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通常多見於人或動物,是指對一個人或某物的一種強烈的情感和依戀,衍生自親人之間的強烈關愛、忠誠及善意的情感與心理狀態,如母愛。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法國小鎮女教師遭學生刺死,親友在〈愛〉中以舞蹈道別網友淚崩

法國2月22日發生52歲女教師拉賽爾(Agnes Lasalle)遭到一名16歲男學生刺殺的事件。拉賽爾的葬禮與追悼會3日於比亞里茲(Biarritz)聖尤吉尼教堂舉行,這位西班牙文老師的靈柩與照片放在教堂前廣場上,接受民眾致意哀悼。然而當現場放起美國音樂家納金高歌曲〈愛〉(LOVE)時,卻出現了令人淚崩的一幕。

2022/12/30 | MUI MOVEMENT

「看世界到處戰火正蔓延」:梅艷芳的愛和大愛

梅艷芳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但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她開始多了在大陸工作,甚至有人評論她「轉軚」,拋棄了原本的立場。她卻認為不能以單一方式應對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有所改動。放眼今天,這似乎可以成為新一代歌手的借鏡——愛從來都不只一種,愛的方法也是可流動多變。

2022/05/30 | 精選書摘

《你背負了誰的傷》:男孩成為父母的心靈垃圾桶,何時能找回心中失去的兒童樂園?

在任何一段關係裡,最需要的、最基本的未必是愛。反而很多時候,最基本的是「信任」。缺乏愛的關係裡,還可以添加愛。但是缺乏信任的關係,很難再前進,因為一旦背叛發生了,不是說修復就能修復。

TNL+ 2022/04/02 | 鏡花先生

【日漫】《終將成為妳》:除了描述女孩之間的戀愛,也為讀者回溯愛的意義,道出「喜歡」的可能性

《終將成為妳》是一部百合漫畫,但除了描述女孩與女孩之間的戀愛外,也寄望在這個「將戀愛視為理所當然」的世代,為讀者回溯愛的意義,道出「喜歡」的可能性。僅將這部作品,推薦予所有想要去理解愛的人們。

2021/12/20 | 精選書摘

《控制型伴侶》:掌控型男人對伴侶最普遍的規範是「隨『性』所至、點選服務」

「高壓型控制」(Coercive Control)是指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某一方使用暴力威脅手段來支配和掌控另一方的行為。這種貌似愛的控制,容易讓人混淆,因為熾烈的愛與威脅、孤立、懲罰、傷害同時並存。

2021/10/26 | 方格子vocus

【韓劇】《海岸村恰恰恰》:托爾斯泰的劇情隱喻,「愛」真的能克服一切嗎?

無論編劇如何收拾最後兩集,惠珍如樹洞般的傾聽與陪伴,勢必成為拯救斗植的浮木,斗植必須明白,世界上沒人能預知明日、預知死亡,才有機會克服心魔,再憑藉著眾人的愛,好好活下去。

2021/09/12 | 方格子vocus

【詩評】陳育虹《索隱》:一切的愛皆如盈缺,我們永遠都不能逼迫時間復歸

陳育虹肯定是一位愛月人:在各詩集中或多或少都有月亮的存在;它帶有一種「明明身在體制之中,卻隱約感到孤寂」的水分,建立出一種難以啟齒距離感的畫面,其中最帶有這種特質的詩作或許是《閃神》中的〈海星〉。

2021/08/22 | 貓心(龔佑霖)

《火神的眼淚》:把自己逼得很緊的徐子伶,如何修復與母親之間的依附困境?

看完台劇《火神的眼淚》,徐子伶最讓我有感觸。她的家庭背景跟我很像,她是一個從媽媽身上感覺不到愛的人。並不是她媽媽不愛她,或是我的媽媽不愛我,但是她媽媽與我媽媽都不懂得如何把愛傳到子女心中。

2021/08/12 | 方格子vocus

徐志摩真是「渣男」代名詞嗎?讀完張幼儀、陸小曼的故事後我遲疑了

徐志摩的生命很早就停止了,我們來不及看到他更長遠的變化。他的形象停在「理想主義者」、「單純浪漫」、「做自己」的階段,但他身邊的人,則繼續走下去,展現了更深層蘊藉的生命。

2021/06/19 | 詹育杰

Netflix《慾罷不能》:「看得到吃不到」的受罪體驗,居家防疫如何排解性「鬱」?

疫情之下,我們可藉著性、愛、慾的「危機」,來試著思考不只是「禁」慾或尋找退而求其次的「替代」方案,而是更進一步的想像,更激進的創造「後」瘟疫「性、愛」生活的可能性。

2021/05/23 | 精選書摘

《戀愛中的人》:夢、神話、無意識,一探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

「戀愛」時儘管我們欣喜若狂,但多數時候卻覺得孤獨,感到疏離,常覺得未能得到真心相愛。這就是我們心靈與文化的傷口。榮格說,如果發現了一個人或民族的心靈傷口,也就找到了通往其意識的門戶。如果我們用心去了解愛情,愛情也會成為一扇通往意識的門戶。

2021/02/15 | 游家權

編輯推薦2020書單【紀實篇】:重構生命史以追憶,給逝去者的情書、告解與墓誌銘

這份書單的共通點,是各書主角都面臨了意料之外的衝擊,他們如何應對?怎樣跟創傷共同生活?以下簡介《心理師,救救我的色鬼老爸》、《原始富足》、《照護的靈魂》、《桑切斯家的孩子們》、《卸殼》這五本書。

2021/02/07 | Kristin

《風之電話亭》書評:牽起生死兩端的連結,傷痛讓人生從此有了深度

我們的記憶,就是逝者還持續存在的原因,唯獨擁抱死亡伴隨的痛苦,接受自己的脆弱,找回希望並相信世間的一切,才能留住所愛之人帶來的快樂與笑容,並見識到新的可能,以及療癒彼此的可能。

2020/07/13 | 精選書摘

《焦慮是禮物》:「關係焦慮」是對一段健康並深情的關係,所抱持的廣泛性懷疑

許多人因為被我們的文化洗腦,構築了一整套不切實際的虛幻期待,他們期待愛情看起來和感覺起來應該是某種特定的樣子,而被心裡那張愛應該如何的列表折磨,開始懷疑自己的關係。

2020/07/09 | 精選書摘

《關係物化》:我們擁有的究竟是愛,或是已經物化的愛?

人際連結需求不僅是人類最渴望的基本需求,也是生存不可或缺的要件。在人際上獲得滿足,包括被肯定、被接納所獲得的歸屬感所帶來的心理愉悅,後續引發的生理效應,等同於實質的藥物、食物對身體造成的正面影響。

2020/06/30 | 傅紀鋼

專訪刺青師宋禹儂:客家女性該有什麼樣子?我只有「喜歡不喜歡、想做不想做」

她對家人並沒有恨,甚至把親情看得很重。但她無法順應母親的期待──乖巧地做個體面的工作。她只想做自己喜愛的事。她本來以為自己不在乎那些期待和壓力,但心裡的在意卻以病痛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