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
《不服從的藝術》:為什麼有時被制度欺負的人,反而比享有特權的人更用力捍衛制度?
作者近期的研究,都在探討「有創新思想的人,如何有效表達看法」。他整合了關於情緒、自我調節、創意、說服力、少數群體影響力、政治心理學、群體動力學等領域的發現,提出本書中的實用策略。
2020/05/25 |
《你是你,笨蛋是笨蛋》: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容易在意、配合身邊的人?
像日本這樣「我應該配合一下隔壁那位……」之類的想法,在國外幾乎不可能存在。美國人對於子女教育抱持的態度,始終都是希望孩子「走一條和其他人不同的路」。
2020/02/12 |
面對「武漢肺炎」總是慢半拍,《正宗哥吉拉》正是日本決策思維的最佳縮影
儘管掌握了先進武器,駕駛員卻遲遲不動,等待請示長官,而長官繼續通報長官的長官,最後一層層回報到首相才能作出決定,與此同時,哥吉拉便趁亂逃走了。這正是今天日本的最佳縮影。
2019/07/05 |
《解決所有煩惱的9種靈活思考》:覺得現在這樣就很好的「現狀偏差」
人類的心理存在著一種認知偏差,稱為現狀偏差(Status Quo Bias)。意指即使改變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我們也會因為害怕改變帶來的損失風險,傾向維持現狀。
2019/01/08 |
《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社會為何需要告發者、發明家和反叛者?
標新立異者之所以足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某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扭轉大眾意見的風向。桑思坦探討過從眾與特立獨行的取捨代價。大部分的人認為從眾是最合理的策略,但從大方向來看,從眾可能讓社會陷入無可挽回的錯誤。
2019/01/02 |
《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社會為何需要告發者、發明家和反叛者?
標新立異者之所以足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某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扭轉大眾意見的風向。桑思坦探討過從眾與特立獨行的取捨代價。大部分的人認為從眾是最合理的策略,但從大方向來看,從眾可能讓社會陷入無可挽回的錯誤。
2019/01/02 |
《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川普的民粹主義是怎麼成形的?
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就建立內團體,也很容易和外團體產生衝突。藉由煽動對外團體的恐懼,內團體建立強大的認同感,隨著成員加強彼此的內心定見,親內排外的認同感愈演愈烈,而團體的力量也勢不可擋。川普的民粹主義就是這麼成形的。川普不擇手段的利用人對外團體的恐懼,引起廣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