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4/08 | 精選轉載

「一直滑手機」看來無害,但它徹底破壞了學生對靜態知識吸收的能力

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同學或家長要放下情緒,先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手機上癮的問題,家長更不要在小孩面前沉溺於手機遊戲或影片,或是隨意轉貼來路不明的低品質資訊——這些都會沉澱在小孩的腦子裏面,導致他們覺得花長時間一直看手機不是什麼問題。

2023/02/16 | 精選書摘

《禮貌的力量》:採用結構式面試法,可以大大增加招聘到「文明人」的機率

說了什麼固然重要,但注意他們沒說什麼也很重要。當談到關於禮儀的細節時,要注意非語言線索,看看求職者是似乎樂於討論,還是皺起眉頭、坐立不安?求職者是否認同你公司的價值觀?如果你的價值觀跟他不一致,最好盡快釐清。

2023/01/09 | 方格子vocus

協商時不要做「邏輯惡霸」,面臨對方的敵意時,想想唐鳳會怎麼做

我們都不喜歡吵架,但是當情況不利於自己,或是有損利益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強硬一點。但常常是架吵完了,也沒得到什麼好處。唐鳳在《唐鳳的破框思考力》中提到,當他有點名氣之後,每天至少都會有幾則酸民在留言區針對她做各種人身攻擊,他說一開始他也想砸電腦,但是電腦很貴,就不砸了。那他是怎麼跟這些酸民相處呢?

2023/01/06 | 好眠師姜珮

管理孩童焦慮感的八個概念: 孩子擔心的事情或許不是真的,但感受是真的

有時候孩子害怕、擔心的事情乍聽之下很微不足道,或者是超現實。像是「怕妖怪」、「怕衣櫃裡的東西」。大人通常會很自然的去「解釋」這些東西是假的,不需要害怕。但對小小的腦袋來說,恐懼情緒依然存在時,他很難用理性思維來判斷。這是孩子大腦處理事情的結構,感性在前,理性在後。

2022/07/17 | 方格子vocus

如何克服拖延症?嘗試過但對我無效的六個方法,以及前主管教我最重要的事

拖延症對我而言其實是個「情緒管理」問題,而拖延症的復健是一條漫漫長路,即使有了各種嘗試和體悟,仍然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我無法⋯⋯」是個謊言,要想著「交稿後的解脫感」。

2022/03/06 | 貓心(龔佑霖)

為了小事吵架就鬧分手?四步驟教你如何管理「情感帳戶」

情侶間在面對爭吵時,有些愈吵愈兇最後分開,有些卻能邊吵邊理解彼此,成為更穩定的關係。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Gottman提出「情感帳戶」的概念,來解釋這個現象。

2021/06/10 | 家扶基金會

除了改善史瓦帝尼育幼院的生活環境,孩童的心理需求也應當被重視

訪視育幼院的過程中,社工員發現,有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因為情緒控管能力不佳,而與同儕或舍監媽媽屢屢發生衝突。因此從2017年起,我們每年都會針對規劃成長團體的課程,適度填補院童的需求。

2021/05/02 | 精選書摘

《情緒治療》:情緒只是此時此刻你的狀態,情緒不等於你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要當情緒的主人,不要當情緒的奴隸。」說得很有道理,但什麼叫做「當情緒的主人」?恐怕很多人都誤解了,以為我們得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真的是這樣嗎?

2020/08/16 | BabyHome

當你的另一半忍不住對孩子怒吼,你會有什麼感覺?

當自己成為父母,面對孩子有情緒表現和心理需求的時候,自己內在的不滿足就容易被勾勒出來,表現為不滿、不耐、或高度要求。

2020/07/24 | 精選書摘

《啊~剛才應該要生氣的!》:一再地忍住怒氣,會嚴重破壞生活的幸福度

在某種層面上,生氣與能量的概念一樣。如果無法透過適當管道發洩,放任它不斷累積的話,終有一天會以預料外的方式爆發。

2020/06/22 | 樹洞 - TreeholeHK

人人都該認識的五類情緒管理方法

我們需要根據脈前不同的情況需要,而決定使用哪一個情緒管理策略。

2020/02/23 | 朱為民

《寄生上流》:鑄成大錯的那幾分鐘,為什麼金司機無法使用前額葉思考?

過了數分鐘,我們在螢幕上看到金司機回神,他看著自己手上的刀、地上倒下的雇主、鮮血直流的傷口,才發現自己鑄下了大錯,倉皇逃跑。究竟,為什麼那幾分鐘的時間,金司機無法使用前額葉思考?

2019/08/18 | BabyHome

15年兒童英文教學經驗 鄭靖蓓:兒女的不擅溝通,讓我更懂得「察言觀色」

鄭靖蓓(Debbie)是英文老師,活潑生動的教學非常受到幼齡兒童的喜愛,優異的教學能力還讓她成為師資培訓老師。除了對教學的熱忱與用心準備教材,Debbie的一雙兒女,也是讓她教學更有技巧的原因之一。

2019/07/08 | BabyHome

提升孩子的「抗挫力」,家長可由這六點著手

挫折忍受度,又被稱為抗挫力,指的是面對挑戰時,是否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即使無法跨越,也能以適當、樂觀的方式來面對。當孩子覺得閱讀受挫時,家長若不積極鼓勵,反而允許他放棄,這樣不僅無法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更抹煞了孩子將來的競爭力。

2019/06/02 | BabyHome

父母「有求不必應」,兩個方法教孩子不胡鬧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有的孩子乖巧體貼,有的孩子個性主動活潑。在觀察孩子個性的時候,孩子對大人有所求是最好的時機點。每個孩子表達需求的方式不一樣,還有被拒絕的反應也不一樣。而最讓媽媽爸爸傷腦筋的是,當不順孩子的意,讓孩子鬧脾氣時,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