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政治

政治(英語:Politics)是由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團體或個人為了各自的領域所結成的特定關係,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17 | 洪瑩霏

以色列提議米吉多鑲嵌畫遷至美博物館,學者憂破壞歷史意義

考古學家、福音派基督徒和以色列官員對米吉多鑲嵌畫的遷移與否,爭論不休。《美聯社》指出,以色列官員擬議向華盛頓聖經博物館提供考古物的貸款,不僅突顯了以色列與美國福音派基督徒之間日益加深的聯繫,也顯示該國開始依賴美國福音派基督徒的政治支持、旅遊收入和其他好處。

2023/07/28 | Abby Huang

「我們永遠不會與俄羅斯人握手」:烏克蘭擊劍選手拒絕向俄運動員握手,比賽資格遭取消

在擊劍比賽結束後,烏克蘭選手卡蘭走向俄羅斯對手,伸出她的佩劍——而不是她的手——不過俄羅斯選手卻將手放在胸前,似乎等著要與卡蘭握手,兩名擊劍選手以不同的姿勢站了幾秒鐘,最後卡蘭走下了賽台,稍後她得到了一張被取消資格的「黑牌」。

2023/06/25 | QSearch

立委社群聲量全解析:誰是藍綠營空戰司令?哪些議題最能召喚支持者認同?

分析過去3年的粉專聲量與經營模式,整體而言,泛藍陣營立委在純政治的話題上,更容易引起支持者共鳴、泛綠陣營立委相較之下受關注、引發共鳴的議題較多元,更感性一點。此外,雖同為Top10,但泛藍、泛綠立委的聲量分佈就有顯著不同——泛藍陣營聲量更集中在少數立委上,泛綠陣營則相對平均分佈......

2023/05/11 | 方格子vocus

從《人選之人》看勞動問題:黨工適用勞基法嗎?遇到職場性騷擾該怎麼辦?

在《人選之人》我們可以看到,好幾幕在下班時間後用LINE交辦訊息,那到底這樣算不算加班呢,其實關鍵在於是否有因為該訊息而「立即實際提供勞務」;此外,劇中花了蠻多的篇幅在處理性騷擾,倘若真的遇到這種事,我們又該如何尋求幫助與解方?

TNL+ 2023/05/10 | 芬多經

【隨點隨看串流+】Netflix《人選之人》:幕僚困境不夠透徹、選戰節奏也欠佳,只有「造浪」缺少「人選」

實在無法理解,《人選之人》的文宣部,就只是一個為了總統大選才成立的文宣單位,更偏向競選總部的文宣編制,這樣與真實的政黨文宣部的情況相比,是否又有些定位不明?或許因為編劇的政治經歷並不夠久或涉入不夠深,因此對於幕僚個人的困境描述得不夠透徹,也沒有把選戰的節奏步伐詮釋好,導致選舉操作部份有些無力。不但沒有演出公正黨主動製造議題的橋段,也沒有在政黨議題攻防中做出什麼成效。

2023/05/04 | 方格子vocus

為什麼「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這句台詞,在《人選之人》中那麼重要?

要說起《人選之人 - 造浪者》最有共鳴的台詞,相信應該是:「所以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很多事情不能就這樣算了,如果這樣的話,人就會慢慢地死掉,會死掉。」雖然是文方的經典名句,但隨著劇情的開展可以看見,還有很多角色呼應著這句台詞。

2023/05/03 | 王祖鵬

《人選之人 - 造浪者》登Netflix台灣排行榜冠軍,導演:「這些文化、語言是只有台灣人才懂的細節」

Netflix華語職人劇《人選之人 - 造浪者》開播之後引發台灣觀眾熱議話題,對此,劇中主創團隊,製作人林昱伶、導演林君陽、主演謝盈萱、鍾瑶也各自發表對於好評迴響的看法,其中導演就表示:「我們紮實地製作戲劇,很開心這些努力經營的細節能被好好看見。」

TNL+ 2023/04/28 | TNL特稿

【關鍵專訪】Netflix《人選之人 - 造浪者》林君陽、黃健瑋:台灣明明有自由民主,但為什麼沒有政治劇?

在過去曾經被視為「雷區」的政治題材,成功賣出Netflix國際版權,呈現台灣社會的民主自由、選舉與激情,本篇文章特別專訪導演林君陽與男主角黃健瑋。「新加坡有人認真問我們為什麼台灣沒有政治劇?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裡,覺得對啊,應該要來做政治劇的。」

2023/04/08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 少年里長2】郭書成推動里長養成術計畫,教你怎麼選上他、使用他

全台共有7747位村里長,有些有趣數據:超過3000人得1票就當選、同樣是里長你管40人他管4萬人、近5成超過60歲、最資深里長當了50年。被年輕里長郭書成稱為「最寂寞且缺乏掌聲地方」的職位,為什麼辛辛苦苦還要推出里長養成與使用計畫?

2023/04/01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 少年里長1】吵架、憤怒都是好事?年輕怪里長郭書成:願做民主社會最小許願池

這個少年里長伯跟你想的不一樣,跟里民吵架、教里民跟毒蛇相處、沒有泡茶道具、甚至里長辦公室就是自己家客廳...當年全台最年輕里長沒被政治嚇跑,甚至獲得70%得票率連任。

2023/02/23 | 方格子vocus

【書評】 21世紀・帝國戰爭・精準預言——《克里姆林宮的魔術師》

作者在《克里姆林宮的魔術師》想要寫的,是蘇聯解體下的俄羅斯一整代人,他們的受辱挫敗,他們對大俄羅斯帝國的情結,最後促成普亭的蔚然崛起,「沙皇」的21世紀復活。《克里姆林宮的魔術師》的主角,是俄羅斯人民和普亭。普亭不是一天造成的,普亭本來是個陳悶無趣的公務員,從來沒想過要得到大位。然而改革開放的瘋狂混亂,讓普亭成為亂世梟雄,決定以鐵血暴力,豎立絕對權威,回歸軍事鐵腕,提供廣大俄羅斯人民,一個至為美麗的未來藍圖——重建大俄羅斯帝國榮光。

TNL+ 2023/02/11 | TNL國際編譯

美國研究:保守腦和自由腦處理資訊的方式大不同,黨派分歧更可能與生物學有關

美國神經政治學新研究指出,政治極化問題的根源不僅止於媒體的作用,甚至可能在大腦的資訊處理階段便開始產生分歧。保守派人士與自由派人士的大腦活躍區塊不盡相同,詮釋訊息的方式與反應則導致迥異甚至對立的意識形態。

TNL+ 2023/02/05 | TNL國際編譯

研究:非洲民主比十年前更衰退,政變、疫情與戰爭導致發展滯礙

自2012年以來,非洲各國共有23次發動成功以及未遂的政變,且自2019年以來,發生了8次當局被軍政府接管的事件。而在這些政治動盪事件中,馬利和布吉納法索這2個曾以政治穩定而聞名的西非國家,更是在最近各經歷了2次政變。

TNL+ 2023/01/17 | 明蒂小姐

回顧2022威尼斯雙年展:激進女權與當代噩夢,不僅僅是女性,更是我們地球全員的勝利

讓我們從2022年底回顧今年的國際展覽大事——威尼斯雙年展。而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展示了大量女性藝術家展品,是一個當代轉折點。但這並不像媒體所加油添醋,硬是強調女性戰勝男性的得標,如果仔細觀看、聆聽,雙年展處處充滿力量與發聲,這不僅僅是女性,而是我們地球全員的勝利。

2022/11/26 | 精選書摘

《人生好難》:為什麼不能、也不可能「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就好?

一般人所說的「政治」,往往侷限在選舉、政府、政策等範圍。但在學術討論裡,任何「可能影響群體生活的觀念、制度和行為」,都是政治。而「可能影響群體生活的觀念」,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2022/11/17 | 林慶順教授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台灣可能是唯一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篇文章共有11段,其中兩段提到台灣,尤其是提到「台灣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以及「成千上萬的十幾和二十幾歲的衣著暴露的檳榔西施」。我把這篇文章局部翻譯如下:

2022/09/23 | 精選書摘

《長期博弈》:如何以相對較低的代價,從軍事、經濟與政治上盡可能破壞中國的秩序建立?

《長期博弈》中主張,中國共產黨基於其民族主義與列寧主義意識形態,長期以來都致力於以威權手腕貫徹其削弱美國的大戰略。美國該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面對中國的挑戰?杜如松建議,美國與其耗費鉅資與中國展開對抗,不如「師華之計以制華」,對中國展開「不對稱作戰」。

2022/09/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愛琴海情勢緊張,希臘記者土耳其跑新聞困難重重,「感覺卡在兩道高牆間」

希臘及土耳其數十年來紛擾不斷,近期希臘幾乎天天出動戰機攔截土耳其軍機,並時常模擬空戰爆發,滿滿台海既視感。在土耳其主跑政治新聞的希臘電視台記者薩哈拉其的報導,受到衝突兩造高度關注,他下筆如走鋼索,盡可能保持中立及客觀,時時思考闡述角度、報導後續效應;解釋新聞事件及國家聲明意涵,更得考量更多幽微細節,拿捏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