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05 | 德國之聲

韓國育兒成本世界最貴、出生率最低,高昂的補習費用是一大原因

研究顯示,韓國是全球育兒成本最高的國家,為GDP的7.79倍,大量花費來自大量的課外補習班。中國位居第二,養育一個孩子到18歲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其次是德國(3.64倍)和法國(2.24倍)。

2023/05/21 | 新加坡紅螞蟻

新加坡孩子入學考量在於「身世背景」,小一報名制度是否該重新審視?

龍生龍鳳生鳳的前提,是有能力、有資源的家長會盡可能、也盡早將優勢傳承給下一代。而這也體現在新加坡小一入學報名制度的體現,包括父母或兄姐是校友,父母是學校職員、學校義工或活躍基層領袖,都是孩子能否入學的考量。

2023/04/07 | 關鍵特務

乾淨的水源,孩子的救援:別讓孩子繼續喝髒水!

你知道嗎?世界上,每4人就有1人缺乏可用的乾淨水──事實上,每天死於飲/使用髒水相關疾病的5歲以下兒童高達近800名,這些孩子需要你我協力搶救!世界展望會致力於幫助世界各地的孩子們獲得乾淨水與更好的衛生條件,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邀請您一起加入水資源行動的行列。

2023/03/28 | 賴詩涵

馬雲低調返回中國,這是中共對民營企業降低控制的訊號嗎?

馬雲自旗下螞蟻集團的IPO案被迫喊停後,鮮少公開露面,近日卻出現在杭州暢談人工智慧技術對教育帶來的挑戰。隨著共產黨尋求中國疫後經濟的復甦,頻頻對科技產業放軟聲調,有投資者認為這是共產黨為了拯救中國經濟所發出的暗示訊號,因此紛紛湧入。

2023/03/25 | TNL Marketing

想要自由人生,反而首先要學會紀律—鄉育攜手知名企業顧問黃羽銘前進土城高中,暢談跨界人生與實踐

鄉育教育基金會於近日邀請知名企業顧問與炙羽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黃羽銘,前往台南市立土城高中進行「人生設計師:比戲劇更精彩的真實」主題講座。面對同學的提問與,黃羽銘執行長鼓勵學生從興趣著手,打造屬於自己的自由。並表示自身的紀律更不可少,無論是幫助自己有效的推進計畫,或是正確積累實用的養分,都能讓自己有效率地朝目標邁進,這樣才能真正的探索出心中最想要做的事,實踐起來也能讓自己快樂。

2023/03/16 | 關鍵特務

臺灣年輕科學家的幕後推手,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為優秀青年人才打造走向國際的舞台

臺灣的年輕人才值得更多機會與資源,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作為一個拋磚引玉的角色,除了舉辦李謀偉科學論壇,讓年輕科學家能和國際頂尖大師進行交流,更辦理多項獎助學金計畫,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人才教育的重視,並共同參與其中。

2023/03/10 | 方格子vocus

學校沒教的事:由淺入深三個建議,讓你「聽音樂」的樂趣加倍

有些(甚至是「大部份」)人聽音樂是只聽,或「只能」聽到人唱歌的,義務教育教過看五線譜跟吹直笛,卻沒怎麼教我們聆聽,這樣要如何真正享受音樂呢?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使各位成為「好」聽眾,畢竟這點我也還在努力,而是想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音樂的樂趣。我根據實踐難度,由淺入深提出三個層次的建議:

2023/02/28 | 讀者投書

生成式AI工具衝擊教育現場:學生使用ChatGPT作弊怎麼辦?

想像一下,對於一個吃苦耐勞的學生來說,如果能夠請ChatGPT不僅一次又一次地解決數學問題,一步一步地展示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甚至指出錯誤的地方,那該有多神奇?沒有任何一位人類老師能花這麼多時間在一個學生身上。那麼,我們可以相信臺灣教育中的AI聊天機器人嗎?

2023/02/27 | 精選書摘

神老師《誰的青春不叛逆》:青春期的孩子讓人抓狂,父母不妨適時地裝聾作啞

青春期的兒子們說話常常帶刺、尖酸刻薄,我身為一個小學老師,聽了真的很痛苦。有一次我問哥哥:「為什麼講話必須這樣?」他說:「事實就是這樣呀!我有講錯嗎?他就是錯了,我不能講嗎?」天呀!弟弟犯了一點小錯,他為什麼需要這麼生氣?事情有這麼嚴重?有時我真的不懂,明明前一秒他們還很開心的聊天,後一秒好像就快打起來了?

2023/02/25 | 德國之聲

如何讓孩子在多語環境中自然成長?日常對話可以多語混合使用嗎?

越來越多的孩子同時學習兩種或更多的語言,這樣的多語言教育如何運作?為什麼它沒有所謂「完美的策略」,甚至還允許混用不同語言?

TNL+ 2023/02/12 | 劉威良

德國高中生如何寫作文?分析布萊希特劇作的角色性格,培養思考辯證能力

寫作沒有對與錯,但是用一篇文章或戲劇文學讓同學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是學習的重點。學生無須具有什麼文學的詞藻,但必須有分析文章或戲劇角色特色的能力。

2023/02/10 | Abby Huang

瑞士國會訪團今返國,遇到中國大使會說什麼?議員:台灣民主充滿活力,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

瑞士綠黨議員議員瓦德表示,他來台灣之前就知道「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但他仍對討論的開放程度感到驚訝;雖然部分討論雙方意見有所不同,比如廢除死刑議題,但都是在深厚的友誼和理解的環境中進行的。

2023/01/26 | 讀者投書

學生服儀解禁的世代:韓風吹襲審美定義,服裝衍生的性化符號油然而生

服裝儀容解禁的世代,許多學生將韓星奉為自己的偶像,就連台灣許多藝人與節目也都紛紛向韓國取經。不少愛美的女學生寒冬下穿著露肚裝加上短褲,寧可讓修長比例被看見,也要忍住寒意。筆者一方面看到光鮮亮麗的外表,另一則憂心那背後潛在了多少性化的可能。而性感的背後是許多人的擔憂,筆者就曾目睹因同事小心提醒學生:「裙子會不會太短?」被學生質疑口吻帶有性騷意味,進而投訴。

2023/01/25 | 方格子vocus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為什麼一位選手明明可以獲勝,卻會故意打放水球呢?

你有想過好的回饋能幫助學生成長嗎?除了回饋學習內容外,讚美也是需要練習的,杜維克研究指出:「當讚美時將一切成功歸功於天賦特質跟才能,這在學生成功時無傷大雅,但學生無可避免的會遭遇挫折,如果他相信他的成功是因為個人特質,那同樣的個人特質,他也必須要對失敗負責,但人們會習慣維護自尊避免感覺像是個失敗者,因此這樣的學生會更傾向避免接受挑戰來維護自尊。」這種狀況,就像是學生在運動場上就是打「放水球」。試想,為什麼一位選手,明明可以獲勝,卻會故意打放水球呢?

2023/01/18 | 張博丞

印度將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專家憂就業機會不足恐錯過「人口紅利」窗口

印度每年培養70萬名工程科系畢業生。然而,印度科技業無法提供這麼多職缺,科技業的就業市場過度飽和,使很多工程學科畢業生無法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在求職上。她表示,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存在巨大缺失,並補充:「印度的教育政策強調死記硬背,而不是創造性思維。」

2023/01/02 | 精選轉載

遷戶口、搶名校加速社會不平等?師大王麗雲:教育不能「西瓜偎大邊」

「西瓜偎大邊」是台師大教授王麗雲觀察台灣國中小招生時的感嘆。她認為學校有大小跟資源多寡之分,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小孩受最好的教育,這種心態很正常。但當學校規模差距到達一定程度,在無形中會排擠到弱勢群體,並惡化原有的社會不平等與教育落差。

2022/12/23 | 楊士範

【未來大人物】來自馬力歐的一封信,敬你們

回顧2022年,「未來大人物」一路走來,就如同創立關鍵評論網過程類似。做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媒體,跟年輕人對話...至今也在每一年每一批未來大人物身上看到。

2022/12/12 | 人本教育札記

要怎麼教英文才能讓他們覺得「好玩」?讓孩子們模仿邱吉爾演說!

對於沒辦法打造沉浸式學習環境的英文老師,要能夠讓孩童對英文產生興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難題。但如果讓孩子對陌生的語言「有感」,能感受到對話情境的情緒與語境,可能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