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7/06 | 陳志恆

體罰的本質就是暴力,你不會對成人做的事,就不該對一個孩子做

犯錯的孩子都不需要付出代價嗎?不是的。不懲罰不代表孩子不需要為其犯錯負責,而是需要去承擔犯錯後的自然後果。像是,捉弄同學會招致同學討厭,如果想不被討厭,就得透過道歉去彌補,這就是捉弄同學這個犯錯行為的自然後果,孩子依然可以透過自然後果去學習與反省。

TNL+ 2023/06/29 | 三酸柑遊子(野人)

玉里屁孩性騷擾:我是個「政確」的人,但自從搬到鄉下事情就不太一樣了

有些人的權勢凌駕法律,有些人身處在潛規則大於法律的圈子,這些地方永遠都會存在著無法約束慾望的變態,你再努力貫徹心中的「正確」都不會讓他們消失。因此除了「勇敢向性騷擾說不」的口號和的防身術,更需要持續進行自我覺察,從而逐步建立內部自信,使每個人的內心足夠強大,強大到不會成為壞人心目中的理想受害者。

2023/06/21 | 精選轉載

從何則文事件看PUA:這種自以為沒事的惡意,為什麼這麼理直氣壯?

PUA的受害者其實不會是典型的反抗樣態,反而會對加害人亦步亦趨、非常聽話,深怕在哪些地方沒有做好就會導致加害人的不開心,繼而被調動出那些痛苦的情緒時刻節點。對PUA的基本認識後,請幫我再看看這次事件受害當事人發文的內容,就更能了解為何文字脈絡裡,其實充滿了心智控制的影子。

2022/02/09 | 彭孟嫻 Jessica Peng

為什麼一個12歲的孩子在學校犯錯,卻以自殺來解決問題?

在此要讓你知道,未成年孩子犯錯,檯面上看到的事件,有時候仍然隱藏著檯面下未看到的事件。未成年人者犯錯,遭到被貼標籤,最後導致犯錯者以自殺結束生命,這當中我們究竟需要學到什麼?

2019/08/30 | Lo's Psychology

亂世之下必用重典?——談威嚇理論

「威嚇理論」透過預先宣告嚴峻的刑罰,從而威嚇公民,使其不敢做出越矩或犯罪行為。若有人已經犯下行為,則透過嚴懲來「殺雞儆猴」,以達到威嚇他人的作用。

2019/08/19 | 湯米

【插畫】看到反抗者被懲罰,才能安慰被拴住的自己

看見反抗失敗的貓咪,狗狗們滿心喜悅,因為他們終於證明自己一輩子順從主人的行為,是明智的。

2019/04/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律師的任務,是不讓各方過早認定案件「就是那樣」

馮.席拉赫說︰「但是最要緊的,是我想告訴讀者:律師替某人辯護,為的是維護當事人在法律上的權益,具有公共意義,和律師私人對當事人的觀感沒有關係。」

2019/04/1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邱顯智問馮.席拉赫:直視了善與惡,才是了解「我們」的開始

「我認為美國的『陪審制』有點危險,」馮.席拉赫說明,「把『是否有罪』的判定完全交由素人陪審員,可能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充分了解。而『參審制』讓公民和法官一起合作,由法律專業引導,我認為這是比較合適的審判方式。」

2019/04/02 | 精選書摘

《什麼是暴力》:「非暴力」與「容忍」有辦法對抗暴力嗎?

「非暴力」能終結暴力嗎?應該要「容忍」的民主,如何能對抗暴力且不放棄其原則?「不寬容」是否可被容許?我們必須將自由賦予敵人嗎?而在什麼範圍內,公正可以使用暴力來結束暴力?

2019/04/01 | 精選書摘

《什麼是暴力》:「非暴力」與「容忍」有辦法對抗暴力嗎?

「非暴力」能終結暴力嗎?應該要「容忍」的民主,如何能對抗暴力且不放棄其原則?「不寬容」是否可被容許?我們必須將自由賦予敵人嗎?而在什麼範圍內,公正可以使用暴力來結束暴力?

2019/03/0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德國最會說故事的辯護律師馮.席拉赫:庭上不會提出不利被告的言論,但這並非坐視惡行

馮.席拉赫表示,「我選擇擔任刑法律師,而非民法律師,原因是民法處理的大多是金錢利益的糾紛,而刑法背後全是人性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每個讀者讀了都會感同身受。」

2019/03/07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罪行》、《懲罰》作者馮席拉赫:刑法背後全是人性故事

馮.席拉赫表示,「我選擇擔任刑法律師,而非民法律師,原因是民法處理的大多是金錢利益的糾紛,而刑法背後全是人性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每個讀者讀了都會感同身受。」

2019/03/05 | 精選書摘

馮席拉赫《懲罰》小說選摘:她只是把他的頭壓在那條繩子上

她用手掌撫平鋪在桌上的塑膠布,直到再也看不見一條皺褶。忽然她說起她的婚姻、她的丈夫和她的兒子,說得很快。她說「他不再正常」,說她不明白原因何在,也許終究還是由於那沿著山坡往下吹的焚風。她描述她發現他的真實情況。絕對不能讓村裡的人知道,畢竟她還得繼續在村裡生活。

2019/03/05 | 精選書摘

馮席拉赫《懲罰》小說選摘:她只是把他的頭壓在那條繩子上

她用手掌撫平鋪在桌上的塑膠布,直到再也看不見一條皺褶。忽然她說起她的婚姻、她的丈夫和她的兒子,說得很快。她說「他不再正常」,說她不明白原因何在,也許終究還是由於那沿著山坡往下吹的焚風。她描述她發現他的真實情況。絕對不能讓村裡的人知道,畢竟她還得繼續在村裡生活。

2018/11/01 | 幹幹貓

【插畫】投國民黨代替月亮來懲罰你

藍的做不好,選一個綠的來懲罰他,綠的讓我們失望,再把藍的換回來,每八年憤怒一次,歡慶一次,再破滅一次,不斷的輪迴下去,

2018/10/31 | 黑波克

源自刑法的「究責」文化,讓日本社會付出一次又一次代價

嚴厲的懲罰制度對非故意型的人為錯誤不但沒抑制效果,甚至反而會讓做事的人感到恐懼和不安。特別是越認真的人越容易受到影響。

2018/07/14 | 精選書摘

《死者的審判》評析:對「戴著人類面具」的犯罪者來說,最好的懲罰是什麼?

死刑本身並非問題所在,更重要的還是我們從何種角度來認知。無論觀點孰是孰非,關鍵是:我們真正相信的是甚麼?真的確認過我們相信的事物?我們的做法是否真的回應了我們相信的東西?

2018/07/03 | Roxas 楊大輝

獎勵的惡果(下):活化內在驅動力的三大條件

一家公司是否有正確、真實、有進展的內在目標與良好願景,決定了管理層能調動多少員工的積極性。同理,你對自身的內在目標有多清晰、多堅定,決定了你能調動多少自身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