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5/10 | 張博丞

印度僅10%女性符合就業條件,父權社會成兌現人口紅利一大阻礙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發現2022年,在達到工作年齡的印度女性中,只有10%的女性符合就業或正在求職的條件。印度根深蒂固的傳統社會風氣,是女性勞參率低落與求職困難的主因。印度仍然是一個父權社會,認為女性應該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對職業婦女多持負面印象,印度社工喬漢就直言:「當我開始工作並離開家時,我的家人常說我一定是在當妓女。」

2023/03/23 | 歪脑|WHYNOT

受挫的中國女權運動如何催生新一代的革命者?「白紙運動」又開啟何種可能性?

「白紙運動」讓我從消沉中驚起,至今我還在體會從中學習到了什麼。首先我重新意識到那個最基本的事實:社會永遠不會死亡,沒有人是百分百的服從者,人們永遠都在尋求反抗。每個人都心懷恐懼,被以往的鎮壓所教訓,這並不可恥。然而人們心中仍有不會被威權穿透的領地,即使他們表面上服從沉默,隨波逐流。

2023/03/08 | 張博丞

《經濟學人》玻璃天花板指數:北歐女性就業環境最佳,日韓包辦最後兩名

排名倒數的國家為亞洲的日本和韓國,綜合《日本時報》和《KBS》報導,日本連續第七年在GCI中排名倒數第二,韓國則是連續第11年排名墊底。《經濟學人》更直言:「日本和韓國的女性必須在家庭和事業中做出選擇。」

TNL+ 2022/12/19 | 平雨晨

性別研究系所的存在,能挑戰既有以「男性主流」知識為框架的高等教育,這為何重要?

倘若高等教育不持續培養性別研究相關的人才,除了失去具性別專業人才在學術場域或實務機構發揮,剝奪相關人才對社會貢獻機會,也容易使高等教育知識與環境制度停滯不前,無法回應當代現象與性別問題,學理和社會關係則難以與時俱進。

2022/12/05 | 歪脑|WHYNOT

【專訪】伊朗人權律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巴迪:民眾現在的訴求不再是反頭巾,而是想推翻政權

被問到會否擔心示威在政府暴力鎮壓下血腥收場,伊巴迪稱,當局對示威者的回應極其暴力,但她對國家的未來仍然感到樂觀,深信當大多數人的訴求一致,並且願意為此付出代價時,哪怕是入獄甚至死亡,他們終將會取得勝利。

2021/11/05 | 巷仔口社會學

年金分配之性別不平等:為何女性易淪為陷於貧困的「下流老人」?

其實,造成年金分配之性別不平等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結構體制,諸如年金改革、勞動市場極化下,職業分工變革之體制,會不斷再製年金分配的性別不平等,而且年輕世代的性別不平等之年金分配,甚會比年老世代更趨嚴重。

2021/06/25 | 平雨晨

家庭暴力、性別經濟結構、母職過勞,女性面臨疫情下的三重困境

非母親身分的女性,能力與貢獻被生育與否取代,而有些女性則看似因母親身分「保有飯碗」,但卻得同時兼顧繁重的母職工作,尤其是在疫情下的全天候照顧,金錢也不見得能夠解決的母職過勞。

2021/06/14 |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為什麼在尼泊爾街道上無所事事的都是男人,而身兼多職的都是女人?

「我們不習慣一起吃啦。」朋友說她從小就是這樣,女孩負責所有的家務,得先確定爸爸和兄弟吃飽才行。適應多年的不平等家務分工,即便她這樣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又縱橫職場的尼泊爾女性,也擺脫不了被社會期待的角色。

2021/04/11 | TNL 編輯

3人2椅女性只能坐旁邊:性別不平等的土耳其,意外捲入歐盟主席權力之爭

此次外交失禮被網友戲稱為「沙發門」事件,已引發土耳其對女性和歐盟態度、歐盟性別歧視和歐盟機構內部政治角力等一連串指控,歐洲議會議員已要求歐盟2位主席,解釋這起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的外交事件。

2021/03/09 | 陳慶德

卞熙秀之死:無法接受跨性別軍人的韓國,整個國家就是巨大的行刑者

在人們的目光下,卞熙秀是站在受刑台上的無助無力無辜者,軍隊國家則是巨大的行刑者,而底下的民眾只是冷眼旁觀,竊竊私語。

2021/02/22 | 逗點文創結社 comma BOOKS

劉芷妤 X 瞿欣怡對談:光腳丫踩到碎玻璃,台灣的性平之路鋪到哪裡了?

女性所遇到的那些很小但真切令人不舒服的事,無疑是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女神自助餐》作者劉芷妤認為,因為這些並非明顯的傷害,不是嚴重到必須驗傷、報警、上醫院或進行控訴,所以反倒更難處理。

2020/12/25 | 楊逸飛

加碼「育兒津貼」確實能減輕負擔,卻可能間接壓迫女性工作權

如果政府提供的公共托育所需要的成本,與現在補助的在家照顧幼兒的托育津貼成本相當接近的時候,就會對女性產生勞動權力的壓迫。

2020/11/17 | 精選書摘

《開拓者》:男女薪酬不平等的病毒無所不在,鮮明地散佈在全公司

要促進平等,領導者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放開心胸、誠實反躬自省、傾聽別人的心聲,而且絕對不要因為放不下驕傲或防衛而不去改正。

2020/11/15 | 方格子vocus

我的媽媽是精神疾病患者:「小鬱亂入」的家庭療癒之路

由於家中長輩不理解乃至畏懼精神疾病,導致患有躁鬱症的母親錯過了治療黃金期。這個因為「家醜不外揚」而造成的遺憾,成了妤恒投入精神疾病去汙名化與學習成為陪伴者的動力。

2020/10/28 | 辣台妹聊性別

專訪饒舌歌手楊舒雅:「大屌歌」才是「真饒舌」?饒舌圈缺乏的不僅是性別意識

女歌手持續創作其實就是重要的倡議管道,楊舒雅希望自己竄紅的案例可以打破大眾對女歌手的負面印象。此外,她也在IG貼文、歌詞裡討論饒舌圈的性別問題。

2020/08/11 | 心理誌 PsychoLife

妳的身體不是妳的身體:「溫柔生產」,讓我重新選擇如何成為母親

從懷孕那一秒起,女人的身體彷彿不再屬於自己,妳已成為一個裝孩子的容器,孕婦的想要或需要不被關心,而不符合社會模板的表現,都該被訓斥、教好,導致許多母親常在憂鬱、自厭及孤單無助裡掙扎、迷路。

2020/05/05 | 彩虹平權大平台

從婚姻平權看通姦除罪化:國家法律是否平等對待每一個人?

不管是在進入婚姻之際、在婚姻之中,甚至婚姻關係結束的漫長過程中,國家法律不該因為一個人的性別或性傾向而讓他/她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也不該助長這個社會當中本來存在的歧視或不平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