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以及空間等概念及其變化的一門學科,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0/10/06 | 精選書摘

葛拉威爾《異數》:亞洲學童的數學特別好,跟「種稻智慧」大有關係?

中國人說:「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早起下田忙,夜夜戴月荷鋤歸,豐衣足食人安樂。」換言之,要是無法做到一年三百六十天,日日辛勤耕作,家人就沒有好日子過。對不勞而獲的孔族人或一整個冬天都在睡覺、休息的法國農夫,恐怕難以想像生活會有那麼艱苦。

2020/09/23 | Y.t.Chan

主流經濟學放棄了「經國濟民」——港產數學奇才楊榮基的批評

最愛把「經濟學是科學」掛嘴邊的KOL型學者,如果重視科學精神,而你們的核心思想和主張受到數學泰斗的強力質疑,卻視而不見,,那就顯示你們念兹在兹的「科學」,其實是一層學術鍍金,用來包裝劫貧濟富的意識形態,旨在取得公共討論的最高話語權。

2020/08/20 | 精選書摘

《從掐指一算到穿越四次元的數學魔術》:破解「抽牌猜數字」的紙牌魔術

有一個免手法魔術,是幾乎每個人一生當中似乎都會遇到的紙牌魔術,它通常叫做三疊紙牌魔術(Three Pile Trick),傳統上是用21張牌來玩,理由我搞不懂:用到27張牌也能變一模一樣的魔術。

2020/08/20 | 精選書摘

《從掐指一算到穿越四次元的數學魔術》:教你用手指從0比到超過10億

讓每根手指頭呈八種位置,不但意味著你取得了過去不知道的數字靈巧度,還代表你可以從0數到1,073,741,823:超過10億!當然啦,不好的一面就是,你可能會落得不小心加入街頭幫派。

2020/07/28 | 精選轉載

大部分彩券買家都在做公益:除了算期望值,你最好知道這三件事

大多數購買彩券的人都是慈善家,他們付出的總是比得到的多,讓我們一起祝福這些善心人士全家平安,事業順利發大財。

2020/06/03 | 精選書摘

《從一到無限大》:所有物體都是四維的──三維屬於空間,一維屬於時間

只要再多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到,實在不需要把第四個方向看得太神祕。事實上,有一個我們幾乎每天都要用的字眼,可以用來表示、並且也的確就是物理世界的第四個獨立的方向,那就是「時間」。

2020/03/16 | 史丹福

無法解決的「14-15難題」

「14-15難題」曾經風靡一時,但其實是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可以用數學證明。

2020/03/02 | 精選轉載

懸宕50幾年的「赫德米猜想」,被一位年輕數學家用三頁論文擊碎

懸宕50幾年的「赫德米猜想」是圖論領域主要猜想之一,許多學者對它的正確性深信不疑。然而去(2019)年中,俄國年輕數學家希多夫(僅30歲)提出一項令人跌破眼鏡的結果,證明赫德米猜想錯了。

2019/12/25 | 精選書摘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1986至2015年間,歌曲前奏長度縮短了78%」背後的意義

你可能會想說:「好吧,處理排行榜數據的人或許會影響排名,但他們一定不會影響音樂的內容。」這樣想你就錯了。串流產業的性質,以及為了功成名就而展開的戰爭,早已改變了流行歌的成品與樣貌。

2019/12/25 | 精選書摘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和陌生人成為「點頭之交」,你需要花50個小時

鄧巴發現人類的社會集團是層層構成的,就像洋蔥一樣,每一層彼此之間都有非常特定的關係。根據他的假設,我們每一層友誼深度能容納的人數是有限的。

2019/12/02 | 精選書摘

《數學,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樂透號碼開出「123456」的機率特別小嗎?

人類玩機率遊戲已經玩了幾千年,這是個數字遊戲,擲出的骰子與轉動的輪盤都相當隨機,想要贏得這些比賽必須非常幸運或是很精通於計算機率和風險。

2019/10/16 | 精選轉載

〈三輪車〉與貨幣乘數:要五毛給一塊很奇怪?但五毛真的可以變一塊

準備率越低,銀行可以放出去的錢越多,你的5毛錢就會被放大越多倍。以台灣為例,活期存款的準備率是25%,所以貨幣乘數就是4。也就是說,你的5毛錢何止會變成1塊,它還會變成2塊。

2019/09/11 | 《科學月刊》

數學考題「簡單化」,可是你知道真實世界有多複雜嗎?

今年國中會考出現一題「簡單」的數學問題,看完本題,感覺似乎非常生活化,但是當筆者靜下心,用手指沾個水在腦袋上畫個圈,於此完美犯案的場景中,靈光一閃地說出柯南的招牌對白:「犯人,就在題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