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2023/04/28 |
2023法國「真實影展」:參與罷工抗議、重點不在獎項或市場,創造屬於每個人的電影節
45年來堅持捍衛紀錄片創作的「真實影展」,當中不乏直接地參與世界各地社會運動的作品,每部電影的放映或之後的座談討論都一再提醒我們,當電影院外的社會現實,竭盡全力使我們分開或競爭對立時,我們在影展中齊聚一堂不是為了娛樂消遣打發時間,而是一塊想像那個不是無法實現,只是尚未實現的明天。
TNL+ 2022/12/07 |
倫敦電影節(下):實地參展經驗分享,拓展台灣影視工作者的視野與創作
今年因為參與台灣短片作品《殺風景》(SAPPUKEI)入選倫敦電影節實驗觀摩單元(Experimenta)而受邀參加倫敦電影節,本文記錄下此行出自個人觀點之經驗側寫,希望提供業界朋友作為參考。
TNL+ 2022/12/06 |
倫敦電影節(上):影評人發起「擁抱影展的影展」,如何在世界浪潮中確立定位?
倫敦電影節在脫歐之後,甚至慢慢地沖淡其歐洲特色,逐漸發展成一個英國地域性較強的影展。倫敦電影節逐漸與在地工業體系和城市文化共振,努力走出歐陸德法強勢電影工業之外,屬於英國、反映英國價值的電影節。然而倫敦電影節的起源是什麼?這幾年又有什麼變革?2022年的倫敦電影節又有什麼特別的影展特色呢?
TNL+ 2022/11/30 |
【關鍵專訪】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卡洛夏崔安:談台灣電影,串流平台與劇院的關係,以及影展所扮演的角色
受金馬影展邀請,卡洛夏崔安(Carlo Chatrian)以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名義再次造訪台灣。卡洛夏崔安2013年至2018年曾經擔任盧卡諾影展藝術總監,自2019年6月接任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在2020年2月順利舉行第70屆柏林影展後即遇上COVID-19襲捲全球。而在秋陽暖照的早晨,這也是他這次訪台的最後一天,卡洛夏崔安與我們分享後疫情時代下對影展的期望,以及對於台灣電影、串流平台與影展關係的觀察。
TNL+ 2022/11/22 |
台灣迎來「365天都有影展」空前榮景,那麼,最老牌的金馬國際影展特色是什麼?
「台灣365天都有影展」的說法雖然誇大,但基本上每個月在台灣不同縣市都有影展正在進行,是不爭的事實。形式從常態性影展到專題放映;放映地點從奢華氣派的泰坦廳深入到鄉鎮的獨立書店;參與人數從上千人次到一人獨自在家線上平台收看;作品接收到的掌聲從金馬殿堂迴盪到學生製作畢業展——台灣的影展、電影節在21世紀撐出前所未有的榮景。那麼,最老牌的金馬國際影展特色是什麼呢?在我看來絕對是金馬獎入圍影片及周遭的華語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