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張愛玲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等,是出身上海、後來長年定居於美國的散文家、小說家、劇本作家及劇本評論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作家鍾曉陽新作《晚期風格》,探索畫家的愛與重生

《晚期風格》篇章中,描述一名畫家面臨晚期創作的瓶頸,因為年紀大了,失去觀眾,失去創作熱情,卻因緣際會從女學生的身上再次找到創作動力,學生也在老畫家的身上得到啟蒙,兩人最終分離,多年後女學生也老了,再次看到當年老作家的作品,回首前塵,往事襲上心頭,又是另一番心情與體悟。

TNL+ 2023/03/06 | 陳娉婷

【港片小酌】《男人四十》兩代師生戀的鏡像:縱撩撥長江之水,只取一瓢深情

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悠長一生如同江河,總會遇到幾段愛戀的波濤,但澄明者只會舀取其中的一瓢來喝。原來師生戀之外,回歸到原點,電影《男人四十》更想講述一種華人婚姻的含蓄和深情,它沉重有力,在觸礁之處,尚能翻海重生,邁向修補之路。

TNL+ 2023/02/27 | TNL特稿

我讀《緣起香港》——張愛玲的引路人

張愛玲曾經說過,在外國女作家中,比較喜歡的是斯黛拉.本森(Stella Benson)。正如黃心村形容,「本森在文學史上是一個被淹沒的人物」,但她認為,在港大讀書的大約三年間,張愛玲在大學藏書中跟本森相遇,並或多或少影響了張的日後寫作。黃心村大量引用本森與張愛玲的文本以說服讀者,本森的作品如何為張愛玲提供了「一種游離於主流文學和菁英文化之外的獨立聲音」。

2022/10/29 | 精選書摘

《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我師落華生——張愛玲的中文課

張愛玲曾經是「港漂」,香港是她流徙生涯裏關鍵的一環,只是香港和港大對她究竟意味着什麼,到目前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梳理。張愛玲入學港大文學院,恰逢港大校園裏一派空前的開放和澄明。

2022/10/06 | 方格子vocus

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小團圓》:當往事成雲煙,愛癡恨憾都鑽進骨子裡

這一部張愛玲生命最後創作的長篇小說,書寫那些她已看透,但造成遺憾的當事人已無從修補的諸多往事,當往事成雲煙,愛癡恨憾都鑽進骨子裡。衛道人士可能會認為《小團圓》是一部渣男惡女羅曼史,我覺得讀完後有許多值得玩味之處。

2022/10/01 | 精選書摘

《六格格的宴席》:請張愛玲食什麼好?栗子蓉鮮奶油和司空

埃及艷后、諸葛亮、玄奘大師、楊貴妃、蘇東坡、達文西、吳爾芙、張愛玲等,穿越時空28組超強卡司名人盛宴。以科學、人類學、歷史為經,以美食及廚藝為緯,一對唯食夫婦向宇宙發出迷人又體貼的請帖,61道料理祕方,解讀人類飲食文化歷史亮點!

2022/03/30 | 王偉雄

周汝昌盛讚張愛玲

周汝昌承認了「自愧未曾讀過她的小說、劇本」;那麼,他根據甚麼來判斷張愛玲之「非同小可」?

2022/03/25 | 高澄天

【關鍵專訪】朱天文《願未央》:創作是一個人的聖戰,「背向人間」或許是保有自己的最好方式

創作對朱天文來說,就是「做困難的選擇」。因為有刺激、阻礙,於是它迫使你去學習成長,她頗富禪意接著說:「命運不在你碰到什麼事情,而在於你怎麼處理。」

2022/03/20 | 高澄天

【島嶼文學漫遊錄】張愛玲從來傳奇(下):問題從「誰才是張派作家」變成「為什麼要當張派作家」

儘管張迷招牌掉下來仍隨便就會砸中幾個,但,擁有足夠自覺的寫作者早已覺察,脫離創作初始「模仿期」後,愈快摸索出自己擅長、合適的風格更為重要。於是,問題從「誰才是張派作家」成為「為什麼要當張派作家」;真想做張派,首先要處理是,什麼才是一眾張派不曾寫過的?

2022/02/20 | 高澄天

【島嶼文學漫遊錄】張愛玲從來傳奇(上):張派作家並非複製體,更近似於一種精神上的依歸

張愛玲在華語文壇無人能夠企及的影響力,使台灣出現了不同世代的「張派作家」,曾經我們以為「張派」指的是一種文字語言或內容形式,然而,在張派作家紛紛「叛離」張愛玲寫出一條自己的路以後,今天所謂「張派」,更近似於一種精神上的依歸——相信文字、共感「華麗蒼涼」,以及,對孤獨一無所懼。

2022/02/01 | 王偉雄

賈寶玉的大紅猩猩氈斗篷

張愛玲批評「大紅猩猩氈斗篷」太闊氣,意思大概是那不合寶玉的和尚身分。

2022/01/20 | 高澄天

【島嶼文學漫遊錄】如果思想與情感能夠展現台灣精神,需要在意作家書寫的是台文或中文嗎?

現在四十歲上下的青壯年族群,必定皆曾目睹在族群撕裂(誰才是「本省人」?)最嚴重的時期,以中文書寫的中生代作家皆曾被質疑「算不算台灣作家」。

2022/01/09 | 精選書摘

《張愛玲譯作選二》:沒有人會偷老人的東西,但也不必把魚鈎和魚叉丟在船上引誘人家

面對人生流亡、浮世無常,張愛玲卻意外地與「翻譯」結緣,西方文學大師的代表作品,也在她字斟句酌的詮釋中凝鍊昇華。她透過自己最鍾愛的《老人與海》,致敬生命的勇氣與毅力。

2022/01/09 | 精選書摘

《張愛玲譯作選》:當地人民相信各種神奇傳說,「瞌睡窩的無頭騎士」就是流傳已久的迷信

因著中西合璧的出身,張愛玲的文化啟蒙堅實,創作才華更早早就嶄露鋒芒。然而不僅「作家張愛玲」已成傳奇,「譯者張愛玲」的成就也毫不遜色。

2022/01/08 | 精選書摘

【小說】《加減乘除》評介:探索朱西甯的現代主義根源,不能不從魯迅與張愛玲去聯想

本書收錄作者於一九六○至七○年代間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呈現出作者對現代小說的探索,在作品中嚐試多樣的敘事方式,構築出獨特迷人的小說世界。

2021/10/29 | 精選書摘

周芬伶《情典的生成》:《小團圓》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以愛為名的誘姦與才子佳人情結

文學的傳承道路如此不可思議地發生在宅世代、厭世代身上。所謂七年級說「張愛玲已不是問題」,是說已經可以越過去,我們卻在林奕含身上發現新的可能。誘姦與性侵的問題層出不窮,也許異女的問題一直沒解決,女權提升也是假象,訴說女性被父權與語言的作品並未終止。

2021/10/29 | 精選書摘

周芬伶《情典的生成》:後張愛玲學與《紅樓夢》交織中的愛情主題

以張愛玲為核心,上溯兩百年前《紅樓夢》的情癡幻愛,下推現代文學中創傷、疾病、流亡離散的女性書寫脈絡,深度分析張愛玲一生不斷變體轉譯的自傳書寫與古典小說的互文交織,她彌合古典與現代的分裂,追溯傳統,將之現代化,而愛情這亙古不衰的主題,正是她把握的關鍵,愛情是她最大的訴說,也是她自身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