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文化

文化(英語:culture,日語:文化/ぶんか Bunka)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義,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起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使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的人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23 | 徐佑德

文化部對影視產業推出「黑潮計畫」大筆資金補助投資,但這真是台劇躍上國際的良藥活水嗎?

文化部日前針對影視產業,大動作推出全新的補助方案「黑潮計畫」,希望能催生高規格的旗艦台劇,達到台劇「出海」。這對目前台灣影視產業有對症下藥嗎?先講幾個重點:沒有配套等於撒幣做政績,沒有未來規劃,等於放個文化煙火無法永續,因為要成案靠補助不難,別人要不要你的名片才難。

2023/08/03 | 洪瑩霏

「中國政府的目標是製造恐懼」:維吾爾族詩人在美出版回憶錄,揭露新疆再教育營的迫害與逃亡故事

新疆維吾爾著名詩人和知識分子塔希爾・哈穆特・伊茲吉爾表示,中共鎮壓的恐懼,始終伴隨著每個維吾爾人,無論他們身在世界何處,當許多維吾爾僑民想要公開談論祖國正發生的事情,卻會擔心中國政府會懲罰他們在家鄉的家人,而不敢揭發真相。「世界很小,人與人之間的命運,日益交織。」他期盼讀者不要忘記悲劇,這些不幸也可能會毫無預兆降臨在你我的世界。

TNL+ 2023/08/01 | 賴詩涵

兩代西拉雅族人對正名運動的追尋:血統「純不純」搞不好是主流社會的圈套

萬盈穗認為,在當一個「法定的西拉雅人」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意義」,比方說學習族語,或是他們歌唱,那些日常才能真正建構出她對西拉雅的感覺及愛,「我們去抗議或者去法院的時候,很容易動員出很龐大的情緒,那時也比較多媒體會出現,可是其實我們的日常,有更多事情在等著我們去做。我們認同發生的場所,其實是在這裡。」

2023/07/27 | 德國之聲

俄羅斯轟炸烏克蘭世界遺產「主顯聖容大教堂」,聯合國:這些遺址的意義超越國家範疇

烏克蘭奧德薩多處文化遺址遭到俄羅斯攻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國委員會副秘書長指出,這些重要的建築不僅對烏克蘭,也對全世界至關重要。德文化部長認為,俄方對博物館進行有針對性的攻擊表明,這場戰爭是針對烏克蘭社會和民主的全方位攻擊。

2023/05/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TikTok連年砸錢當坎城影展官方夥伴,法國文化界憂負面效應

法國參議院正進行TikTok影響力策略調查。面對爭議行為,法國劇作家暨作曲家協會(SACD)之前要求坎城影展停止其夥伴關係,卻未能成功。SACD主席侯加(Pascal Rogard)在參議院調查委員會作證時表示,「他們回覆我們:『我們需要錢』。」

2023/04/18 | 方格子vocus

《我要賣個慘字》:關於悲劇行銷以及吹捧文化

獨立書店好慘,真的嗎?明明活動一場接一場的辦,書店一間接著一間的開,兩三年前曾有所謂的「歇業之亂」,以如此聳動的文字操弄著閱讀者的心,但完全搞錯重點的是,獨立書店的購書者,從來就不是去誠品逛完回家博客來買的那一群人。

2023/04/12 | 讀者投書

曾經喧騰一時的台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新建工程,現在怎麼樣了?

《大學法》的無能,大學自治及教授治校的口號,如今只剩校長遴選時的同意權投票,其它就只能莫可奈何、徒呼負負,看是否能碰運氣遇到一位好校長了?前學生會長口中的「土皇帝」不是台藝大所獨有,很多大學也都是弊端百出、迭有所聞。期待《大學法》能夠修訂,回歸教授治校的本質!

TNL+ 2023/03/28 | 留德趣談

德文「朋友」有Freunde、Bekannte之別——在外國認識當地朋友

有時在德國的社交場合,見到一些當地人對很多國家都認識深厚。問及原因,他們都會說因為有當地朋友。其實有朋友不代表了解深入,還要看自己的求知欲。

TNL+ 2023/03/21 | TNL特稿

經典賽請出鄭成功抗荷的反思:狹隘式的教育渲染,讓人質疑是否在乎原住民感受

WBC台灣對戰荷蘭的賽事中,球迷和媒體報導均帶入鄭成功的畫像,慶祝中華隊抗敵成功。為何大眾們一味地吹捧鄭成功?只因對手是荷蘭人?試問,鄭成功若真幫中華隊力抗荷蘭,那他所象徵的是中國人、台灣人、日本人,哪國人打贏了荷蘭人?

2023/03/09 | 方格子vocus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三館聯展讓原、漢、官交會,也與當代相遇

雖然展覽多數聚焦於原住民與漢人、清人之間的關係,日治時期的相關文物並不多,但從台灣史的進程上看,當官府從清人換成日人、國民政府之後,便又是不同的面貌了。身處現代的我們,又是如何看待在這個國際交流頻繁的時代,那些「外人」的面貌與文化呢?

2023/02/10 | Abby Huang

瑞士國會訪團今返國,遇到中國大使會說什麼?議員:台灣民主充滿活力,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

瑞士綠黨議員議員瓦德表示,他來台灣之前就知道「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但他仍對討論的開放程度感到驚訝;雖然部分討論雙方意見有所不同,比如廢除死刑議題,但都是在深厚的友誼和理解的環境中進行的。

2023/01/30 | 讀者投書

蔡詩萍正式加入蔣萬安市府團隊,新任文化局長如何「找回台北人失去的驕傲感」?

蔡詩萍於去年12月底正式加入蔣萬安市府團隊,擔任文化局長,其文化與媒體背景也讓外界寄以厚望。至於新任文化局長將面臨的考驗,即是近兩年極具爭議的文化政策。其中包含轉型正義、空總開發案以及《娛樂稅法》的再探討。

2023/01/08 | 方格子vocus

【專訪】陳柏儒:這裡還有神

民國86年出生的陳柏儒,是馬祖最年輕的道士,「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去廟裡面,我感覺它是一個很安全、很祥和、很有庇護感的地方。」而在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信仰往往是人們尋求慰藉的方式,然而信仰是成為生活的助力,並不是逃避現實的藉口,「我都會笑那些迷信的人,今天拜完不靈驗,就罵那個神:爛木頭,但祂憑什麼幫你?神明是自然而自發的扶持,不是因為你燒夠多的紙錢,夠『虔誠』,就完成你的願望。」

TNL+ 2023/01/06 | 張雅粱

談寮國藝文政策:從1827年暹羅洗劫永珍金塔,金塔變黑塔說起

1827年暹羅(泰國)與寮國發生戰爭時,金塔外的黃金被暹羅軍隊一一洗劫,使得金塔變成黑塔;而就在永珍危急存亡之際,塔內的七頭那伽展現神蹟幫助寮國人擊退暹羅軍隊,這才保全永珍城,至今,永珍人一直尊奉黑塔那伽為該城的守護神。這則故事說明寮國人民對那伽的情感,他們對那伽的聯繫比泰國人更深,除了護城軼事外,寮國人也相信那伽是傳說中的祖先,所以長久以來,那伽一直是寮國人的圖騰、信仰與護佛神獸。

2023/01/04 | 王祖鵬

第10屆國藝會董事人選揭曉,重量級詩人向陽獲選為新任董事長

國藝會第9屆董事會任期於去年12月31日屆滿,而第10屆新董事也已出爐,並於昨日下午召開第一屆董事會,會議中,董事們互推選出新任董事長,為詩人向陽。對此,文化部長李永得也發表了看法。

2023/01/01 | 方格子vocus

講出來很傷感情,但為什麼台灣是一個沒有文學信仰的地方?

以歷史軌跡而論,台灣明明就可以繼承中國五四以來的文學傳統,以及日治時期的新文學傳統,卻因為戒嚴時代禁絕了這兩種文學傳統,在解嚴後也徹底遺忘了這兩種文學傳統,造成現在的台灣文學成了「失憶文學」,這實在是很令人扼腕的文化斷層。

TNL+ 2022/12/14 | 留德趣談

在香港講德文

我時常好奇,在灣仔近歌德的地方,會碰到多少會德文的人;遇見的西方面孔,有多少是德文老師。現在歌德開了很多德文班,好像差不多每天都有,亦有青少年和家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