | 芬多經

焦點院線《非同凡響》導演歐文傑專訪:別輕忽他們的小宇宙

近幾年香港流行拍攝社會邊緣人士面對問題的影片,《非同凡響》內容圍繞著智障孩子與身邊人物的點點滴滴,與彼此的情感與人倫關係⋯導演而歐文傑去除戲劇感,以平實直白的角度呈現這些可能飽受歧視者面對的日常真實情形。

2018/10/26 | 劉威良

德國學生也有升學壓力,但12歲就開始實習探索未來

我幫忙跑腿去找實習機會,想說12歲的孩子,應該不懂要去哪問,但我吃了幾次閉門羹而暫緩幫忙。後來我才知道,我的暫時被動等待其實對孩童的獨立培養非常重要。

2018/10/26 | 劉威良

德國學生也有升學壓力,但12歲就開始實習探索未來

我幫忙跑腿去找實習機會,想說12歲的孩子,應該不懂要去哪問,但我吃了幾次閉門羹而暫緩幫忙。後來我才知道,我的暫時被動等待其實對孩童的獨立培養非常重要。

2018/09/19 | 親子天下

當年的越南難民,現在的校長、執行長:讓學生在安全網內跌倒、再靠自己站起來

自信建立,通常是弱勢學生的痛點,因為生長環境路上太多紛擾,讓很多孩子內心不安定,無法專心學習。吉雅就是越戰後難民潮的小難民,但卻因為曾經有的成功經驗,讓她替弱勢孩子創立學習歷程表達思辯課程。

2018/05/21 | 廣編企劃

偏鄉孩童缺的不是無止盡的同情,而是一路成長都缺乏的「陪伴」

要翻轉偏鄉所面臨的困境,焦點不是放在「靠學業成績」,或是不斷投注硬體設備資源。真正的問題在於孩子一路從家庭、社區到學校都「缺乏陪伴」,這才是導致偏鄉孩子逃脫不了弱勢的真正理由。

2018/03/31 | 法操FOLLAW

以抒情文輕判經濟弱勢竊盜,林輝煌法官對判決書的獨特見解

新任的新北地院院長林輝煌,曾在民國91年改變傳統判決書寫法,以抒情文方式判決,輕判經濟弱勢的竊盜被告而聲名大噪、引起法界轟動。他也提到,部分法官要求法官助理書寫判決草稿,再就草稿簡單修飾後定稿。並重話批評:「這樣的法官是在做違法的事。」

2018/03/15 | Jack Huang

泰國移工文化觀察:有些人被迫要永遠複製上一輩的階級

對於貧窮、弱勢的家庭來說,教育無疑是讓下一代向上攀爬的唯一途徑。但在很多地方,可能是簡陋的工寮、難民營或城市中的角落,有些孩子終究沒有學習的機會。那些在工地長大的孩子,或許一輩子脫離不了作工的命運。

2018/02/02 | 廣編企劃

【專訪】少了青壯年的弱勢農村如何再造?高雄中路社區堅持為孩子開啟「不一樣的未來」

與其他弱勢社區相同,中路社區農村人口外移嚴重,隔代教養及新住民家庭比例高,同樣面臨缺乏資源的困境。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高天尚與楊國華召集志工群開設在地、多元化的課程,希望能夠透過教育來翻轉弱勢,改變孩子的困境。

2018/01/31 | 廣編企劃

【專訪】以在地環境生態課程往下扎根,南港久如社區助弱勢孩子建立自信與歸屬感

有美麗生態景致的南港久如社區,或許可說是標準「不山不市」的邊陲地區代表了。與其他弱勢社區相同,久如社區中低收入戶佔比高,貧富差距懸殊,也同樣面臨隔代教養與缺乏資源的困境。謝建志從號召社區居民「封溪護漁」開始踏入社區工作,為孩子們開設在地、多元化的課程,希望能夠透過教育來翻轉弱勢,改變孩子的困境。

2018/01/26 | 廣編企劃

【專訪】向下扎根的食農教育,彰化大湖村凝聚社區力量讓弱勢孩童脫胎換骨

彰化埤頭鄉大湖村,與其他弱勢地區相同,面臨人口外移老化、隔代教養與缺乏資源的困境。促成改變的,是擁有一股對當地深厚情感的邱木生村長。他以食農、混齡實驗教育為號召,要將這「一村一校一社區」的力量凝聚起來,翻轉弱勢,同時將在地傳統文化傳承保存下來。

2018/01/23 | 林艾德

為什麼就算雞蛋是錯的,我永遠站在雞蛋這一邊?

起初,我其實很疑惑,既然雞蛋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站在雞蛋這一邊?難道就因為是弱勢,錯誤就可以被原諒、甚至錯誤就會變成正確嗎?我們應該憑藉是非、而不是根據對方的身分來判斷對錯不是嗎?

2018/01/16 | 精選轉載

【街賣圖輯】為什麼賣火柴的小女孩只能「消費同情」?

在人生柑仔店計畫中,我們試著呈現街賣者視角的工作與困境,因為他們才最了解街賣的困境。許多街賣者可能受限於表達方式、污名或缺少經濟餘裕,而難以表達自己的困境。但我們相信改變最關鍵的力量就潛藏在街賣者之中,這力量被許多條件所限制,而人生百味的工作就是找到並指出這樣的限制,並在有限的資源下用行動改變這些條件。

2017/12/19 | 白經濟 TalkEcon

台大怎麼上:誰是台大學生2.0

誰是台大學生2.0版以2001-2014的台大學生學籍資料,分析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組成。2014年考試入學僅佔50.3%、個人申請佔40%、而繁星推薦則佔9.6%。就入學管道來說確實有變得比較多元,但實際上對學生背景的組成來說有沒有影響呢?還是依然讓既得利益者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入學管道而已?

2017/12/04 | 新公民議會

被遺忘的「冰島女漁人」

或許我們有許多的既定印象,其實是被有意創造,或刻意抹去的結果。例如:出海捕魚,讓人很容易直覺想到是「男人的事」,在冰島也是如此。但人類學家Margaret Willson卻發現過去幾百年來,冰島或許曾有過為數不少的女性漁夫,只是在歷史洪流中,她們被遺忘了。

2017/12/03 | 新公民議會

女性屬於家庭,不該涉足大海?被遺忘的「冰島女漁夫」

或許我們有許多的既定印象,其實是被有意創造,或刻意抹去的結果。例如:出海捕魚,讓人很容易直覺想到是「男人的事」,在冰島也是如此。但人類學家Margaret Willson卻發現過去幾百年來,冰島或許曾有過為數不少的女性漁夫,只是在歷史洪流中,她們被遺忘了。

2017/12/01 | 新公民議會

賴清德的「照護員功德說」,反映了道德集體主義的變形壓迫

關於高標準的「道德」,理應只有「自己要求自己」的可能。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讓任何人來勉勵、要求自己「做功德」,尤其是不應該由強勢者去勉勵弱勢者。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用力督促政府以法令規章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活得有尊嚴;而不是用道德教條去深化一個人的精神力,讓一個苦難的人像佛陀般偉大地割股餵鷹、犧牲奉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