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張國榮

張國榮(英語:Leslie Cheung Kwok Wing,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本名張發宗,香港歌手、演員、詞曲作家,並曾經擔任電影配樂、排舞、音樂錄影帶導演、藝術總監和電影導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28 | Bruce Lai 賴勇衡

紀念張國榮和陳百強:為甚麼原版《失業生》比修復版更好

其實在香港影壇裡,要演這種反叛不覊的「阿飛」角色,沒人比張國榮演得更出色。修復版中的榮少在正路與歧途之間左搖右擺,使他與家寶的對照顯得模棱兩可。原版的榮少,是在羞辱和悲憤中走向毁滅之路,張國榮彷彿把他事業中的困頓及懷才不遇的不忿都轉化為榮少的叛逆。

TNL+ 2023/06/06 | 陳娉婷

【港片小酌】《東邪西毒》群雄孤寂:假若沙漠是漫漫塵世,俠士無情勝有情

孤剋,是《東邪西毒》武林群俠的共通點,也照見各人的弱點:自憐、自重、自欺、自私。但也正因為他們人生的不順遂,他們才成為武林獨當一面的英雄。筆者特別挑選四個角色,配合具代表性的畫面定鏡截圖,逐一分析他們如何為愛痴狂、求而不得,逐漸走向成魔之路。

2023/04/03 | 德尼思化

洛楓《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禁色的蝴蝶,何以仍在飛舞?

林夕曾撰文後悔為哥哥寫下太多悲涼,這麼多勾引聽眾眼淚;沒有關心他的心理健康,又有甚麼意義?而洛楓書中則有整個章節談媒介殺人,分析香港傳媒對張國榮的負面報導。

TNL+ 2023/01/06 | 陳娉婷

【港片小酌】《烈火青春》:無家可歸的性與青春

青春電影的常見元素,是純愛、校園、成長,帶有糖衣的甜絲絲味道,但導演譚家明執導的《烈火青春》是血腥、混沌、縱慾,片中男女沒有依歸,只在乎片刻歡愉,結局更是通往死亡。《烈火青春》1982年播出時,爭議頻生,惹來衞道之士的抨擊,特別是片中露骨的性愛場面,被教育界批評傷風敗俗,最後電影更被勒令停播⋯⋯

2022/04/01 | 李展鵬

由零開始

奇妙地,《由零開始》的主題好像從「退隱」變成了「蛻變」。他想結束演藝生涯,卻迎來充滿經典的新一頁——原來,這才是「由零開始」。

2022/03/31 | 精選書摘

《永遠的哥哥張國榮》:我希望可以找尋他的始與終,並撫摸他留下的每一個痕跡

熱愛且孰悉香港電影的韓國知名電影記者朱晟徹,將從業逾20年間數十次訪港追尋張國榮足跡的珍貴資訊、曾與張國榮合作且關係密切的相關人員訪談,與張國榮的音樂、電影作品交織並串起張國榮的一生。作者在此過程中「學會了如何道再見」,完成此部對哥哥張國榮的致敬之作。

2022/02/25 | 方格子vocus

【影評】《春光乍洩》:這趟戀人的離散旅程,是自我放逐更是「從頭來過」

奈何他們的故事注定流離,黎耀輝一個人在伊瓜蘇瀑布前,笑容傷神,而何寶榮在公寓裡,抱著枕頭痛哭,那道春光註定被鎖在阿根廷,沒有結局。

2022/01/13 | 逸飛

【影評】電影中的記憶與政治:《梅艷芳》刻意遺漏的反抗暴政精神,其他港片會記得

電影中固然展現了梅艷芳的許多善行義舉,例如:對於無家者的照顧、對於SARS演唱會的號召與籌備,但卻刻意遺漏了她對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聲援、甚至因此曾婉拒到中國拍攝電影與演出。在中資的影響下,這樣的刻意遺忘固然不意外,但電影以這種方式記憶梅艷芳,卻也遺忘/遺漏了許多屬於梅艷芳的精彩。

2021/05/2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光影華爾滋》作者Kristin:在電影與文字的光影交錯中,覓得屬於自己的所在

一如Kristin堅持在4月16日的發文,必須與《阿飛正傳》相關,那是她將電影記憶融入生活日常的表徵,「整個四月就是包圍著王家衛、張國榮的電影,五月就是鳳梨罐頭。」

2021/01/17 | 陳偉智

專訪《鏤空與浮雕》作者范俊奇:寫盡絢麗多彩的群星眾像,就是不想寫自己

《鏤空與浮雕》作者范俊奇是大馬華人,他曾任時尚及女性雜志的主編、電視台中文組品牌及市場企劃經理,縱橫時尚界、娛樂界、媒體界多年,在報章的專欄中,寫下他所訪、所聞過的明星故事。

2020/10/24 | 讀者投書

後現代女性主義治療學派看《霸王別姬》:程蝶衣的性別認同障礙與受壓迫經驗從何而來?

電影中的戲班師傅向當時還小的小豆子說:「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這究竟是成全虞姬還是成全自己?從這樣的理論觀點來看待角色程蝶衣所處情況,治療者不會將焦點放在個案應該如何活出自己,而是有哪些可能方式來活出自己。

2020/04/01 | 讀者投書

寫給深愛的張國榮:哥哥痛苦的先離去了,但他沒有放棄愛

十七年前的四月一日,張國榮離開人世,跟全世界開了一個最極致的愚人節玩笑,之後的每一年,到了今天世界各地的榮迷會有無數的悼念活動,但無論何時。張國榮沒有放棄愛,和所有他演出的角色一樣,我們都可以去發掘些什麼關於情感的故事。

2020/04/01 | 讀者投書

SARS那年的愚人節玩笑:生於網路時代的「後榮迷」,如何追述張國榮的今生明世?

「我可以當他還存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離開過。」後榮迷馬浩翔說,遊覽社群網站上的張國榮,已成為每晚入睡前的日常。當社群媒體漸漸成為大家挖掘張國榮訊息的新天地,他就理所當然融入粉絲們的生活中,平凡又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