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 |
《失序的心靈》導讀:美國價值觀的根源如何從聖經與共和傳統,慢慢趨向個人主義?
本書延續《民主在美國》的觀察,考察美國個人主義發展的歷史淵源,說明「民德」(Habits of the Heart)對於塑造美國人文化特質的重要作用,並希望透過重塑民德,遏制個人主義在美國的過度發展,根治人際孤立疏離,缺乏社會責任的病灶,拯救岌岌可危的公民社會。
2022/10/05 |
《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人們誤會了福山,《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並不是慶祝冷戰結束與自由民主勝利
面對這些現代政治的扣問,劍橋大學政治學教授大衛.朗西曼以12本改變世界歷史發展的著作為經緯,探究霍布斯、馬克思、甘地、韋伯、漢娜.鄂蘭等人的思想如何刻下現代政治的印痕,並藉由這些思想家之口,反思民粹主義、科技控制與歧視偏見等當代政治的問題,試圖觸摸當代政治最艱難的困境,並在絕望之中,帶著讀者找到解答。
2018/11/26 |
拉斐爾藝術合作社《美國 民主》:如何把史上最紅的公務人員考察報告搬上舞台?
《民主在美國》這本書的形式是遊記,內容是社會觀察,沒有角色也沒有故事。那究竟是誰有這個膽量,把一個「公務人員考察報告」寫成了劇本放上舞台?答案是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
2016/07/04 |
哪些思想家定義我們的未來?沒有比凱因斯、波拉尼和托克維爾更好的指引
逐個審視國家,舊秩序不會不做抵抗就放棄。沒有舊秩序會這樣做。但白人男性類似等級的特權已是明日黃花。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挑戰是如何最好地實現新出現的機會,為人類造福,讓所有人獲益。
2016/03/04 |
【哲學星期五】從三個人、一部電影開始,跟著漢娜鄂蘭想想轉型正義與政治和解
葉浩老師在介紹鄂蘭提出的「平庸的邪惡」的內涵前,別出心裁地先引用了三個人、一部電影的說法,來談談一個人該怎樣處理「記憶」,以及鄂蘭對於「惡」這個觀念的轉變。
Hannah Arendt 一代宗師 More...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亞里斯多德 人的條件 倫理 共產黨 共識 勞動 南非 南韓 台灣 哲學星期五 國民黨 大中國史觀 奧古斯丁 寬容 尼采 工作 希特勒 平庸的邪惡 彌賽亞 德國 思考 托克維爾 政治和解 新自由主義 日本 暴力 李正皓 柏拉圖 根本惡 極權主義 歷史 民主在美國 民主政治 江宜樺 沉默 波士頓 漢娜鄂蘭 猶太人 猶太教 王如玄 王家衛 班雅明 真相調查委員會 神學 約翰彌爾 納粹 維根斯坦 線性史觀 美國 艾希曼 葉浩 行動 西班牙 記憶 課綱微調 責任 起新 軍宅 轉型正義 道德 遠藤周作 陳水扁 電影 黨產
2015/06/18 |
「尊重所有生命是否是道德義務?」法高中會考哲學試題網友熱辯
哲學考試是由法國皇帝拿破崙於1808年創設,從3道題目中擇一申論,要求結構緊密、邏輯清楚,是法國培養公民論述能力的基礎之一。
2015/06/18 |
「尊重所有生命是否是道德義務?」法高中會考哲學試題網友熱辯
哲學考試是由法國皇帝拿破崙於1808年創設,從3道題目中擇一申論,要求結構緊密、邏輯清楚,是法國培養公民論述能力的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