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學(英語:Psychoanalysis)是19世紀末期由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創立的一門學科。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5 | 精選書摘

《塔羅教典》:塔羅做為占卜諮商工具,不必然與魔法和神祕學掛勾

要說明的是,塔羅做為一個占卜諮商的工具,它不必然需要跟魔法和神祕學掛勾,你不需要祈禱或做結界、魔法陣就能使用塔羅,對我來說,塔羅更多的是自我對話的工具,幫助我在決策時更有參考基點,以獲得最佳答案的過程。

2023/04/11 | 精選書摘

《茨威格之人類群星閃耀時》:載著革命火苗的列車——列寧返鄉的那一天

茨威格始終保持對時代與世界局勢的敏感度,他的傳記作品也是一絕,不僅帶有心理分析的色彩,戲劇張力也十足,而最為世人所知的,就是這本《茨威格之人類群星閃耀時》。透過茨威格的文字,讀者彷彿回到這些歷史現場,去體會主角面對關鍵時刻的心境,特別是猶豫、矛盾、掙扎與絕望。

2023/04/09 | 精選書摘

《睡眠、夢和死亡過程》:科學家與達賴喇嘛談西方醫學與藏傳佛教對「死亡」的定義

《睡眠、夢和死亡過程》是一場重要的對話實錄,探討睡眠週期轉換當中意識層次的轉換和自我的消解,夢的過程、功能和內在意義,以及瀕死經驗和死亡的修鍊。是達賴喇嘛所代表的藏傳佛教,與當今科學家、心理分析師和哲學家就人類意識和自我的樣貌和可能性,進行的一場深入談話!

2022/04/19 | 精選書摘

《榮格的30個夢》:為何時至今日,榮格仍對世人有深刻的影響?

李孟潮說,榮格之所以沒身不殆,死而不亡,是因為他象徵著追尋靈魂的現代人,也象徵受傷的療癒者。榮格始終沒有超凡脫俗,也正因此,他為凡庸的我們帶來信心和勇氣,讓我們得以在夢境與幻想中,為失根的心靈找到來自靈魂原鄉的成長力量。

2022/03/30 | 傅紀鋼

【影評】Disney+《逃無可逃》:編導刻意設計的反驚悚片套路,讓觀眾更好奇華裔女主角的行為動機

Disney+上映驚悚片《逃無可逃》,導演刻意刻劃主角清楚的背景,但不交代賭上生命行動背後的動機,讓每一次劇情翻轉都充滿懸念。

2021/10/07 | 精選書摘

《幻覺與夢》推薦序:佛洛伊德開創「以心理分析解讀文學」的經典之作

寫於一九〇七年,是佛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觀點詮釋威廉・煙森小說《格拉底瓦》的重要文章。此文涉及了性壓抑、幻覺的起因、夢境的形成與詮釋、性慾的作用、心理治療方法等議題,不僅跨越心理學與文學的交界,也開創「精神分析美學」的新領域。 

2021/09/28 | 精選書摘

《擁抱陰影》:人們害怕自己的優秀特質,不亞於害怕自己的黑暗面

榮格提醒我們,要從精神分析個案的櫃子裡拉出骷顱頭不會太難,但如果想從陰影中挖出黃金會是天大的難事。人們害怕自己的優秀特質,不亞於害怕自己的黑暗面。

2021/02/19 | 精選書摘

德勒茲如何看待尼采與佛洛伊德的哲學思想?

「對德勒茲而言,科學、藝術和哲學各自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事物,而是互相變向改造的分離綜合;它們之間沒有主幹,也沒有中心,純粹是歧路網絡的交接匯流、是根莖的散播。」——羅貴祥

2020/05/29 | 傅紀鋼

《末代皇帝》:左派義大利導演如何在馬克思主義信仰下,詮釋中國最後一個皇帝的故事

貝托魯奇在《末代皇帝》中,略過了中國末代皇帝的歷史意義,緊抓著溥儀身不由己的處境,把焦點縮限在個人身上。這是因為對他來說,人在環境中的處境,才是美學的根本。意識形態是個人信仰,與電影無關。

2019/08/12 | TIME

為什麼人們會想對自己的「心理治療師」說謊?

除了難為情之外,要解決羞恥感和處理艱困的生命經驗,都會使人望之卻步,但在治療中對治療師坦承,才是一個具有長期效益潛力的痊癒過程。

2019/02/15 | 精選書摘

陳玉慧《德國丈夫》:倖存者(下)

在那樣的歷史時刻,二個無語的父親,兩個經歷世界大戰的男人,一個來自德國,一個來自台灣,他們的世界的交集在一起,只因為他們子女偶然相遇。我們照了一張合照,我們的父親看起來表情都有點出神。

2018/12/22 | 精選書摘

從榮格觀點探討「永恆少年」:《小王子》中綿羊的象徵

綿羊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協助個體與母親情結戰鬥?我們稍後會看見它是如何合作的。故事提到牠咬去新芽,那是過度生長的母親情結,但是在心理學上又有何意涵?我們內在的群眾對於對抗母親情結能夠給出多大的幫助?

2018/10/18 | 精選書摘

布希亞《物體系》譯後記:以記號、徵兆、訊號溝通三門學科的企圖

《物體系》的中心主題即是物品轉變為記號。然而,沿著此一主題在書中的發展,記號的概念逐漸分布於三個不同的音域:記號學意義下的記號,心理分析意義下的徵兆(症狀),最後則是社會地位標位中的訊號符碼。

2018/06/17 | 精選書摘

《心理醫生幫你解夢》:「夢到A就一定代表B」是錯誤的解夢觀念

當我們在解讀夢中的某個關鍵角色或物體時,對於它代表的意義與聯想,千萬不要排除任何一種可能性。例如出現在夢中的一條蛇,絕不可能只有一種固定的意義,而是要根據做夢者以及夢所提及的當下狀況,做出各種適當的意義和聯想。

2018/06/11 | 精選書摘

《學會勇敢的善良,不再委屈》:自戀型的父母,認同成癮的孩子

自戀型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情感和欲求,把自己擺在第一,這時孩子就必須扮演滿足父母欲望的角色。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欲望,就算只是單純地說出來,也會覺得那是威脅父母的行為──若這種情況一而再的發生,在孩子心裡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2017/08/10 | 精選書摘

榮格「積極想像」方法:如何在有意識清醒狀態下,與深層無意識對話

在深層想像之境旅行,除了讓我們自我揭示之外,還揭示了我們身處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探索的棘手邊緣地帶」, 在想像的地平線上我們的真實的所有向度,「大腦-心靈-身體」彼此交錯,形成那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紋理,也就是我們,在我們存在的時時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