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傾向

性取向(英語:sexual orientation),或稱性傾向,是指人們認為異性、同性或兩性具有浪漫或性吸引力的恆久特定模式。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08 | G點電視

有分歧、議題複雜、具爭議性?一文還原香港性/別小眾現況及相關政策落實進度

港府一直未有就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立法。聯合國建議港府「制訂一條全面的反歧視條例,保護性小眾免受歧視」。政府回應時指,香港社會對有關議題存在不少分歧,議題複雜及具爭議性。事實上,過去十年,每當提到反歧視法的立法或諮詢工作,政府都以此回應。反歧視立法在現今香港社會真的那麼有爭議性嗎?

2022/04/07 | 讀者投書

Fricatives:葉晉瑋詩中「白色」的多重意義

種種基於殖民主義、性別主義形成的不公,同時Fricatives的作者葉晉瑋身上出現。文中出現的「白色」,也承托了這些作者面對的壓迫。

2022/02/09 | 阿登的老人學筆記本

台灣社會即將面臨性少數族群老化問題,LGBT長者在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各方面有何需求?

在性別認同的歧視與老化所帶來的影響下會讓老齡的同性戀長者邊緣化,其中「孤立」是最常發生在高齡同性戀的議題。可想而知的是朋友與伴侶是許多同性戀者在社交網絡中重要成分,然而家人的部分則會相對的缺乏;極度少數的同性戀表示與家人維持良好的關係,並且認為家人是他們重要的社交網絡。

2021/11/14 | 讀者投書

日劇《昨日的美食》與三項心理食材:如果「性傾向的自我認同」是一道菜,如何料理得滿意又好吃?

同志的自我認同,牽涉的層次甚廣,以心理臨床工作的觀點來看,至少含括社會、人際、個人內在狀態與性格,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有親友以及自身可以促進自我認同的著力點,本文以日劇《昨日的美食》情節片段為例,與各位說明這三個層次的觀念,以及三項促進自我認同的做法。

2021/09/27 | 潘柏翰

台灣首次LGBT學生校園經驗調查:近7成聽過教職員發表恐同言論,過半不曾通報騷擾或攻擊

在課程內容方面,近三分之一的LGBT學生表示,在校內沒有被教導過任何和同志議題相關的內容,而超過四分之一(26.9%)的填答者則說,自己曾經被教導過與同志議題相關的負面訊息。

2021/09/02 | 德國之聲

上海大學疑收集校內LGBT學生清單,滿足政府監視「潛在異議分子」需求

繼上個月多間中國大學院校的LGBT學生社團微信帳戶遭停用後,上海大學更傳出在蒐集校內LGBT學生的清單。相關討論在微博上引來上萬名網友轉發,然部分貼文已遭刪除。

2021/07/30 | 曾凡芸

「這不該出現在現今的紐西蘭」,紐國政府推出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法案

紐西蘭今天宣布提出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的法案。根據聯合國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問題獨立專家的研究,性傾向扭轉治療違反《國際人權法》,美國心理學會也指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性傾向扭轉治療可以成功改變性別認同與性傾向。不過,全世界仍有許多國家尚未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

2021/05/25 | 精選書摘

《顏值》:我們看到的圖像,能提供「通往真相的神奇道路」嗎?

這部容易理解、配圖豐富的作品,說明我們多容易在錯誤地方找尋正確訊息。也說明為什麼面相學無法真正在歷史中根除,而顏值在現代社會更是大行其道,影響我們的政治決定和經濟決策。

2021/04/23 |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出櫃同志職場面試時,如何區分「敏感玻璃心」還是「性別歧視」?

我認為關於群體間不平等的概念很容易被忽略,有類似被歧視的感受時,可以先從群體的概念檢視起,不同群體間從來都不是平等的,正因為這些不平等,面試人員並未理解同志出櫃歷程有什麼樣的難度,也忘記了自己可能屬於不用出櫃的群體,不適合用輕視的口氣來傷害對方。

2021/01/31 | TNL 編輯

美國8歲女童向女同學告白「有心動的感覺」,學校將她和弟弟全退學

兒童對於性傾向可能還在摸索階段,朋友間的佔有慾或迷戀不見得代表真正意義上的愛或熱戀,美國一名小學二年級女童對同學一句「我心動了」卻引發她和弟弟被退學。

2020/12/13 | BabyHome

「我不是反對,只是不希望…」當你說出這句話時,其實你就是在反對

親愛的爸媽,如果你不能馬上接受,欣然支持,至少可以先觀察自己是不是「不自覺地反對」,你如果可以先了解自己,就有機會突破你和孩子之間的那道牆,成為互相接納的愛。

2020/12/02 | 精選書摘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性傾向和情感傾向經常被混為一談,實際上兩者非常不同

情感傾向可以描述為對某人的情感渴望、拉力和/或依戀。一個人在情感方面被某人吸引,可能會渴望與對方產生親近或親密的情愛關係。這種親近通常被描述為與一般友誼或純粹柏拉圖式關係不同,或者比友誼或純粹柏拉圖式關係更為親密。

2020/12/01 | 關懷愛滋

專訪「性博士」吳敏倫教授(下):改善性健康,由性教育做起

綜合這個訪問,吳教授先後十多次提及「由性教育做起」,才可令社會擺脫對「性」的忌諱,改善社會對「性」的風氣,但過程絕對不容易。

2020/11/27 | 林宜萱

「雷達」很不準、還在爭取各種自由權的俄羅斯社會,究竟如何看待同性戀?

據調查,2019年俄國人約有47%認為同志族群應和其他一樣享有同等權利,包含婚姻權。雖然不及西方歐洲開放,但也沒有想像中一面倒排斥同志。俄國年輕一代對同志的接受度更高,在思考該如何爭取性別平權之時,就會發現這不僅是民心開放或保守的問題,更多的是公民自由權問題。

2020/11/0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夫夫之道:媽媽,我喜歡男生,但我永遠是你的兒子

儘管同婚合法化,兩人認為仍有很多部分需要落實與補足,包括跨國婚姻、性平教育等。「同婚過了,有許多相關團體發現募資不好募了、遊行人數減少了,但其實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啊!」

2020/09/11 | Abby Huang

專訪《國王與國王》荷蘭作者斯特恩:我們想畫一本快樂的繪本,慶祝各種形貌的愛情

一本兒童繪本引發騷動,創作者又是如何看呢?《關鍵評論網》訪問了這本書的荷蘭作者斯特恩與台灣譯者林蔚昀,由她們親自回應這本繪本的創作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