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解讀師:別當個割地賠款的君王,用「解夢」認識你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領土,整個地球就是每個人小小領土交集的聚合體。你這一生會面臨到許多動搖你的領土的選擇,為了領土的永續發展與和平繁榮,你必須作出明智的選擇,對你的領土負責。
《情緒寄生》:伊底帕斯效應——貶抑女性的陽剛力量,以及男性的陰柔特質
以前,我不太喜歡「女強人」這種稱呼,覺得這裡頭帶有對女性的貶抑意味;直到我發現這種思維本身,其實就呼應了伊底帕斯的力量,便也開始注意到,這股力量如何對我的生活造成影響?
炭王金霸一代顏家:臺灣最神秘低調的地方望族
臺灣最神秘低調的礦業家族,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的「父親那邊」,就是當年獨霸九份的基隆顏家。曾經日進斗金、富可敵國,身為臺灣5大家族之一;時至今日,基隆顏家似乎少再被提起,漸漸隱匿在臺灣的望族圖譜上。
面對父母教養不同調,孩子也懂得「各個擊破」
有些孩子善於在父母身上使用「各個擊破」的方法,以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傑瑞將這種經典策略稱為「愛與恨的阿拉貝斯克」,這種舞蹈至少需要三個舞伴。父母從不相互共舞;相反地,每人都與個別孩子跳舞。當這種情形發生時,被遺棄的舞伴會試圖停止音樂。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有深遠影響,該如何防止情緒失控?
我們必須事先警告你,當你心煩時,你看待事情的方式容易讓你做出糟糕的決定。有關父母與子女互動的研究發現,只要一個人(父母或孩子)在互動過程中加入一個敵意的評論,建設性思維就會戛然而止,讓家庭成員之間容易發生爭執,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清真認證與他們的產地
你理解伊斯蘭教、清真認證對於東南亞當地穆斯林的生活意義嗎?跨境電商不僅得跨越有形的國界,更得跨越無形的文化差異;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我們該如何應對?
美國高齡照護組織「暮光服務網」創辦人在其著作《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集結了多年來協助成年子女應付「難搞父母」的案例,如果你深信「沒人會比我父母更難纏」,或許你可以從以下案例,發現扭轉局面的新曙光。
【動畫】好聚好散 當孩子永遠的父母
離婚代表一段夫妻關係的結束,但並不表示身為父母的責任也到此為止。孩子在經歷父母離婚的過程中,往往被迫捲入雙方的情緒和衝突,或者被雙方同時忽視,進而造成種種身心問題。作為父母,保護孩子安然度過這一段風暴,是離婚父母責無旁貸的重點目標。
沒有人是局外人!讓聲音成為力量,一起為台灣人權發聲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以愛為名的無間地獄
親情的枷鎖具象化為神奇的遙控器,操控著小偉的人生。書讀不好,那就讀個十次。一輩子一次的畢旅,那又如何⋯⋯說到底,現實中有些母親即使沒有遙控器,不也在做著相同的事嗎?
【青春還鄉】留下孩子笑容的101種方法:攝影師楊文逸的偏鄉畢冊義拍行動
「畢業照」有沒有拍都不重要?對於偏鄉學童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將求學階段的回憶珍藏一輩子的紀念品,而很多孩子卻沒有機會擁有這種奢侈。
《孩子,我聽你說》:爸媽離婚了,但我卻一直被情緒勒索
坦白說,法院不是個解決親情紛爭最好的地方,因為法官很難在三到五次的庭期,總計時間不過一個小時上下,就可以瞭解你爸媽十二年來的恩怨情仇。
什麼都漲,就你的荷包沒漲?實現一家人的夢想,只有努力是不夠的
是否也曾在安靜的午夜裡,看著熟睡的孩子和伴侶,想著自己擁有的一切,有股暖暖的幸福感慢慢湧現。原因無他,因為你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儘管偶有牽絆與限制,但也是甜蜜的負擔,同時你也發現,原來在自己心中早就許下了專屬於家庭的夢想。
辨識十二種親情控制手段,破除阻礙成長的「內在批評者」
父母的控制是一個強而有力且無所不在的過程,和洗腦很類似。控制型家庭洗腦的結果將導致:孩子把父母的批評和成見內化,變成存在於自己內心的苛刻父母,亦即有礙我們成長和療傷的「內在批評者」。
【插畫】情緒勒索我?來互相傷害啊
有時當我們站上「受害者」的位置,會更增強怨怒感,甚至開始覺得對方「欠」自己一個合理的對待。責怪對方通常是一件「能讓自己舒服一點」的事,一旦將責任歸咎對方,有時候反而會讓我們陷入一個新的勒索迴圈。
世界人權宣言 改變世界觀念的力量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十種走出「家庭情緒勒索」的因應之道
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成人,普遍會在追求獨立與修復自我的階段,萌生幾種顧慮並背負沉重的罪惡感。如果你不知道該不該重揭家庭傷疤、如何釐清自己的感受,美國家族治療師哈紐斯博士在《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書中,列出十種顧慮與因應之道。
S3E7|周慕姿:情緒處理上最痛苦的不是問題沒有解決,而是覺得沒有選擇
當父母因為擔心小孩的安全而規定門禁,伴侶因為找不到人而奪命連環摳,到底我們的不安全感從何而來?發作時要如何停止焦慮,擺脫心裡的不安?我們可以改變別人跟自己的相處模式嗎?
「旅行青蛙」如何映照出「焦慮型依戀者」的心魔?
我很慶幸這款遊戲刻意設計成「你無法控制蛙蛙要做任何事」,妳無法決定牠的旅行方向、不能跟牠說話、也無法控制牠的行為。因為我發現如果我能跟牠說話,我可能會開始對牠情緒勒索......
科技跳躍的東南亞跨境電商:老虎、大象與金翅鳥的崛起
「科技跳躍」是東南亞市場的常見景象,第一次上網就用智慧型手機、直接從線下轉到手機購物;在這裡的數位經濟高度成長、跨國業者爭相投入,如何從台灣出發、成功跨進東南亞電商,高度在地化的視野與策略,缺一不可。
歧視,是我的投射還是他的認同?
談歧視這件事,應該討論的是歧視的背後,有個投射作用在運作,而那些說人歧視的人,往往也是內化歧視價值觀的人。價值觀上沒有分先將人分高低的人,就不會做出歧視的行為,但談到這一點,又要先解釋投射是什麼⋯⋯
情緒勒索、羞辱人格的故事之多,讓我對這個國家絕望
如果你總是用零和模式對待人,用情緒勒索或者羞辱人格,來逼迫對方毫無商量毫無討價還價的完全服從你,其實你在逼迫對方採取暴力。你們之間沒有尊重、沒有理解、沒有溝通、沒有信任、沒有讓步、沒有寬容、沒有諒解、甚至沒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