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憂鬱

憂鬱(英語:Melancholia,或英語:lugubriousness),一種情緒與心理狀態,指一個人呈現哀傷、心情低落的狀況,絕望與沮喪為其特色。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25 | TNL國際編譯

歐洲陷入「生態焦慮」,連續野火、洪災產生絕望不安情緒越趨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生態焦慮在那些更為關注環保議題的人群中更為普遍。症狀包括沮喪、無力、不知所措、絕望、無助。擁有生態焦慮的民眾經常會對地球現今的情況表現出強烈的內疚感,做為父母考慮到兒女的未來時,內疚感也可能加重。

2023/09/07 | 照護線上

便祕、憂鬱、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症狀,長輩可利用「手指操」自我檢測

由於非動作症狀可能比動作症狀更早出現,有時家屬反而比患者自身更可以觀察到,敖瑀醫師解釋,若有不明原因之嗅覺減退、睡覺的時候容易做噩夢大喊大叫、手舞足蹈以及長期的便秘等,就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巴金森病的非動作症狀。

2023/08/28 | 讀者投書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看似美好,卻成為「高功能憂鬱者」無法停步的枷鎖

「你倒下了那其他人怎麼辦,我才覺得我很受不了」、「看開一點,不要像我一樣,你很不一樣」......這類的人有意無意地會承擔一切。因為他是在他生活周遭最有能力的人了,畢竟「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看似很美好,卻成了他無法停步的無情枷鎖。

2023/08/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4種人格易釀心血管疾病,醫師提醒:風險不亞於糖尿病

林庭光表示,某種人格特質族群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壓力,包含容易生氣的敵意人格、常有負向情緒,傾向社會抑制和自我封閉的D型人格,還有憂鬱以及焦慮人格,這些心理社會危險因子可直接影響心血管生理、病理機制。

2023/08/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香檬可透過「腸-腦軸線」調節憂鬱焦慮,中興大學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由興大循環經濟學院院長王升陽所領導的研發團隊,發現台灣香檬可透過腸-腦軸線調節受慢性輕度壓力誘發的憂鬱焦慮症狀,這項成果已於8月刊登在《食品與功能》,這是由英國皇家化學會所出版、在食品營養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

2023/06/29 | 優照護

自然老化跟「老年症候群」有什麼不同?老了容易跌倒不一定是「正常表現」

健康的長輩雖然身體功能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在一般狀態下,自然的老化通常不至於影響個人執行日常生活的能力。然而,老年症候群便有所不同,台灣老年學暨醫學會對此病症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功能受損,而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的生理與心理挑戰。

2023/06/06 | 賴明君

阿富汗女性憂鬱、自殺人數增加,首都近八成女性有抑鬱症狀

阿富汗的醫院表示,阿富汗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災難性且危急的,幾乎找不到沒有精神疾病的人」,但醫院不被允許紀錄自殺相關的統計數據。塔利班政府也表示,他們沒有紀錄阿富汗的自殺人數,並且拒絕回答國內自殺人數增加的問題。

2023/02/23 | 精選轉載

在鬱與躁的極端情緒之間擺盪,中興張芸瑄談「雙極症」基因解謎

近年,研究者逐漸對雙極症有比較多的認識,學界將雙極症視為因為大腦功能性問題引起的情緒障礙,「遺傳」是比較有共識的成因之一,雙極症的遺傳比例大約是60%至80%,更甚於憂鬱症的30%至40%。

2023/02/15 | 精選書摘

《給自己一個擁抱,給希望一點時間》:時間證明,憂鬱症替我想像出來的那些事都是謬論

因為我不了解自己怎麼會陷入有自殺傾向的憂鬱症,所以我也想像自己永遠找不到出路。我24歲時,相信自己永遠活不到25歲生日。但現在我45歲了,我還在這裡,寫著這段文字。憂鬱會騙人。雖然那些感受都是真實的,但它誘使我們相信的那些是事,絕對不是真實的。

2023/02/08 | 音音有代誌

音樂家壓力爆棚!貝多芬精神備受煎熬、舒曼企圖跳河自殺,心理師教你如何排解紓壓?

這篇要來盤點音樂家們壓力爆棚的故事,包含貝多芬跟舒曼,希望大家在聽完之後懂得面對壓力適時喊停,並找尋到自己的紓壓方法。同時,也請來經營「心理師的歡樂之旅」的心理師雅涵,告訴我們究竟有什麼管道可以排解壓力。

TNL+ 2023/01/30 | TNL國際編譯

Blue Monday迷思:研究顯示「週一症候群」是偽科學,但的確有讓人鬱卒的季節

週一症候群的說法,其實源自於一則2005年的新聞。當時英國一家電視台《Sky Travel》與心理學家合作阿諾(Cliff Arnall),透過一個方程式,計算出一年當中,讓人覺得最悲慘的一天。

2022/12/30 | 精選書摘

《上班心好累》:無法開心投入熱愛的事物之中?四點自我檢查是否出現心理失調

以下舉出的4種狀態如果只是暫時出現,則不被視為抑鬱症。判斷的依據在於是否有症狀且該症狀已持續了一段時間。如果該狀態已經持續超過2週,就不能置之不理,最好稍微停下腳步,思考是否有必要好好休息?是否應該在日常生活上費些心思?或是根據情況展開治療等等。

2022/10/29 | 精選書摘

《脆弱也沒關係,好好療傷的溫柔練習》:成天互相傷害,你也有「人類過敏症」嗎?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人類過敏症的症狀,我建議先審視你自己的內心。對人的恐懼越大,背後隱藏的認同需求越大。如果得不到認同,就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人,這種根深蒂固的錯誤念頭會讓你越來越難建立人際關係。

2022/10/11 | julia

【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動物實驗的必要之惡,操作人員該如何調適心態?

在過往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操作人員與動物福祉之間存在關聯性──操作人員的工作壓力程度越高,實驗動物表現出的壓力、疼痛程度也較高。拉福萊特表示,自己相信透過改善實驗動物的福祉與生活,回頭將幫助到操作人員本身。「反之亦然,透過改善操作人員的生活,我們也將改善實驗動物的生活。」

TNL+ 2022/10/10 | TNL國際編譯

美國研究:疫情剝奪兩年社交生活,年輕人性格大變,外向性、親和性與盡責程度皆下降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整體生活模式,甚至造成整個世代的性格轉變?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醫學院日前發表研究,顯示年輕世代在疫情期間變得更加情緒化與神經質,而短短兩年造就的性格轉變,竟相當於正常狀況下十年的個性改變幅度。

2022/10/04 | 照護線上

帕金森氏症除了手抖還會憂鬱、便秘?50歲以上建議每月做「手指操」自我檢測

巴金森氏症患者大多不曉得巴金森氏症會造成焦慮、憂鬱、便秘,也可能沒有察覺到相關症狀,而沒有及時到神經科就診。多數患者都是因為有單邊顫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撲克臉等動作症狀而就診。早期發現對患者很重要,50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個月利用手指操自我檢測。。

2022/09/28 | 姜冠宇

專家呼籲重視COVID-19後遺症:腦霧、無來由的疲勞不要硬撐,該休息就休息

現在專家開始高度呼籲,不可以忽視這容易被忽視的狀況,我們僅僅只是還沒有發展出適當的工具評估腦霧,所以更不能在診間否定病人的症狀。無論如何,對這項議題有研究的專家都呼籲,如果你為這個症狀所苦,請你好好的休息,直到症狀解除。

2022/09/25 | 創新拿鐵

負面情緒滿到懷疑人生?用「情緒健身」鍛鍊心靈肌肉,擺脫被「明日憂慮」纏身的職場與人生

我們的大腦被設計成能看到它已經在尋找和相信的東西,當你覺得「這不可能」、「我做不到」,那麼任何可能性就會被大腦忽略。因此,專家建議首先要從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留意任何微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