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TNL+ 2023/09/16 | 陳慶德

在韓國住過10年的我為何捨棄「自由行」,特別挑選「跟團旅行」遊首爾?

我本著考察動機,挑選的多是自己不曾去過的許多新景點。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現今不少韓國旅遊團,皆曾安排位於京畿道金浦的「漢江新都市Laveniche March Avenue」的「金光水路」(금빛수로),而此地號稱是韓國的「小威尼斯」(儘管跟團導覽的韓籍導遊,對此稱號不以為然),但此處值得一記。

TNL+ 2023/09/11 | TNL國際編譯

疫情期間遠端工作使人口向郊區移動,「大型城市是否消亡」論辯浮上檯面

許多專家認為,大城市的辦公大樓將不得不轉型,以抵禦混合式或遠端工作的持續發展。不過,即便商業收入的損失恐導致城市預算缺口,卻可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未來城市可能減少商業活動,並以便利生活作為導向,強調文化和娛樂性。

2023/08/16 | BBC News 中文

後疫情時代更多中國人外「潤」,上海最大移民中介「外聯出國」涉非法提供外匯買賣被查

陶先生強調,大家通常以為想移民都是很有錢的家庭。但他的客戶多數是中產階級,特別是知識分子群體也開始想「潤」。他說有條件一次到位的人,申請目標都是到美國,到溫哥華是去退休享受晚年,比較年輕的人就想去澳洲闖一闖:「那事情(封城)之後, 我的客人裡頭不是超級有錢的人,也有走的想法。他們不再貪戀在(中國)國內能賺多少錢。」

2023/08/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中國政府對經濟過度自信恐付出代價;專家:「4座大山」讓民眾不敢消費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形容20條措施「治標不治本、大多是細枝末節」。他告訴《中央社》記者,中國消費的根本問題,一是前述「4座大山」不但沒有搬除,現在還加碼,造成民眾「不敢消費」,其中,即使房價現在有些下跌,但還不夠;二是民眾「沒錢消費」,特別是在青年失業率飆升破20%的情況下,很多家庭都有失業人口。

2023/06/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舉手30分鐘招不到車:日本計程車現人力荒,業者招募外籍司機一次解決兩大問題

這間公司不僅每天有超過50輛空計程車沒有出勤,且一天約2000通叫車電話中,大約有1/5、約400通電話最後無車可派。這種情況與COVID-19疫情影響也有關,這間公司4年前約有400名司機,目前僅剩300名,這種司機不足的情況讓業者備感困擾。

2023/05/06 | 《思想坦克》

林應然:回顧與展望COVID-19疫情,更見證了全人醫學教育的必要性

大家都期待最好不要再有下一波的新興傳染病降禍人間,但病毒與細菌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未來不再發生新興傳染病的機率幾乎是零,只希望下次的疫情來臨時,我們有更充分的準備,有一個更有經驗與效率的醫療體系,可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2023/01/24 | 讀者投書

數據看2022台灣旅遊產業(一):疫情下國旅不但變熱,「頂端消費者」也越來越多

收到疫情不能出國的影響,很多人都發現台灣國旅的風潮比過往要更熱絡,但除了人次,其實國旅也發生了質變,像是天數拉長、頂端消費者增加,而且「民宿」竟然還逆勢成長?

2023/01/1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用書打怪》作者宋怡慧:透過閱讀拓寬同理的視角,用書升級人生受挫能力

不神化古人、作家,宋怡慧讓學生親近課本裡的人物,並藉此反思「你也是這樣的人嗎?你遇過這樣的人嗎?你會和他們當朋友嗎?」藉由閱讀理解他人,同時照看自己,反思與覺察,是宋怡慧想藉閱讀替學生培育的能力。

2022/12/29 | 商社男

從日本外送一哥「出前館」的鉅額虧損,看後疫情時代外送產業的未來

日本第一外送平台「出前館」的外送傭金是491億日幣,但營業額卻是473億日幣,疫情之後又得面對降低的使用者需求和更大的廣告需要。這些外送平台該如何逆轉虧損的頹勢呢?

2022/12/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易飛網明年強化日本出境旅遊及國內離島旅遊等4策略,布局疫後旅遊市場

今(2022)年11月的ITF實體旅展易飛網僅4天創下2400萬元營收,在疫情剛結束、國外旅遊市場買氣尚未回溫之際,已恢復疫情前同期旅展7成水準。

2022/11/05 | 李秉芳

【台北市長選舉辯論會】黃珊珊強調24年市政經驗:「偉大的市民,你們不是藍的,也不是綠的,你們是自由的」

黃珊珊表示,若是自己當選,隔天就可以無縫接軌上工,更會是首都第一位女市長,8年前大家努力共同推倒藍綠高牆實現的開放政府、公開透明、全民參與將繼續存在,她會努力打造廉能勤政的全民政府,用人唯才、廣納百川,以市民利益為本。

2022/06/29 | 方格子vocus

後疫情時代的柏林藝術電影院:在電影院看一部好電影,永遠不會過時

藝術電影院在柏林的聚集形成了城市獨特的景觀,沒有任何城市能與它相比,連巴黎也不例外。柏林電影院的高密度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卻並不代表著競爭的結果只能是你死我活,相反地,我們可以以各自獨特的模樣生存,高密度的電影院促進了多樣化的發展。

2022/06/25 | TNL 編輯

台灣預計7、8月開放國門,業者準備迎接後疫情時代「報復性旅遊」商機

台灣在決定共存後逐漸走入後疫情時代,讓國人能逐漸恢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受惠最多的,就屬被鎖國政策重創的觀光旅宿業,如今開放國門的日子逐漸接近,業者也積極備戰搶占商機。

2021/11/23 | Tracy

【TNL沙龍議題集錦】資方該如何應對「拒回辦公室潮」?「彈性育嬰假」有可能嗎?

TNL網路沙龍中,這週有幾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包含疫情後西方社會「拒回辦公室潮」的討論,以及台灣「彈性育嬰假」實施的可能性,若你有想法,也歡迎在底下留言!

2021/11/05 | 關鍵特務

培養數位國際競爭力,在台灣就可以!

要如何讓職場競爭力三級跳?才能跟上世界變化的速度!答案就是:「專業實務與全球經驗的提升。」擁有全美最大規模商學院的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是獲得許多專業經理人所推薦的國際學位。

2021/10/31 | 蔣汶耕

【書評】《大疫年代十日談》:逃避不但不可恥,還非常有用

「在瘟疫與生命的遊戲中,人能贏得的也只有體驗與回憶。」《鼠疫》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戰勝不了疫病的人類,《大疫年代十日談》就是一場人與人的現實版生命體驗。

2021/10/05 | 精選書摘

《疫後大未來》:如果「迪士尼樂園」採用種姓制度你覺得無所謂,那換成「大學」呢?

暢銷作家蓋洛威為疫後世界勾勒出輪廓。他指出部分強大的科技公司獨占寡頭,隨著破壞性創新而蓬勃發展;大學高等教育在人們無法並肩群聚的時刻,發現他們既有的價值主張越來越難以為繼。另外,疫情也突顯出政府和社會的深層問題。與其說冠狀病毒是改變現狀的觸媒,不如說它是加速趨勢發展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