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TNL+ 2023/05/17 | TNL國際編譯

《愛爾蘭時報》刊登讀者投書AI生成文章,總編刪文道歉並示警人工智慧已對新聞產業構成挑戰

《愛爾蘭時報》對此也表示,在該文章刊登不到24小時內,編輯部就意識到此專欄文章很有可能不是真人撰寫,這篇文章的作者照片和大部分的內容現在也已被證實是由人工智慧生成。

2020/10/28 | 精選書摘

都築響一《日常東京》:此生最大的興趣是蒐集──DJ與音樂評論家的住家

這位音樂評論家的住家兼工作室,是租金低廉的獨棟老房子。一天一天增加的唱片及CD已經多到無法整理了,工作室的地板更是因為重壓而傾斜下陷到相當危險的程度。

2019/08/03 | 精選書摘

《情緒排寒》:各種酗溺皆根源於體氣不足,是不敢面對的逃避心態

體氣不足時,人只能龜縮在某處,不敢越界,不敢得罪人,當然也不敢作自己,情緒凍結,根本就忘了「感知」。

2019/03/05 | 精選書摘

馮席拉赫《懲罰》小說選摘:她只是把他的頭壓在那條繩子上

她用手掌撫平鋪在桌上的塑膠布,直到再也看不見一條皺褶。忽然她說起她的婚姻、她的丈夫和她的兒子,說得很快。她說「他不再正常」,說她不明白原因何在,也許終究還是由於那沿著山坡往下吹的焚風。她描述她發現他的真實情況。絕對不能讓村裡的人知道,畢竟她還得繼續在村裡生活。

2018/06/29 | TNL特稿

關鍵醫學院(五):從《白蟻》剖析「戀物癖」患者的內心世界

男人偷了女性內衣,回家穿在身上照鏡子,最後用女性內褲自慰,這個看來病態的男人,我們說他是「戀物癖」,是色狼、變態,誰知道他還會做出什麼事。但這樣的人,真是這麼先入為主的病態嗎?

2018/01/16 | 精選書摘

性愛機器人越來越逼真,是不是好事一樁?

顯然性愛機器人與性愛玩偶目前都不足以複製人類的行為,特別是在情緒方面。但是,隨著情感運算為我們的裝置灌輸不同程度的情緒覺察,認為它們比較次等、不如人的看法可能就要消失了,至少對一部分的人而言。

2018/01/15 | 精選書摘

《情感運算革命》:性愛機器人越來越逼真,是不是好事一樁?

顯然性愛機器人與性愛玩偶目前都不足以複製人類的行為,特別是在情緒方面。但是,隨著情感運算為我們的裝置灌輸不同程度的情緒覺察,認為它們比較次等、不如人的看法可能就要消失了,至少對一部分的人而言。

2017/09/29 | 精選書摘

玩偶我的愛人:戀物癖從何而來

此類男子或許就跟畢馬龍一樣,心中理想的女人特質與現實之間的鴻溝甚深,導致長期下來心灰意冷。這由來已久的想法在現實世界積累成為「真人玩偶」的現象,這些超理想化且極度擬真的女性人偶就是造來充任戀人及性伴侶。

2017/09/29 | 精選書摘

玩偶我的愛人:戀物癖從何而來

此類男子或許就跟畢馬龍一樣,心中理想的女人特質與現實之間的鴻溝甚深,導致長期下來心灰意冷。這由來已久的想法在現實世界積累成為「真人玩偶」的現象,這些超理想化且極度擬真的女性人偶就是造來充任戀人及性伴侶。

2017/02/24 | 芬多經

「戀物癖者與正義魔人其實是一體二面」-專訪《白蟻》導演朱賢哲

紀錄片不能去挖別人家庭的隱私,這是不道德的,但劇情片可以藉由劇本、演員呈現察覺出的台灣社會現象。或許也彌補了我在拍紀錄片時觀察到、卻不能表達出來的部份。

2017/02/18 | 但唐謨

【但唐謨專欄】可以只愛女性內衣嗎?

邊緣題材曾經是西方B級電影的最愛,發展出「剝削」邊緣議題的「剝削電影」。主流電影/好萊塢電影,也常依賴邊緣性吸引觀眾,處理不好就會被冠上「剝削邊緣弱勢」的罪名。然而放眼今日,偏離社會,格格不入的邊緣角色,大量大量出現在電影當中

2017/02/18 | 但唐謨

【但唐謨專欄】可以只愛女性內衣嗎?

邊緣題材曾經是西方B級電影的最愛,發展出「剝削」邊緣議題的「剝削電影」。主流電影/好萊塢電影,也常依賴邊緣性吸引觀眾,處理不好就會被冠上「剝削邊緣弱勢」的罪名。然而放眼今日,偏離社會,格格不入的邊緣角色,大量大量出現在電影當中

2017/02/17 | 陳 從吾

《白蟻》啃噬:台灣電影看待當代社會的新路徑

《白蟻》有出色的野心和執行能力,在賀歲檔期的戲謔和歡愉之後,為台灣電影開啟另一種不以獵奇、誇示姿態,觀看人性與邊緣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