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意識

意識的最基本理解或闡釋,是個體對其內部和外部存在的感知或認識。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18 | 精選書摘

萊特曼《在虛無與無限之間》:生命特別嗎?我們就是整片戈壁沙漠當中的那一粒沙

物理學家兼小說家萊特曼,在本書探究宇宙在大霹靂之前的樣貌、人類心智的運作,以及生命在宇宙中的特殊性。透過他的簡潔解說與巧妙比喻,就連難懂的量子物理、弦理論、宇宙暴脹理論也變得平易近人。萊特曼並不滿足於向讀者引介最新的科學知識。他想告訴我們,人類在宇宙中的獨特地位——我們是唯一能夠賦予宇宙意義的「觀察者」,就算死後,組成我們的原子將會四散、化作他物,但這也是一種不朽。

2023/06/18 | 精選書摘

《第三眼:喚醒你的真我》:唯靈主義根本上與兩個特定字詞有關,那就是「覺知」與「意識」

剝除一般對「靈性」眩目而不實的包裝,引領真正的靈性尋求者直達「靈性」的核心。穿透各種宗教與靈性教派的層層詮釋,指出成為「個體化的靈魂」的必經之路。

2022/08/24 | 精選書摘

《不實在的現實》導讀:我們熟悉的物理世界,其實是我們意識經驗的產物?

儘管幾個世紀以來科學不斷進步,意識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相信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人類還在等待新的科學發現,還是已經達到智慧的極限,而是因為我們對現實的概念完全是錯誤的。一旦我們掌握了現實的本質,意識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2022/01/18 | 精選書摘

《感與知》:細菌和植物都看似沒有心智,麻醉卻能讓它們失去「意識」?

頂尖神經科學家結合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等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新展望,提出對腦與人類行為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與洞見,提供了解開人類意識之謎的可能工具。

2021/04/12 | 精選書摘

《與內在對話》:「無意識」是創意泉源,從中衍生出意識心智與整體人格

當我們經驗到自身無法解決的莫名衝突,當我們開始覺察到內在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原始且帶有破壞性的衝動,當我們因為意識到遭受精神官能症狀之苦時,我們就會開始明白無意識在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明白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

2020/04/16 | 樹洞 - TreeholeHK

到底佛洛伊德在說些什麼?精神分析學入門簡介

在現代心理學界,佛洛伊德的理論,有不少人認為佛洛伊德的理論不科學,主要原因是精神分析學牌的論述手法會任意修補(arbitrarily patch)自己的理論,以配合觀察結果。

2020/03/04 | 精選書摘

《改變你的心智》:一趟啟靈體驗,靠的不過就是一顆藥丸或一小張吸墨紙上的藥劑?

霍普金斯及多所大學的實驗,利用裸蓋菇鹼來治療焦慮及憂鬱、尼古丁及酒精成癮、強迫症、飲食疾患等。這一連串的臨床研究最令人詫異的是:研究認為改變人的心智的關鍵,並非藥物本身的藥理效果,而是藥物所導致的心智體驗。

2020/02/26 | 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意識卡住的,就放手讓「潛意識」用它的方式去完成

就心理學的角度,意識卡住的,就放手讓潛意識用它的方式去完成,我們只要先放下對意識「一定要怎樣」的執著。

2019/03/16 | 精選書摘

《心靈黑洞》:人是先感到快樂才笑,還是先笑才覺得自己快樂?

一般人多數會認為,當人們遇見一個事件或刺激時,必須先認知到它的意義,以及覺察到它對自己造成正面或負面的衝擊後,才會引發情緒的主觀感受;有了主觀感受之後,接著身體才會產生適合該情緒的生理反應 ,然而19世紀末有一些學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2019/01/29 | 《科學人》粉絲團

佛學能否為「意識研究」帶來啟發?

「意識」如何形成?神經科學研究至今無法完全了解。佛教中對於內觀冥想的長期經驗知識,能否助一臂之力?

2018/10/28 | 精選書摘

李嗣涔《靈界的科學》:透過科學、哲學、佛學看「意識」

這些意識的內容在物理上是以什麼方式呈現?用複數波函數可以表達這些內容嗎?榮格的第一、第二人格,佛教的八識如何以量子心靈的方式來呈現呢?

2018/08/06 | 書生百用

我們能選擇嗎?沒有自由意志對人類的三項影響

人沒有自由意志的話,將會對我們產生巨大影響,包括道德責任問題、令我們更放心做壞事以及撼動個人自由權利的觀念。

2018/08/03 | 書生百用

我們能選擇嗎?沒有自由意志對人類的三項影響

人沒有自由意志的話,將會對我們產生巨大影響,包括道德責任問題、令我們更放心做壞事以及撼動個人自由權利的觀念。

2018/07/10 | 精選書摘

《意識宇宙簡史》:為什麼你的大腦不喜歡披頭四?

當一個人喜歡或不喜歡一首音樂時,是心念而不是大腦中「喜悅-痛苦」的中心做出決定。當作曲家得到靈感時,是他的心念提供靈感,不是他的神經元。要怎麼確定呢?答案可以寫滿整本書,但讓我們分成三個部分來說。

2018/05/01 | Roxas 楊大輝

死亡與生活(上):當死亡被提醒,另一個「自己」會出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特意去思考有關死亡的問題,我們甚至會有意的避開有關話題。但是,如果你不得不思考這一問題的話(畢竟我們終有一天會去思考),你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應呢?

2017/12/22 | 《科學人》粉絲團

偵測植物人是否有意識:「如果你聽見我,請想像……」

透過腦造影工具,科學家終於找到偵測植物人是否有意識以及與其溝通的方法,對這個如迷霧般的腦科學議題,如今我們的了解又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