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4 |
《天能》吹起拯救戲院的號角,卻悲觀反映出全球電影產業的缺陷與陋習
我可以想像觀眾對於《天能》會有極度兩端的觀點與面對方式,一方會顯得不耐煩於電影向觀眾拋出一道又一道的情節解釋;另一方會熱情擁抱電影的豐沛能量。
2020/09/02 |
「鏡子」在《天能》中的重要象徵:從理性與感性討論諾蘭的導演手法
《天能》這部作品還是聲光效果俱佳的好萊塢作品,如果你很懷念看電影大片的日常,做好防疫措施,就好好地去坐一坐吧!
2020/08/25 |
《天能》太燒腦看不懂?影評從「祖父悖論」與「莫比烏斯環」解釋諾蘭的時光之旅
要談《天能》,最困難的是去理解它的時間流動,儘管片中早已明示觀眾不要理解,但在時間的前進與後退之中,觀眾極有可能迷失在導演的巧妙佈局之中,頓時腦袋一片混亂。
2017/05/27 | Sponsored
以撤退作為攻擊:諾蘭新片《敦克爾克大行動》扭轉二戰的奇蹟戰役(下)
二次世界大戰中,恐怕沒有一個事件能夠比得上「敦克爾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這場交雜著挫敗與勝利、屈辱與光榮、充滿各種矛盾評價的龐大戰役了。9天、近40萬人等待撤退,最後成功撤退了33萬人,動用海軍艦艇及民船933多艘。這場撤退讓人驚嘆,保留英國和納粹一搏的一線生機,也種下二戰同盟國勝利的遠因。自此之後,「敦克爾克精神」(Dunkirk spirit)這個詞彙開始被廣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象徵人們在極為險惡的環境中,仍窮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
2017/05/27 | Sponsored
以撤退作為攻擊:諾蘭新片《敦克爾克大行動》扭轉二戰的奇蹟戰役(上)
二次世界大戰中,恐怕沒有一個事件能夠比得上「敦克爾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這場交雜著挫敗與勝利、屈辱與光榮、充滿各種矛盾評價的龐大戰役了。9天、近40萬人等待撤退,最後成功撤退了33萬人,動用海軍艦艇及民船933多艘。這場撤退讓人驚嘆,保留英國和納粹一搏的一線生機,也種下二戰同盟國勝利的遠因。從一開始只能撤出7,000人,並且隨時可能停止的情況,到最後成功救出33萬名的士兵,遠遠超過預期。 這段動人的歷史,促使國際大導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敦克爾克大行動》,希望在這危殆時代,促使我們思考與反省戰爭的殘酷,以及重現人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