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 有貓就給讚,不如我們來創個「貓黨」!
你知道台灣有幾個政黨嗎?根據內政部政黨及全國性政治團體資訊網紀錄,在台灣曾經登記過的政黨有339個,已解散的有43個,目前還有持續在運作的有202個。但除了藍綠兩大黨跟一些比較活躍的第三勢力政黨之外,你還認識幾個呢?
看顏色、憑感覺還是只管統獨,其實越民主越「不看政見」投票
過去大家都覺得越民主的國家,選民就會越依據「政見」理性的投票。但是透過政治學研究,我們發現世界各國都不太喜歡看政見投票,尤其是台灣有幾個主要因素:政黨認同(看顏色投票)、憑感覺、統獨議題,但公投門檻降低或許對為來有些幫助。
炭王金霸一代顏家:臺灣最神秘低調的地方望族
臺灣最神秘低調的礦業家族,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的「父親那邊」,就是當年獨霸九份的基隆顏家。曾經日進斗金、富可敵國,身為臺灣5大家族之一;時至今日,基隆顏家似乎少再被提起,漸漸隱匿在臺灣的望族圖譜上。
專訪吳崢:擺脫國、民兩黨虛耗,正視中國霸權的施壓
國民黨、民進黨之間最主要的差異,還是在於統獨立場和對中國的態度這件事情上。在這樣的大格局對抗之下,很多社會面向或其他議題都沒有辦法在這裡面成為社會上的主流議題,在我看來這是比較可惜的事情。台灣政治時常處在虛耗之中。
緣分到了,臺灣就會更民主?民主改革阻礙的四大阻礙
媒體的關切與民眾的輿論,是促使政府修改政策的最大動力,就如同318太陽花運動等匯集數十萬人的抗議行動,能對政府產生龐大的壓力、迫使政策暫緩。因此,只要更多的人瞭解制度的問題與改革的迫切,就有機會帶來改變。
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清真認證與他們的產地
你理解伊斯蘭教、清真認證對於東南亞當地穆斯林的生活意義嗎?跨境電商不僅得跨越有形的國界,更得跨越無形的文化差異;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
日本「民進黨」整併後改名「國民黨」 台灣人:大家都知道兩黨是一樣的
日本的在野黨「民進黨」士氣低迷已久,今日決議和「希望之黨」合併並改名為「國民民主黨」,簡稱「國民黨」,這個名稱上的巧合讓台灣網友笑了。
沒有人是局外人!讓聲音成為力量,一起為台灣人權發聲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從白衫軍到太陽花:衝破囚徒困局的「公民快閃政治」
作為一種集體行動的社會運動是一個困局,因為在原始狀態中,沒有人願意單方面行動,可是社會上所有人卻有同時改善收益的可能性,大家只能徒呼負負而一籌莫展。這不但是一個困局,也是一個「性格決定命運」的希臘悲劇......既然社會運動本質上是多人囚徒困局,那麼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那麼多成功的社會運動?
《天下雜誌》調查:自認「台灣人」比例創新低,支持「統一」倒增加
20~29歲在前一年年調查時自認「台灣人」的比率為76.7%,30~39歲受訪者則占66.8%;但到這次的調查時卻雙雙萎縮,前者降至72.7%,後者降至59%。
【青春還鄉】留下孩子笑容的101種方法:攝影師楊文逸的偏鄉畢冊義拍行動
「畢業照」有沒有拍都不重要?對於偏鄉學童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將求學階段的回憶珍藏一輩子的紀念品,而很多孩子卻沒有機會擁有這種奢侈。
【影片】梅克爾四連任現危機,為什麼她的黨找不到執政盟友?
歷經1個多月的談判,過去曾經與基民黨聯合執政的自民黨,由於重大議題難以達成共識,19號宣布退出協商。這樣一來,德國可能被迫重新舉行大選,而梅克爾的第四任總理任期,也因此出現夭折的可能性。
解嚴30年《政黨法》終於三讀:除了補助門檻降為3%,還改了什麼?
解嚴30年後《政黨法》終於出爐,條文規定貪污犯、黑道背景,不得擔任政黨負責人。至於小黨關切的政黨補助門檻,最後以下修至3%定案。
什麼都漲,就你的荷包沒漲?實現一家人的夢想,只有努力是不夠的
是否也曾在安靜的午夜裡,看著熟睡的孩子和伴侶,想著自己擁有的一切,有股暖暖的幸福感慢慢湧現。原因無他,因為你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儘管偶有牽絆與限制,但也是甜蜜的負擔,同時你也發現,原來在自己心中早就許下了專屬於家庭的夢想。
【圖表】政黨名稱探索:中國、中華、台灣,三次輪替間的興衰
隨著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登記成立的政黨越來越多,現在已經超過300個。本文藉由整理分析這三百多個政黨的成立時間,以及政黨所使用的名稱,從中讓我們能一窺不同時期台灣政治發展的痕跡。
世界人權宣言 改變世界觀念的力量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排外情緒是如何被煽動起來的?德國只該屬於德國人嗎?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人們覺得外國和未知的事物新鮮有趣,只要這些東西在離自己很遙遠的地方就沒問題。相反地,如果出現在自家門前,有些人便覺得受到了威脅,特別是那些對於生活現狀感到不滿的人。
美國總統大選啟示:政治抹黑的「烏賊戰」源於兩黨獨大
美國有研究指出,倘若選舉能擺脫兩黨之爭,以及在選舉的提名過程容許更多政黨競逐,可減少選舉抹黑。文章認為,研究結果似乎也適用於描述香港特首選舉的戰況。
科技跳躍的東南亞跨境電商:老虎、大象與金翅鳥的崛起
「科技跳躍」是東南亞市場的常見景象,第一次上網就用智慧型手機、直接從線下轉到手機購物;在這裡的數位經濟高度成長、跨國業者爭相投入,如何從台灣出發、成功跨進東南亞電商,高度在地化的視野與策略,缺一不可。
黨產條例名稱表決確定有「不當」 今可望提前完成三讀
中午表決結果出爐,民進黨與時代力量聯手以70票同意、33票反對、親民黨3票棄權,通過法案名稱為《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蘇嘉全宣布下午2點半繼續表決其餘條文。
當年鄭南榕的一把火,燒的是政府對言論的控管,但至今台灣仍無「百分之百言論自由」
一個時代要能真正往前進,需要所有人的努力與改變。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賦予「百分之百言論自由」更多的想像空間,也為他盡更多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