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承諾

承諾,可以是:

廣東歌《承諾》,為《演藝界512關愛行動》而寫。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8/27 | 幸福拼圖ZEC99

從這三個角度自我反省,擺脫男女感情「同床異夢」的定錨困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這種狀態之下,兩個人的關係其實已經脫離了正常交往的規範,而是來到一種粉飾太平的局面。雖然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從很多面向下手,但是若是以一個整體來看,卻有很多點可以幫助自己來擺脫這些困境。

2022/03/14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不如承諾來得艱難——承諾、契約到政治哲學

要眾人一起行動(act in concert),我們需要行動者的共同承諾,儘管世界不一定像你我預期,儘管行動一旦誕生,它的意義就會脫離你我,我們亦無法預期它會引伸甚麼結果,但我們仍可以共同承諾,會繼續行動,直至我們看到世界變得貼近我們的理想一點點。

2021/10/10 | 精選書摘

《與婚姻有約》:離婚的七個代價和後果,以及離婚會發生的事情

《與成功有約》作者史蒂芬.柯維和妻子珊德拉,以及弟弟約翰、弟媳珍,提供他們數十年來的經驗和想法,引導讀者將七個習慣落實在伴侶關係與家庭中,學習從「我」轉變為「我們」。

2021/05/24 | 精選書摘

《談判的訊號》:你可能會感到驚訝,某些威脅事實上是正面的心理經驗

集結三十年來的創新研究成果,本書將為讀者們揭露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交互影響,出乎意料地竟然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有時候,成功的談判者所使用的反直覺方法,反而能替他們得到更多想要的。

2021/04/08 | Lo's Psychology

心理學淺談堅忍人格:你有這三種特質嗎?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夠保持堅持不懈、繼續追求目標的人有着三種特質,分別為挑戰(challenges)、承諾(commitment)以及控制(control)。

2020/04/26 | 精選書摘

《靜下來工作》:我從「開放休假制度」中學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依賴他人這件事做得好的話,可以達到以下的矛盾效果:賦予他人自由、權力的同時,也讓賞罰、責任和結果更明確。

2018/12/13 | 周雪君

印度7歲女孩因父親食言沒有建廁所報警拉人

印度小女孩因為父親遲遲未建好廁所,氣得跑到警局報案。她的父親不單沒生氣,還為自己女兒感到驕傲。

2018/08/09 | 讀者投書

三個特徵觀察你的候選人是潛力股還是賠錢貨

決定票投給誰其實是件困難的事情,考慮因素極多,但一般選民仍可從三個特徵簡單自我判斷,這個候選人究竟是個幫你做事的潛力股,還是個會拿國庫錢去買票的賠錢貨。

2018/07/19 | 精選書摘

別把婚姻當「自動販賣機」:和伴侶「共用一個腦袋」的五個秘訣

在專家們教給我們有關婚姻的知識之中,有某種潛在的連貫性。他們提醒我們,要維繫長久的婚姻並不容易,它不會一直跟野餐一樣輕鬆愉快,也有許多高低起伏,連最穩固、最幸福的婚姻也會面臨挑戰。這一章的每一堂課都代表一種讓夫妻更輕鬆的方式。

2017/11/05 | 書傳媒

「喜歡」不等於「信任」,卻是許多人受傷主因

雖然信賴必須建立在喜歡之上,但喜歡不等於值得信任。在《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書中,這樣比喻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就像你去買東西,銷售員親切熱情的接待,讓你感覺到舒服,但不代表他所販賣的東西,絕對會讓你滿意,你必須實際使用過後,才能下定論。

2017/11/05 | 書傳媒

「喜歡」不等於「信任」,這是許多人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的最大原因

雖然信賴必須建立在喜歡之上,但喜歡不等於值得信任。在《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書中,這樣比喻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就像你去買東西,銷售員親切熱情的接待,讓你感覺到舒服,但不代表他所販賣的東西,絕對會讓你滿意,你必須實際使用過後,才能下定論。

2017/10/14 | Roxas 楊大輝

影響力遊戲(上):透過學習就能掌握的「影響力武器」

這種影響力是和自身屬性相應的,其他人未必「學得來」,但還有另外一種「影響力武器」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學習掌握的。例如,透過研究人類心理而發展出來的「影響力武器」。

2017/02/22 | 精選書摘

CIA教你讓人說出真心話:請對方簽下協議,增強「承諾及一致性」的心理效果

近來的政治醜聞,還有政治人物對既有史實提出新詮釋,都讓人不禁好奇,為何有些人經常不分青紅皂白,立即跳出來,為那些需要更合理懷疑、修正或重新再教育的行為辯護?答案很簡單:人往往在潛意識中希望自己能表裡如一。

2017/02/21 | 精選書摘

CIA教你讓人說出真心話:請對方簽下協議,增強「承諾及一致性」的心理效果

近來的政治醜聞,還有政治人物對既有史實提出新詮釋,都讓人不禁好奇,為何有些人經常不分青紅皂白,立即跳出來,為那些需要更合理懷疑、修正或重新再教育的行為辯護?答案很簡單:人往往在潛意識中希望自己能表裡如一。

2017/01/12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我們應遵守昨天的承諾,那麼30年前的約定呢?

根據Derek Parfit的講法,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根本不能說是同一個人,那麼許下的諾言是否不用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