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英語:Politician),是指以政治為職業,或積極投入政治活動或公共事務的人,無論其動機是私人或黨派利益,還是社會或國家利益。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0/05/23 | 彩虹平權大平台

遊說不間斷:同婚專法通過後,「友善政治」為何依然重要?

遊說工作開始於社群遇到的問題——婚姻平權的未竟事項,也在遊說中搭建起社群、政治與民眾的三方間橋樑。筆者認為,大平台不只希望透過遊說促進溝通,更希望經營友善政治,在已搭起的橋樑上,建立持續互動與反饋的機制。

2020/01/29 | 精選書摘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軌跡

由蔣介石到蔡英文,菜單設計由金璧輝煌變到白紙一張;筵席由鋪張變得簡樸;菜式由中國傳統變為台灣在地,過去半世紀台灣國宴的變化,反映了一個年代的政治變遷,讓大家看到從威權政權解體,步向民主政治的軌跡。

2019/12/25 | 男性解放

男人不會被性騷擾?「不敢表達」的沉默經驗一再遭到忽略

然而,當我們一再片面呈現這幾種狀況,甚至藉此合理化男性的沉默並回應那些感到不舒服的意見時,「不敢表達」的沉默經驗,就一再遭到忽略。沉默與默許畫上等號,「男人不會被性騷擾」、「男人被性騷擾也沒什麼」的圖像,也就更加鞏固。

2019/08/01 | 精選書摘

《明茲柏格給主管的睡前故事》:某總裁想選總統或市長時,給他看這篇

下次遇到公務員稱你為「顧客」、或塞給你造假的數據指標時;或你遇到政府部門的「執行長」時;不然就是有公職候選人主張政府應該像企業一般經營時,請把這篇故事拿給他們讀。

2019/05/23 |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各國政要的IG行銷:台灣對政治文熱衷,那日本人喜歡看什麼?

誰說當政治人物就只會談政治?日本的政治界隱藏著各路好手,有專業的風景攝影師、園藝愛好者、秘境探索達人。對於支持者而言,追蹤此類政治人物的帳號,比起追蹤個人,更多是對於內容的喜好,甚至可以跨越政治偏好,使選民對不同政治立場的候選人產生好感。

2019/05/06 |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各國領袖玩自拍與限時動態,「IG外交」推進彼此關係

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有81%的國家都有官方部門的使用者在IG上活躍,而「IG故事」儼然已經成為數位外交的第二把交椅,並衍生出新名詞「IG外交」(Instaplomacy)。

2019/05/06 |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各國元首玩自拍與限時動態,「IG外交」拉近彼此距離

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有高達81%的國家都有公部門的使用者在IG上活躍,而「IG故事」儼然已經成為數位外交的第二把交椅,並衍生出新名詞「IG外交」(Instaplomacy)。

2019/03/01 | 讀者投書

特朗普前律師的「國會山莊作證」能掀起多大波瀾?

特朗普的前私人律師科恩這星期在國會山莊作證,但目前看不到足以彈劾的罪名以及相佐的證據。如果有關指控在2016年提出,針對候選人特朗普也許殺傷力十足,現在卻顯得「雷聲大雨點小」。

2019/03/01 | 讀者投書

川普前律師的「國會山莊作證」能掀起多大波瀾?

各大媒體寫得川普好像天崩地裂般嚴重,但目前卻看不到足以彈劾的罪名以及相佐的證據。時間點上,如果是在2016年提出,針對候選人川普也許殺傷力十足,但現在,這些指控卻顯得「雷聲大雨點小」。

2019/02/07 | 孫婕

總統的公眾品格:政治人物的「私德」重要嗎?

以前民眾對政治人物的操守有極為嚴格的要求,現在似乎真是寬鬆到了幾近沒有標準的程度了。

2019/01/31 | 菜市場政治學

政治學家如何看待政治人物「網紅直播」熱潮?

這些對於政治人物變成偶像的正反論述已經在學界展開幾十年,立場正反皆有,而這些新的網路直播與網紅背書,跟過去政治人物單純上影視節目當明星唱歌搞笑或找名人背書有多少可比性,還值得驗證。

2018/07/30 | 周雪君

特朗普見紐約時報出版人後發砲轟媒體為「人民公敵」

特朗普與《紐約時報》出版人見面,白宮在事前要求會面保密,但特朗普卻率先發帖披露兼罵媒體為「人民公敵」。

2018/07/24 | 潘寬

看到蔣月惠,想起烏拉圭前總統穆西卡

有些時候,政治讓人失望,因為許多曾經崇高的政治理念和承諾,在勝選之後成為笑話;然而不少台灣人投票時,卻仍舊選黨不選人。即便如此,看看烏拉圭前總統和屏東縣蔣議員等簡樸而始終堅持理想、勇於改革的政治人物,是否讓人再度燃起對政治的希望?

2018/04/26 | 菜市場政治學

你念政治喔?那你以後要出來選嗎?

政治人物多來自政治系嗎?政治系成為政治人物的比例高嗎?根據統計結果,政治系雖然與政治確實有一定的連結,但似乎「你以後要出來選嗎」這句話,拿去問法律系還更加適合。

2018/03/19 | 精選轉載

【插畫】鬼島議員標籤圖

看看那每幾年就飄揚一次的競選旗幟,在民主跟民意之間,遊走的基準為何?這是難解的議題,但在台灣,你對於地方民意代表之間的權勢角力,絕對不陌生,同樣的劇情一再上演,犧牲的是全民的福祉,與民主制度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