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

悲傷或悲哀等(英語:Sadness)是一種情緒方面的疼痛(英語:pain,與痛苦(英語:suffering)或有區分),與不利、失落、絕望、喪慟、無助、失望和悲痛(英語:sorrow)的感覺相關或以這類感覺為特徵。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6 | 精選書摘

《悲傷的大腦》:人為逝者哀悼時除了悲傷,為什麼經常也會感到憤怒?

大腦直接認定逝者是人間蒸發、對我們搞失蹤,這種信念確實沒什麼道理,而我們也的確知道為了這件事怪罪逝者太莫名其妙,怪自己沒有看牢他們也於事無補;但正因為大腦有時候會認為已逝之人就在別的某個地方,我們才會產生尋找他們的衝動,而大腦也相信只要修補與逝者的關係,我們總有辦法把他們帶回身邊。

2023/05/06 | 精選書摘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有些喪親者尋求我幫助他不要痛苦,我總會回答我辦不到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是台灣「悲傷療癒」諮商心理師蘇絢慧,在親身走過悲傷療癒過程,帶領悲傷團體進行諮商工作後,整理出的經驗與心得;蘇絢慧的文字蘊含著溫暖力量,能夠帶給悲傷者最柔軟的提醒,彷彿一位願意聽你說話的人,始終守在你身邊。

2023/01/26 | 精選書摘

《時間帶不走悲傷,但可以把悲傷化為力量》:Mina離世後,我們一家人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記得Mina離開那天,我們的心破碎了,這樣的心痛是愛的代價,我們一家人原本感情多緊密,此刻就有多痛。這個家原本到處充滿了Mina的身影,她的歡笑聲、燦爛笑容,如今都已成雲煙。我緊緊抱著大女兒Oliver歇斯底里地大哭一場。不知道我們哭了多久,只知道心好痛好痛……痛到無法言喻,哭到眼睛腫得幾乎睜不開。

2022/04/03 | 精選書摘

張忘形《順勢溝通》:回應情緒的四大原則——快樂要認同,悲傷要緩衝,憤怒要結果,焦慮要行動

這本書深入解析個人信念、人際界線、各類情緒、人格特質等四大面向,提出相應的心法、工具、可能性以及「換句話說」的方式,也讓你知道溝通原來比想像中更不費力——只要一句話,就能精準擊中對方需求;一個眼神,別人就知道你要說什麼!

2021/07/25 | 精選轉載

「我以為,我可以救得了你」:自殺者身後,仍承受巨大創傷的遺族們

在一場自殺事件中,痛苦的不只是逝者,還有許多被留下來的生者。這些「自殺者遺族」因為對自身的責備,以及大眾對自殺的負面觀感等因素,無法開口述說自己的壓力與困擾。他們該如何繼續生活下去?

2021/05/02 | 精選書摘

《情緒治療》:情緒只是此時此刻你的狀態,情緒不等於你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要當情緒的主人,不要當情緒的奴隸。」說得很有道理,但什麼叫做「當情緒的主人」?恐怕很多人都誤解了,以為我們得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真的是這樣嗎?

2021/04/19 | 精選書摘

《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表露悲傷的人更容易產生憂鬱,男性尤其如此

對一個悲傷的父親來說,有時問題不在於他怎麼看自己,而是別人怎麼看他。某些特定職業(如消防員、警察、或醫療工作者)的男性,會將自己視為保護者,以及在危機時刻負責指揮的人。

2021/03/27 | 精選書摘

《練習不焦慮》:怎麼處理悲傷/空虛/擔心未來這幾個情緒包袱?

整理心靈的包袱,是為了去除沒必要的痛苦,喚回生氣蓬勃的能量。現在就跟著《練習不生氣》作者有川真由美,一同穿透外在雜音,梳理內在心聲,練習不焦慮。

2021/02/14 | 精選書摘

《練習放手》:「我是鰥夫」這小小四個字的重大意義

我是同志,我們稱呼對方為伴侶。我第一次說出「我是鰥夫」時,自己一個人在公寓裡。那股巨大的沉默幾乎要把我壓垮。當那句話讓我打破自我封閉時,我知道找到了一個可以帶自己往前走的字眼。

2020/10/24 | 貓心(龔佑霖)

一首〈Baby Shark〉兩樣情:為何傷心的人該聽慢歌?

當音樂能和我們的情緒同步,才能帶給我們被同理的感覺。當一個人憂鬱時,聆聽悲傷的音樂是較為合適的,因為慢歌帶給我們一個情緒同理的感覺。

2020/01/19 | 精選轉載

【插畫】不要抗拒悲傷,靜靜感受它

我們坐著,雙眼直視前方,視線聚焦的地方和心思一樣空,但卻不想動,周圍沒有人,自己就像是盪在宇宙的一角,陷入一種無以名狀的悲傷,這時候,就靜靜的感受它吧。

2019/09/15 | 書傳媒

《情緒重建》:「覺得痛就哭吧」,疼痛的感受就會慢慢淡化

我們常拒絕停留在消極的情緒體驗中,認為疼痛與哭泣是不被接納的感受和行為,是要立刻被消除的狀態。可是這些情緒的產生本該如此,如果我們接納它的存在,疼痛的感受就會慢慢淡化,人們也會很快適應新的狀態。

2019/06/09 | 麥志綱

如何處理自己內心的悲傷?「牽引、修補、更替」三階段,見證你的努力

我們從不放棄去牽引、修補、更替自己的悲傷,因為我們總是自己會去進入這一個歷程,只是有時候我們會卡在牽引的那一段,因為過往太過於栩栩如生,太過於交融情感,我們捨不得走進修補,走進更替,但努力一直都在,在生活中的過程一直都在,而成果的樣貌,也無法否定自己曾經的努力。

2019/06/08 | 精選書摘

《好好和孩子說話,創造零距離對話》:當家庭成員生病或死亡,該如何向孩子解釋?

我們的文化有時候會認為生病和「虛弱」是一種羞恥。經驗豐富的照顧者會知道這是愚蠢的觀點。當你讓孩子明白面對一個危機時,尋求朋友和家庭成員的支持是很自然的作法,你是在示範一種健康的態度。

2019/06/06 | TIME

「憤怒」與老年人健康有關,很可能導致發炎和慢性疾病

《心理學與老化》(Psychology and Aging)期刊最近刊登了一項小型研究,研究指出,比起悲傷,憤怒和老年人健康問題的關聯更深,很可能導致發炎反應和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