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抗生素

抗生素(英語:antibiotic)又名抗菌素,是微生物(例如:放線菌)的代謝產物或人工合成的類似物,其主要用途是抑制其它種類微生物的生長(抑菌作用)或將它們殺死(殺菌作用),在定義上是一較廣的概念,包括抗細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以及對付其他微小病原之抗生素;但臨床實務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細菌抗生素。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抗生素常遭誤認等同消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呼籲「四不一要」防抗藥性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說明,民眾若未合理使用抗生素,細菌將發展出抗藥性。台灣監測發現,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抗藥性細菌比例持續攀升;而感染抗藥性細菌,不僅造成致死率上升6成,且患者疾病治療成本增加4成、住院時間拉長4成,影響治療療程也增加醫療負荷。

2023/11/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會走動的肺炎」肺炎黴漿菌國內疫情近4年最高,疾管署:12歲以下族群上升趨勢明顯

曾淑慧說,今年肺炎黴漿菌病例數比過去3年COVID-19疫情期間高,但與疫情前相近;今年疫情在27週後開始逐步上升,36週超過疫情前,在39週到達頂峰,當時當週病例數約120例,隨後開始逐步下降;此外今年高峰也低於去(2022)年高峰(44週)的150例。

2023/09/25 | 精選書摘

張鴻仁《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抽菸可以救健保?你沒搞錯

作者以歷任健保局總經理、疾病管制局局長的公衛行政經歷,為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做出全方位的檢查與審視。不僅大膽指陳、針砭健保的長年沉痾,更積極提出多種政策改革選項,逐一分析各種利弊,試圖為台灣醫療體系找到未來的出路。全民健保是否可以永續?就看我們現在的選擇與行動!

2023/06/26 | 潮健康

後疫情時代「超級細菌」來勢洶洶,專家:未來每年恐奪走3.3萬條人命

邱政洵教授指出,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屆時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是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以上。

2023/06/21 | BBC News 中文

BBC訪邊境封鎖後的三名北韓平民:按規矩生活會餓死,嘗試逃跑會被處死,「我們就被困在這裡等死」

雖然她自己過得很艱難,但是之妍還是看到其他人比她更差。現在乞丐更多了,她會停下來察看那些躺下的,然後通常會發現他們已經死了。有一天,她敲響鄰居的門,給他們送水,但沒有人答應。三天後當局派人來進屋時,發現全家都已經餓死。

2023/05/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研究:樹獺毛皮窩藏能產抗生素的細菌,對付「超級細菌」抗藥性有解

哥斯大黎加大學研究人員賈瓦利亞(Max Chavarria)告訴《法新社》:「如果你盯著樹獺的毛皮,就可以看到有東西在動,可以看到飛蛾、各種不同的昆蟲……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棲息地。」他們發現樹獺身上可能有能製造抗生素的細菌存在,讓樹獺「能控制潛在病原菌增生……或是抑制(真菌等)其他競爭者生存」。

2023/03/26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萊茵河發現新型噬菌體,有望對付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

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而在瑞士境內被分離出的一套獨特的噬菌體系列,則正在幫助全球研究人員們開發新型對抗不可治癒感染的療程。

2023/01/28 | 環球生技

《Nature》研究:小鼠愛不愛運動受遺傳影響不大,但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研究人員觀察到,愛運動的小鼠跟懶惰的小鼠相比,在遺傳基因體學或生化數值上沒有任何顯著差異,顯示遺傳基因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很低。但研究人員觀察到,若給予愛運動小鼠抗生素降低腸道微生物時,這些愛運動的小鼠運動能力降低50%,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下降。

2023/01/2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我的尋藥人生》:她是天生殘疾的女性科學家,也是深入險境的現代神農氏

《我的尋藥人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這是本充滿啟發性的好書,讓我們見識到一位植物學家如何克服身體和生活中的種種障礙實現理想,並且認識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的保存真的刻不容緩!

2022/12/31 | 精選書摘

《手術的發明(上)》:如果希波克拉底是「醫學之父」,那麼這樣的父子關係還真是啟人疑竇

本書是一部宏觀的外科手術史,由大衛・史耐德醫師撰寫,內容從古希臘醫生對人體的危險猜測說起,一路寫到改變世界的20世紀植入物革命。再加上自己接受醫學訓練的過程,以及與病患之間難忘的回憶,讓這本書更加引人入勝。

2022/11/16 | TNL 編輯

本土增2萬2631例、69例死亡:疫情下降趨勢持續,專責病房開設比率擬再調降

指揮中心今(16)日公布國內本土新增2萬2631例COVID-19確定病例,有6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9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皆為50歲以上。本週確診病例相較上週三下降8.7%,境外移入與死亡個案與上週差不多,下降趨勢仍持續。

2022/02/06 | 精選書摘

《隔離》:愛滋病疫情顯示隔離的非凡力量,它能操縱公眾對疾病的理解

隔離檢疫之所以回歸,涉及了一名愛滋病社運人士出身的公衛官員、一項一九一八年流感大流行的統計分析,還有凱西.希克斯。不過,這個故事始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幾年後,隔離檢疫的過早退休。

2021/10/27 | 廣編企劃

【影音】從牧場到餐桌的食安之旅:關心每一口選擇,從無抗飼養開始

為什麼科技青農、畜牧業要提倡「無抗飼養」,若在動物飼養的過程中濫用抗生素,又有可能對人類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為了畜牧動物的生長與健康,除了預防性投以抗生素外,本文將介紹新世代的壞菌剋星——益生菌。

2021/08/06 | 亂世俠醫 楊智鈞

動不動就跑診所吊點滴,小心細菌感染吃壞心臟瓣膜

南部現在還有不少有「不舒服就到診所打點滴」習慣的民眾,家裡如果有這樣習慣的長輩、提醒他們要注意該院所的消毒清潔、以免感染嚴重的「細菌性心內膜炎」。

2021/07/22 | 精選書摘

《一生必修的科學思辨課》:流行疾疫彰顯的科學極端主義,造成一種「趕盡殺絕」的恐懼

無論如何,近代科學主宰了人類面對宇宙的認知,已是事實,這是人性的趨利求功所致,無可奈何。但是近時一些生態世事顯現的衝擊,倒可以引為我們對於科學價值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