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戒嚴

戒嚴是指國家在處於對外戰爭、內部叛亂等嚴重危害社會安全與政治穩定的特殊時期所採取的緊急措施。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3 | 人本教育札記

走過警總的時代:在服務威權體制幾十年的人眼中,沒有人是加害者,一切依法行政

台灣過去曾經歷數十年的戒嚴時期,有的參與者認為過去的壓迫體制是一段不堪的過去,有人則認為那是時代所趨,公務員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螺絲在「依法行政」。「再判一次我還是會一樣這樣判,我不會改變初衷。」

2023/07/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解嚴36週年:蔡英文、陳菊訪新店戒治所,盼落實轉型正義教育

新店戒治所過去是國防部台灣軍人監獄,長期監禁思想異議人士,且嚴重超收人犯,包含雷震、美麗島事件受難者。蔡總統指出,1987年的今日台灣解嚴,此前長達38年的戒嚴,實施黨禁、報禁、限制民眾言論自由,那是生活在民主自由社會的年輕世代難以想像的年代。

2023/05/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韓國1980年光州事件調查公開:戒嚴軍對平民射擊50多次,全斗煥責任將進一步釐清

根據委員會調查,戒嚴軍在1980年5月19日下午4時50分左右於光州高中校門前首次對平民射擊,隔天上午約11時在光州火車站附近開槍,21日在全羅南道廳一帶及全羅南道大學周圍開火。朝鮮大學前、鶴洞、池元洞、松岩洞等戒嚴軍駐守的作戰地區大部分都受到軍方開火攻擊,造成死傷。

2023/03/10 | 《思想坦克》

輿論批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完全失焦,如何維持戰時通訊才是當務之急

簡單來說,在承平時期《全動法》並未生效,自然沒有管制媒體的疑慮。而在戰時總統會宣布戒嚴,進入軍管狀態,軍事指揮官可依《戒嚴法》第11條,解散集會遊行並取締妨害軍事的媒體雜誌,又何來新聞自由?

TNL+ 2023/01/08 | 劉威良

德國學者蔣永學《天海之間》文學選集,精選101篇濃縮台灣250年的愛與苦

對於台灣歷史與政經脈絡有興趣的人,真的可以在此德語書中見到台灣的多元與豐厚。它強調的台灣除了是兩個殖民政權下受苦人民的見證,更有200年前鄭經意圖反攻復國的作品「悲中原未復」,呈現台灣250年前至今相較「中原」、「邊緣」持續對照橫生的戰略觀點與宿命,時至今日仍是台灣難解的題,更因之而成為現今國際注目的焦點。

2022/11/25 | 方格子vocus

我們需要「長髮男子互助會」:半個世紀前,那些跑給警察追的嬉皮少年們

你喜歡留長髮的男生嗎?現在的「長髮男子互助會」,是用來分享照片的網路社團,但1960-70年代在台灣的長髮男子,也許真的滿需要互助會的。當時那個年代,台灣有一波「奇裝異服」的取締,像是「長髮」、「蓄鬍」、「露背裝」、「喇叭褲」與「男穿女裝」等等,都很容易在街頭被警察盯上,其中針對長髮男子的取締尤其嚴苛,光是台北市,曾經4天內就取締了6000人。

2022/10/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普亭戰事受挫宣布烏克蘭4占領區戒嚴,中國駐烏使館對僑民發布撤離通知

俄羅斯政府在烏克蘭南部赫爾松州扶植的當局今天表示,由於烏克蘭發動反攻,當局已開始撤離平民,計劃遷移大約5萬人。但親俄首長說,俄軍會為守住首府赫爾松市「戰鬥到死」。

2022/09/14 | 關鍵評論網 ASEAN:Philippines

不怕被貼「獨裁者之子」標籤,菲總統小馬可仕為父親50年前實施戒嚴令辯護

菲律賓即將於9月21日迎來戒嚴令實施50週年,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在13日電視播出的訪問中,為其父親、菲律賓已故前總統老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Sr)辯護,指稱老馬可仕在掌權時實施戒嚴令是必要的。此外,小馬可仕也說,他並不介意被貼上「獨裁者之子」的標籤。

2022/09/11 | 疑案辦

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十信案」後記:從1985年眺望今天,我們還沒真正修改這個系統不是嗎?

透過十信案,我們終於得以看到戒嚴機器跟今天台灣的關係。那並不只是被忘記的歷史,而是今天仍然卡住的體制的根源。那既不是「都過去了」的事,也不是拿來相抵的功過,而是延續到眼前的,即便要「拚經濟」都要去解決的現實問題。

TNL+ 2022/07/31 | 劉威良

德國讀者問我:為何邪惡納粹政權會對遙遠的台灣青年產生影響,甚至成為正面的鼓勵意象?

在書寫過程裡,有一段是叔叔他們幾個年輕人在台南老家閣樓定期聚會,並創設地下政黨及設計黨徽的過往。他們當年設計的黨徽,確實有刻意隱藏德國納粹十字的寓意,黨徽是具有四個三角形風翼的風車。

2022/05/30 | 李秉芳

與時間賽跑的轉型正義工作:促轉會在正式解編前完成了哪些任務、哪些「未完待續」?

促轉會似乎沒能在結束前,交出一張讓各界滿意的成績單,也許是政治意志力不夠強烈,也許是促轉會的能力、資源和公信力不足,也許是在幾乎「年年選舉」的台灣社會,高度的政治衝突與對立,讓這個高敏感的議題更容易成為政黨間的鬥爭工具,而寸步難行。

2022/05/06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專訪】《野番茄》廖克發:關於二二八的個體記憶,「成為台灣人」是很複雜的事

《野番茄》是廖克發首部以台灣為題材的紀錄片,之所以將目光對準台灣,其中一個動機是兒子出生、自己也拿到台灣身分證,因此想用鏡頭告訴兒子「台灣是什麼樣子」。本次採訪,他分享了更多創作歷程與拍攝點滴,強調在大敘事下,聆聽人們心底細小回憶的重要性。

2022/03/29 | 傅紀鋼

捷運「左行右立」等爭議一直沒有社會共識,台灣人「順民」的風氣從何而來?

作者觀察到,台灣社會對於公共政策討論的熱度,往往沒有歐美國家來的高,從北捷的例子來看,「電扶梯左站右行」、「站內車廂能否飲食」這些政策都有反對者,但鮮少引起廣泛的討論。

2022/02/28 | 局外人

回顧戒嚴時期情報機構的歷史,何時能出現台灣版《南山的部長們》?

台灣跟韓國相比,在探索這方面領域歷史的條件較韓國更為不利,並且步伐更為落後。但是並非沒有機會,只是需要媒體界、學術界投入更多的心力探索,以及政府方面是否能鼓勵情報機構能夠以更坦率的態度面對自身的過去。

2022/01/10 | 方格子vocus

初探台灣60年代新聞工作者的困境,雷震案、白色恐怖造成了什麼影響?

現代研究白色恐怖時期的報業時,常常會引用一種「保護主與侍從」的理論:國家作為報業的保護主,給予報業合理的環境與發展機會,另一方面便要求報業相對應地付出代價作為政府的宣傳工具;當保護主的政策較為寬鬆時,報業便可以順應民情發展出不同的論述或是其他內容,而當保護主收緊繩子時,報業便相對會受到來自政權的壓制,不得不低頭。

2021/11/08 | 讀者投書

談《天橋上的魔術師》中理想的來臨(下):我們如何從小不點一家所見證的故事,得出歷史的真實?

在這個對於理想的呼告,敘事著小不點所寄望的是對於整個台灣社會的希望。一個和平、包容多元的社會從文本現身。而劇中小不點呼叫的哥哥Nori尚未回家,《天橋上的魔術師》實踐的是一個對於共同被壓迫者寄望的理想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