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1/02 | 讀者投書

周杰倫高價買下蔡康永畫作,藝術創作的價值誰說了算?聽聽哲學家杜威怎麼說

在台灣,蔡康永辦創作展,與國際知名畫廊「白石畫廊」合作,周杰倫高價買下蔡康永3幅觸動其內心的畫作,在國外,微軟已故共同創辦人艾倫生前收藏的60件藝術品,於佳士得紐約拍賣會拍出15億美元新高,刷新拍賣史上單一收藏家的最高成交總額,其中梵谷和塞尚等大師畫作拍出空前高價。但是要記得,在1903年時,梵谷的作品在布雷達市場一幅畫作只能賣到5分到10分錢,而梵谷的畫作在2021年的現代卻是4億天價計算的,這就是「批評家犯錯的歷史鐵證」。

2022/12/13 | 精選書摘

《從自己人開始》:即使是最難搞的人,仍然是你的自己人——如何把對手變隊友?

當某件事使你與某人之間有了隔閡,要盡可能直接去找對方談。負起你應負的責任,也留出空間讓對方說出心裡的不平,要去理解他們看事情的角度,聽聽他們的立場。

2022/11/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重慶男子街頭公開批評中國防疫:條理分明獲封「超人哥」,一度遭員警勒頸帶走

「重慶超人哥」激動地表示,「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它叫不自由和窮,我們現在全佔了」,中國教科書裡教過6個字,叫「不自由,毋寧死!」隨後,在場員警勒住「重慶超人哥」的脖子準備將他帶上車,但包括不少年長大媽在內的民眾紛紛湧上前阻止,更高喊「不能用暴力啊」。迫於壓力,員警最後放手。

2022/08/08 | 精選書摘

《逆思維》:召集你的異議網絡,不尋求他人認同的「給予者」經常能做出最佳批評

理想的異議網絡成員是不尋求他人認同的人,因為他們不怕質疑既定的做事方法,並且要我們為重新思考負起責任。有證據顯示,不尋求他人同意的人更常發表看法,尤其是當領導者無法從善如流時。他們也會造成更多任務衝突。

2022/03/12 | 貓心(龔佑霖)

批評、蔑視、防禦、築高牆⋯⋯當感情出現「災難四騎士」該如何拯救?

婚姻專家約翰・高特曼在關係中提出「災難四騎士」的概念,概念化伴侶之間爭執時,所採取的四種爭執方式。但糟糕的溝通模式與互動不是一天造成,本文介紹伴侶關係是如何一路滑坡到「或戰或逃」的狀態,並且該如何挽回到正常關係。

2021/06/28 | 《思想坦克》

台灣的反對黨,在英國我們會稱為「酒吧裡談政治的人」

在疫情中一連串對政府的攻擊,特別是針對衛福部長,例如「AZ疫苗很危險」,「政府買疫苗買貴了」,「政府沒有早點買疫苗」。這些簡單的陳述對國家有什麼幫助?他們是怎麼了,完全無法提出有建設性的批評?

2021/06/16 |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你心中也有一隻哥吉拉嗎?練習脫鉤與不做評價,拉開我們與「自我批評」的距離

「自我批評」一開始出現,其實是想要保護當事人,所以它會裝得很兇,並用很嚴厲的方式對自己。可是後來卻越來越沒用,甚至造成當事人更大的傷害,但它也不知道怎麼改變。

2021/01/21 | 張宇韶

從離島立委到楊前署長,藍營正染上政策論述的「錯亂症候群」

把專業流派之別或個人尊貴高低無限上綱,從過去的口罩、普篩、疫苗中的「防疫聖戰」,楊先生早已脫離理性的範疇,使得討論的焦點跨過了客觀的門檻,從而進入到意氣用事甚至泛政治化或政黨鬥爭的領域,而藍營也非只有他一人有這樣的行為。

2021/01/16 | 律師談吉他(雷皓明律師)

【關鍵時事】不滿施政而罵政府,會被判「侮辱公署罪」嗎?

「侮辱」指的是沒有指出具體事實,而抽象、公然的嘲笑與叫罵,舉例來說,如果不是合理的批評,而是罵政府「幹你娘」、「幹你祖公媽」這樣的詞彙,確實可能成立侮辱公署罪,但實務上機會頗低,畢竟監督政府施政本來就是天經地義。

2020/12/19 | 德國之聲

假如中國因疫情死亡30萬人,中共會怎樣?這真是個好問題

針對美國新冠疫情死亡超過30萬人,中國官媒最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新冠肺炎)死亡30萬人的是中國,會發生什麼。」時評人鄧聿文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2020/06/30 | 傅紀鋼

專訪刺青師宋禹儂:客家女性該有什麼樣子?我只有「喜歡不喜歡、想做不想做」

她對家人並沒有恨,甚至把親情看得很重。但她無法順應母親的期待──乖巧地做個體面的工作。她只想做自己喜愛的事。她本來以為自己不在乎那些期待和壓力,但心裡的在意卻以病痛表現出來。

2019/12/12 | 精選轉載

【插畫】警察怎麼可能打你,你也有動手吧?

保持中立最大的隱憂,就是看到什麼事情,都要先兩方批評一番,各打五十大板,忽略了兩方拳頭大小的差異,更無法有效解決結構性的問題。

2019/03/10 | 精選書摘

《別讓世界定義你》: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不要在意「生命中的路人」

人就常常害怕被討厭,害怕被否定,害怕有人不認同自己。不過我們轉念想想,就連耶穌、孔子這種千古難遇、影響人類文明的導師,都有很多人批評,甚至被醜化到難以想像的境界,何況我們這種市井小民?

2019/03/09 | 精選書摘

《別讓世界定義你》: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不要在意「生命中的路人」

人就常常就會犯這種邏輯上的錯誤,害怕被討厭,害怕被否定,害怕有人不認同自己。不過我們轉念想想,就連耶穌、孔子這種千古難遇、影響人類文明的導師,都有很多人批評,甚至被醜化到難以想像的境界,何況我們這種市井小民?

2018/09/09 | 精選書摘

高情商溝通秘訣:批評如同刮鬍子,要先塗層肥皂泡

在批評他人時,如果語氣委婉,被批評者就比較容易接受──因為對方認為你的委婉是給他面子,所以會在感激之餘積極地改正缺點;反之,如果批評者語氣生硬,對方會認為你傷了他的自尊,進而心生反感,這樣的批評多半達不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