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英語:cultural identity)是一個人對於自身屬於某個社會群體的認同感。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8/20 | 簡志峰(峰哥)

【高教診療室】「2030雙語政策」面臨「用英語教法語」的怪異現象,各種教學困難有解方嗎?

本文指出台灣推動高教雙語政策所遭遇的問題和挑戰,包括教師和學生的英語能力不足,教材和教育資源缺乏,以及行政層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阻礙雙語政策的推動和落實。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融入本土文化,選擇合適科目使用英語或母語授課,增加教材及資源的投入,讓行政單位使用英文,增加英文媒體及雜誌的曝光,以及英語教學培訓。

2023/05/07 | 歪脑|WHYNOT

【專訪】美國台裔飲食作家魏貝珊:台灣菜有其獨特複雜的原住民與殖民脈絡,並非中國菜的一支

Clarissa出生在洛杉磯,父母是台灣移民第一代,來自台灣公認的美食古都台南。在洛杉磯出生長大的她,有著與許多美國年輕亞裔相似的童年:尚不夠理解自身的文化認同、青少年時亟欲融入美國社會,但帶著亞洲融合色彩的洛杉磯文化,卻深深影響了她。

2023/04/22 | 方格子vocus

清末中國也打過一場類似「土豆=馬鈴薯」的語言認知戰,結果尷尬又值得借鑑

筆者出身語文科系,相當清楚語言並非中性的工具,而是實實在在制約著使用者。但縱然是從文化認同的角度看,要從語彙選擇過渡到政治認同與政治體制的改變,乃至生活方方面面的轉換,那是極大的跨越。

2022/04/15 | 一起讀判決

從父姓從母姓,誰能取得原住民身分,大法官怎麼說?

原住民一直以來都以姓氏來判定身分,當漢族父親與原民母親結婚時,子女只有從母姓才能獲得原民身分,這點在今年4/1正式被大法官宣告違憲。

2021/08/19 | 精選轉載

【專訪】辛靜婷:教小孩的方法百百種,如何挖掘原住民學童的「多元讀寫素養」與「知識基金」?

辛靜婷發現長期被視為「文化缺乏」的少數族裔,生活中其實擁有獨特的讀寫資源,只是你、我,甚至他們自身都沒有察覺。於是,返台後她深入部落,挖掘原住民豐沛的知識寶藏。

2021/01/28 | TNL特稿

哈金《湖台夜話》推薦文:安身立命於邊緣,為一生的書寫打造家園

《湖台夜話》中哈金則進一步分享他的創作論、文學觀與美華文學場域的觀察,每篇短文篇幅不長,都耐人尋味。讀者可以看見哈金流亡到英文創作中的歷程,備極艱辛,在他獲獎無數的風光下,其實經歷了反覆的修改,投稿受挫,以及長期不間斷的創作堅持。

2020/10/05 | 辣台妹聊性別

從維吾爾女性的子宮下手:中共統治下的種族清洗與文化刨根

除了在文化、思想、人身自由與勞動力上規訓維吾爾女性外,中國政府為了更根本地控制維吾爾族人口,透過強迫女性節育、絕育、墮胎,試圖達成種族清洗。女人的身體再度淪為政府的工具進行二度剝削:從女人的子宮下手來達成文化統一的目標。

2019/09/04 | 權準協 (Junhyup Kwon)

韓國記者眼中的台灣:有禮貌的台灣人,真的很討厭韓國嗎?

去台灣之後,認為台灣人的最大特徵不僅是「有禮貌」,更對於與自身不同人有「包容力」,這兩點讓台灣成為更不一樣的台灣。 我認識這兩個台灣與其他國家最不同的特徵,這是台灣跟中國與韓國明顯不一樣的部分。

2019/04/02 | 芭樂人類學

外交場合的物質文化:人類學家看「海洋民主之旅」帛琉的儀式性物件

從這些物的分析,可以看出帛琉在接待小英總統時,不管是在衣著、花束、禮物以及活動設計上都極具文化意涵,也代表帛琉如何認知與表達自我的文化認同。此小文暫時沒有結論,但我不禁想,台灣擁有這麼多元豐富的文化,當我們在接待外賓時,我們又會怎麼呈現自己呢?

2018/10/18 | 劉威良

智商130的中國男童,到了德國小學為何變得沉默不語?

母親詢問他們在學校怎麼不說德語,他們倆都低頭無言。妹妹本來抬頭開心的笑,馬上化為低頭喪氣,用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說「我不會,看不懂」哥哥則是跑到房裡,不想回應。

2018/10/18 | 劉威良

智商130的中國男童,到了德國小學為何變得沉默不語?

母親詢問他們在學校怎麼不說德語,他們倆都低頭無言。妹妹本來抬頭開心的笑,馬上化為低頭喪氣,用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說「我不會,看不懂」哥哥則是跑到房裡,不想回應。

2018/10/02 | 精選書摘

《事物的奇怪順序》:文化危機背後是否存有生物學?

強制將文化同質化並非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在現實中不但難以實現也不受歡迎。認為只有同質化才能使社會更易於管理的觀點,忽視了一項生物學的現實:在同一族群內的每個個體,在情感和性情上會有所不同。

2018/01/25 | 精選轉載

林心如事件背後「台獨零容忍」的意義和警告

林心如「我的男孩」在中國網路平台下架又上架的事件中,從「復活」的三個理由,可以發現對岸已經逐漸拿走了台獨的定義權,面對這種連二戰猶太人都沒聽過的「零容忍」發言,我們怎麼能坐視這種文化侵略?

2017/04/27 | 精選書摘

佛光山與中台禪寺:從中國淵源建構文化同源的宗教認同

在當前台灣社會對中國因素作用的高度反思情境下,星雲法師和惟覺法師秉持個人國族與文化認同,以及佛教弘法關懷的出發點,很容易被目前強調台灣主體的主流意識歸類為中國因素的在地協力者。

2017/04/05 | 讀者投書

遇到說英語的外國人,回絕真的只是因為無法幫忙嗎?

我們是亞洲國家,英文從來就不是我們的母語,所以也沒有說一定要多流利不可。但文化的交流有一部分是建立在「語言的傳達」,而不是「語言的能力」。當你不敢表達,可能代表對於自我文化的認知不夠,也因此影響對自我文化的自信。

2017/04/05 | 讀者投書

遇到語言障礙,回絕真的只是因為無法幫忙嗎?

我們是亞洲國家,英文從來就不是我們的母語,所以也沒有說一定要多流利不可。但文化的交流有一部分是建立在「語言的傳達」,而不是「語言的能力」。當你不敢表達,可能代表對於自我文化的認知不夠,也因此影響對自我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