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攝影(英語: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20 | 方格子vocus

你帶相機出門的理由是什麼?如果只是要紀錄生活,手機不能是攝影器材嗎?

我想試著用我的角度去說服你。如果你是一位拿著數位相機作為日常生活紀錄的拍攝者,我想邀請你跟我一起想想這個問題。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地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先討論硬體上最顯著的差異,我認為有三個部分。

2023/02/16 | TNL特稿

【攝影展】《沖縄-荒木經惟・中平卓馬》:如果沖繩是一位攝影家,它演示了如何操弄大師的風格

如果沖繩是一位攝影家,那展覽《沖縄-荒木經惟・中平卓馬》演示了它如何操弄大師的風格,它包含了像晚年中平卓馬的荒木經惟、像荒木經惟的中平卓馬,以及很中平卓馬的中平卓馬。透過這樣的方式,此次展覽提供了一個藝術家風格以外的觀看,進而思考攝影在藝術當中獨一無二的特質。

2023/01/16 | 廣編企劃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2023/01/14 | 漫遊藝術史

反身自照:攝影互文創作解讀的多重意涵與常態氾濫

驚人的是,攝影的歷史發展過程所累積的成果,已不只讓互文性有效作用且已成為一種常態氾濫。回顧二十世紀下半,互文創作格外蔚為風氣的關鍵年代,究其歷史背景因素,至少有以下兩點:一則關係到一般攝影的用途,另一則與攝影藝術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

2022/12/02 | 王祖鵬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5大子題開展,重返政治、文化、藝術的狂飆年代

台北市立美術館年度大展《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從明(3)日展至明(2023)年2月26日,而北美館館長和本次策展人王俊傑強調:「重回台灣八〇,絕不僅僅是懷舊與回憶,而是從當代的角度回望歷史脈絡及其對我們的影響。特別是在那個混雜政治控制、求知若渴與實驗衝撞的創生年代。」

2022/11/10 | 漫遊藝術史

葉偉立的攝影敘事:保存寶藏巖和葉世強曾經存在的脆弱記憶,再現飄忽的生命磷光

近二十年來葉偉立的藝術實踐始終結合影像、文字、物體和空間改造行動,細膩敘說城郊變遷的故事,以及喚起個人和群體的記憶。他投入身體勞動於舊屋整修和田野調查,詳實考掘地方的環境和歷史,經過日復一日的技藝實踐,他的文化工作積澱成豐富的「總體藝術」。從事攝影的同時,葉偉立以不同角色採取多重行動,包括拾荒者、策展人、說故事的人、傢俱工匠,淋漓發揮藝術的儀式和展示價值。

2022/10/23 | 漫遊藝術史

《真實相片?──加拿大與美國當代攝影》特展:德語區學者旁觀北美當代攝影世代的對話

策展人認為自1980年,由於當代攝影的百家爭鳴,北美的主導地位不再,因此該展企圖梳理三個世代的北美當代攝影發展,提出屬於德語區國家學者一種旁觀者清的觀點。例如,展覽序文中提到近年來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動盪,尤其是川普與後川普時代,讓人重新檢視定義攝影乘載的真實性,以及攝影呈現的現實究竟為何。

2022/09/27 | One-Forty

移工之聲年度攝影展(上):照顧爺爺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他是我的鬥士

除了治療疾病,他是一個個性非常好的人,有著一顆黃金般的心。照顧爺爺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每天徹夜未眠,從家裡到醫院。幫他吸痰、用噴霧器、拍背、換尿布,也幫他洗澡、換尿袋。看著他變得越來越虛弱,我的心都碎了。他是一個如此強壯和有勇氣的人,他是我的鬥士。

2022/07/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當年的普立茲獎燒夷彈女孩完成皮膚治療,潘金福:「50年後,我是一位呼籲和平的倖存者」

黃幼公回憶道,「當時她在跑,我看到她的手臂著火,她的身體被嚴重燒傷」。潘金福說,「他照了我的照片後,看到我的燒傷如此嚴重,就放下了他的相機,趕緊把我送去最近的醫院」。

2022/07/03 | BBC News 中文

微笑與「出於恐懼的咧嘴」?關於微笑起源與演變的五個問題

微笑有長達3千萬年的進化歷史。雖然微笑今天往往被認為是一個友善的姿態,但來自世界各地動物行為科學家的證據顯示,微笑最初源於恐懼。

2022/07/01 | 廣編企劃

不用是專家也能輕鬆妝點生活,Adobe「攝影計劃」利用AI智慧修圖升級你的照片

你也喜歡攝影嗎?想讓手上的照片輕鬆升級,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Adobe的「攝影計劃」方案,這邊我們就分享幾個利用「攝影計劃」讓照片質感提升的小技巧!

2022/06/10 | 廣編企劃

當一個人的夢想,成為眾人的理想——齊柏林逝世五週年,專訪齊廷洹、萬冠麗

齊柏林導演逝世五週年,也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立四週年的日子。本文採訪齊柏林長子、同時也是基金會董事的齊廷洹,以及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回首基金會四年來的艱辛與成果。

2022/05/13 | 廣編企劃

【影音】整理數十萬張空拍影像,就像一場馬拉松: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數位典藏」計畫

「透過影像為環境發聲」是齊柏林畢生在做的事,也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要接力做下去的事。打造一座把台灣存起來的影像資料庫,讓齊柏林留下的影像資產得以傳承世代,「數位典藏」計畫需要你我一同支持響應。

2022/05/02 | 漫遊藝術史

關於晚清的影像敘事(上):身為洋務運動領導人,李鴻章對於「洋玩意兒」抱持相對開放的態度

立體照片的存在感在攝影史不容小覷。近代攝影術及光學演進,乃至當代AR、VR顯學,從平面、立體錯覺,再到虛擬實境的進程,說明了人類探索視覺界限的好奇心從無極限。

2022/04/15 | 精選書摘

《桑塔格》傳記:後來證明了桑塔格對過激的愛國主義語言提出警告,的確有先見之明

在侵略行動的一個月之前,桑塔格才剛出版她認為應該如何看待和譴責戰爭的最後一本反思之作。《旁觀他人之痛苦》於二○○三年二月面世,那是她七十歲生日的一個月後,也是入侵伊拉克的一個月之前。

2022/04/09 | 方格子vocus

日常開始被我們以奇觀的眼光來審視,如果不夠美好,那就不值得放上Instagram

回到源頭,Instagram的本意本就是分享美——儘管它們希望這張美是來自真實的生活。但是現在,Instagram已經從分享美變成一個競爭的社群軟體。真的是個毒藥。

2022/03/21 | 藝遊嚮導

【藝遊嚮導】3/22~3/28:大港開唱、人・間-陳澄波與畫都、寶藏巖光節,本週還有哪些精彩的藝文活動?

說到青春人們總有很多想像,它可以是一場革命、狂歡,甚至是種靜態的樣貌。三月也將近尾聲,藝遊嚮導精選各種類型的活動,讓你在藝文饗宴裡玩得盡興,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