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性暴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性暴力(英語:Sexual violence)是指施暴者透過暴力或脅迫等強迫手段,企圖強迫他人跟自身發生任何形式的性關係、性騷擾、性暗示、販運等行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16 | 勵馨基金會

本土陰道故事舞台劇《拾蒂》:將傷痛剪碎拼貼出新生之花,走上舞台的是我、也是你

不只是取材於服務對象的真實經驗,本土舞台劇《拾蒂》的另一大特色,在於演員多以素人為主,甚至可能是曾受到歧視或暴力的「倖存者」,卻以親身演出,重現創傷經歷與煎熬心境,讓觀眾看見暴力是如何劇烈劃傷生命,以及在傷痕的縫隙中所透出的療癒與盼望。

2023/10/18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走出陰霾尋找光明,暖暖Sunshine為性暴力倖存者打造希望中繼站

湯淨是一個性暴力倖存者,她也曾自我封閉,直到3年前開始勇於在社群發聲得到許多正向迴響。她創辦「暖暖Sunshine」,期望減少倖存者的孤立感與汙名,打破倖存者作為「受害者」的扁平印象。

2023/08/25 | 王昱晴

2023女足世界盃「強吻」事件:FIFA開啟紀律調查,西班牙足協主席盧比亞雷斯隨後請辭

2023年女足世界盃冠軍戰上半場第29分鐘,西班牙隊長卡莫納(Olga Carmona)一記斜射,踢出本場賽事中唯一一球。最終,這場比賽西班牙以1比0戰勝英國,奪得冠軍。不過,西班牙《國家報》一篇文章寫道:頒獎典禮上的強吻事件「玷污」這場比賽。

2023/08/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后翼棄兵」們的反擊:不再容忍西洋棋壇性暴力,60多名國際女棋手連署譴責陋習

波爾加1991年獲得夢寐以求的特級大師頭銜,是最早獲頒的女性之一。知名電視劇「后翼棄兵」2020年爆紅後,波爾加接受BBC專訪,表示雖然電視劇對比賽刻畫用心,「但仍淡化了性別歧視的部分」......

2023/07/27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親朋好友遭遇性暴力怎麼辦?心理師的八個支持陪伴指南

近期的MeToo事件中,不乏有多年前的受侵害個案站出來發聲,當中也有不少受暴者將事件前後描述得鉅細靡遺,顯見性暴力對於倖存者所造成的創傷之重。那身為親友等重要他人,我們可以怎麼樣提供協助,讓倖存者不會在將受暴經驗說出口之餘,再一次受到傷害。

2023/07/24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MeToo受害者為何當下不求助,時隔多年才說出?五個讓人難以啟齒的困難點

MeToo運動至今,開始有出現另一派的聲音,指責十幾年前的事件卻在現在才說出,是不是有所圖?又或者認為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有複雜的情感關係,並不是完美的被害者等等。這些言論其實是輕忽了被害者在遭受性暴力的創傷,以及對外求助的多重困難。《多多益善》整理出受害者求助的5大困難,以及作為重要他人的我們,可以怎麼從旁協助。

2023/07/23 | 人本教育札記

困住MeToo受害者的「人牆」(下):不應放棄檢討,無論是對社會輿論、對人牆甚至是受害人

當討論MeToo運動時,為了撫平過去也展望未來,建立更強韌的性別相處觀念是必須,而當性暴力發生時,也必須讓受害者能有對外求助的管道。《人本教育札記》專案小組認為,這樣討論無法繞過由家人、伴侶等親密關係所築起的「人牆」說。

2023/07/22 | 人本教育札記

困住MeToo受害者的「人牆」(上):強調躲避而不教導反抗,這堵「牆」只想息事寧人

前些日子知名藝術家謝春德被爆性侵13歲女孩,作家盧郁佳寫文批判這件事中受害女孩母親的無作為,卻被當事人認為這反倒是對家人的傷害,盧也迅速撤文並道歉。但盧先前發的文是在檢討(責備)被害者嗎?《人本教育札記》的MeToo專案小組並不這麼認為。

2023/07/11 | 李芯

MeToo運動效應:民團提「性平三法」修正草案,呼籲總統府成立性別暴力防治辦公室

對於近期的MeToo浪潮,《女人迷》執行長張瑋軒強調MeToo不是翻舊帳、不是復仇,而是一個遲到,但必須要有的道歉。張瑋軒解釋,MeToo的本質是未來與過去社會的對話,去想像要建立怎樣的未來社會,讓下一代免於恐懼。

2023/06/15 | 方格子vocus

為何性暴力受害者不願主動發聲?哪些心理因素讓人難以開口?

遇到性暴力受害者時,可以用以下對話承接住受害者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開口的脆弱。「我相信你、告訴我這件事需要很大的勇氣」,倖存者站出來分享他們的故事可能非常困難。他們可能會感到羞愧,擔心自己不會被相信,或者擔心自己會被責備。 把任何「為什麼」問題或調查留給專家,你的工作是支援這個人。

2023/06/13 | 賴明君

《路透社》調查:非洲婦女遭人口販賣、強迫性交易,以服務杜拜外來移工

許多來自非洲的女性,受海外求職詐騙,被人口販賣至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強迫從事性交易。特殊的人口組成,是當地性產業發達的原因之一,將近90%的人口來自其他國家,多數為受僱於建築業、飯店業的外國移工。其中多為獨自前來的男性,因此人口中有69%為男性。《路透社》引述前外交官表示,默許性交易存在,是當地政府用來安撫男性移工的方式。

2023/06/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三成受訪德國男性認為對女性施暴「可接受」,聯合國:對女性偏見根深蒂固,2030年前難實現性別平等目標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指出,對女性福祉更直接的傷害,可以從對於暴力行為的看法以小見大,每4個人中就有1個以上相信男人毆打妻子是合理的。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兼容經濟性別專家桑蒂雅各(Aroa Santiago)告訴《路透社》:「我們必須扭轉這些性別偏見和社會規範,但最終目標是改變男女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

2023/06/10 | BBC News 中文

販賣性暴力:BBC揭露性侵影片「癡漢」網站的幕後主謀

許多女性像孝子一樣,在公共場所遭遇猥褻。她們當中有的人還要面對另一種侵害:性侵的過程被拍下來,影片甚至在網上出售。我們發現三個中文網站出售和製作數以千計的性侵影片。

2023/06/02 | 賴明君

塞內加爾反對黨領袖性暴力罪名定讞,喪失參選總統資格,支持者在首都上街暴動釀9死

塞內加爾的法院1日對反對黨領袖松科的性暴力案做出判決,松科需入獄服刑2年。有望在明年角逐總統大位的松科,將失去參選資格。其支持者在判決結果出爐後走上街頭展開示威抗議,他們主張這是總統薩爾的政治手段,目的是剷除明年大選的可能對手。

2023/06/02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超過七成加害者是熟人,性暴力經常意謂著對親近之人「信任的毀滅」

民進黨近期不斷被爆出黨工遭性騷擾事件,但真實情況卻不如《人選之人》中演得理想。在性暴力倖存者鼓起勇氣向外界、主管求助之後,換來的卻是「冷處理」、「舉證困難」、「自己沒有拒絕」等冷言冷語,讓受害者最終只能獨自吞忍,默默淡出職場。

2023/06/02 | 梁敏萱

【圖表】被性騷擾了,你會怎麼做?性暴力受害者僅1成會報警求助

性騷擾案件申訴數量逐年遞增,代表民眾更願意站出來捍衛自身權利嗎?NGO最新調查顯示,高達9成民眾仍未尋求司法途徑,只有1成願意報警。性騷擾事件究竟有多頻繁?哪些行為最常見?雇主的責任又是什麼?

TNL+ 2023/04/18 | TNL國際編譯

烏干達COVID-19封城期間未成年懷孕率暴增366%,為何警方無法有效打擊兒少性剝削犯罪?

拉蒂姆律師近日所處理的兒少性虐待案例,受害者是一名年僅3歲的女童,該幼童在被親戚性侵後因走路姿勢怪異而被其母親發現,然而當在地警方拘捕加害人時,員警竟表示女童家屬必須繳交「費用」,警隊才能「運送嫌犯」回警局,隨後拉蒂姆律師更被警界人士要求為該名犯人入監後的三餐費用買單。

2023/02/28 | 辣台妹聊性別

讀《性的正義》: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波女性主義?「慾望」的基進可塑性與政治性

Srinivasan之所以選擇回到1960至8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義,除了是頗具野心地接下彼時遺留下來的各種燙手山芋——色情、性暴力、師生戀、性工作等——也是想要透過脈絡化地理解「女人解放運動」的論述競逐,破除對種種立場過於簡化的宗派式讀法,並對當代的女性主義政治進行政治診析與戰場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