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二階環評挨批溝通不足,居民憂「要把我們趕出去」
社子島開發案進入二階環評,由於民眾指控溝通不足,環評委員也認為北市府的防洪計畫,恐怕不足以因應極端氣候頻傳的狀況,而北市府僅口頭保證「應該不會」,並無法被說服人,環委要求北市府需要補充更多資料來說明,因此此案將繼續舉行延續會議。
在台東嘉蘭部落,一棟排灣土地上的魯凱石板屋
東部的排灣族因為石板取材不易而少用石板建屋,自從離開了舊部落,就更少用石材興建屋舍,也有不少族人住進了政府興建的國民住宅。但隨著部分魯凱人的東遷,為台東太麻里附近的嘉蘭部落帶進了石板的建築技術。然而,一位石板屋主提到了這項傳統工藝的危機。
炭王金霸一代顏家:臺灣最神秘低調的地方望族
臺灣最神秘低調的礦業家族,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的「父親那邊」,就是當年獨霸九份的基隆顏家。曾經日進斗金、富可敵國,身為臺灣5大家族之一;時至今日,基隆顏家似乎少再被提起,漸漸隱匿在臺灣的望族圖譜上。
【社大20】新營社大:以活化文化資產作為辦學目標的一場實驗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彬說以活化文化資產作為辦學目標是一場實驗,自己也還在嘗試,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自己也還說不準,但對公共資產的保存與運用是新營社大想做的也是該做的事還是會繼續,也期待未來的新營是一個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市。
私有文化資產常遭「強拆」或「自燃」,鄭麗君:不排除由政府「買下來」
文史工作者蕭文杰表示,在容積政策誘因不足下,「政府價購」是個解套方法但不應該過度被鼓勵,而是教導、鼓勵民眾去活化文化資產並從中得到益處。
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清真認證與他們的產地
你理解伊斯蘭教、清真認證對於東南亞當地穆斯林的生活意義嗎?跨境電商不僅得跨越有形的國界,更得跨越無形的文化差異;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
《紙上明治村2丁目》:連接兩端的橋梁——現代生活的工業神殿
雖然橋梁不是建築物,又因其顯著的功能性,在完成任務後時常被拆除,但其中不乏足以做為地標和社會共同記憶的經典作品,其工程技術與藝術價值並不亞於建築。
金石堂城中店24日真的要吹熄燈號了,倒數36小時不打烊
金石堂城中店由於租約不續租,將在六月底結束營業,隨著讀者習慣改變,過去曾是書店一條街的重慶南路也變了很多,讓34年的老書店選擇離開。
沒有人是局外人!讓聲音成為力量,一起為台灣人權發聲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10年前就做完「文資普查」,為何新北三峽清水祖師廟現在才被列為「古蹟」?
過去,三峽祖師廟過去曾遭遇數次「文化災難」。1982年三峽鎮公所蓋了一座長福橋,嚴重破壞廟埕觀瞻。另外,1993年,廟方使用中國進口的劣質石雕,資遣12位台灣傳統匠師,即使當時的全國文化最高主管機關文建會介入協調依舊沒用。
【青春還鄉】留下孩子笑容的101種方法:攝影師楊文逸的偏鄉畢冊義拍行動
「畢業照」有沒有拍都不重要?對於偏鄉學童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將求學階段的回憶珍藏一輩子的紀念品,而很多孩子卻沒有機會擁有這種奢侈。
「醒醒吧,你不是古蹟!」那些被消失的文化資產,與荒謬的文資審議
在拚經濟的意識形態氾濫下,往往要到老屋化為磚瓦,才會發現深具價值的文化內涵不是蓋商場大樓拚得出來的。文化、美學與歷史價值才是城市發展最具價值的根本,而唯有透過群眾的關注,才能改變政策方向、保留老屋並延續其歷史。
什麼都漲,就你的荷包沒漲?實現一家人的夢想,只有努力是不夠的
是否也曾在安靜的午夜裡,看著熟睡的孩子和伴侶,想著自己擁有的一切,有股暖暖的幸福感慢慢湧現。原因無他,因為你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儘管偶有牽絆與限制,但也是甜蜜的負擔,同時你也發現,原來在自己心中早就許下了專屬於家庭的夢想。
【插畫】北門回來了!但馬上要被摩天大樓淹沒了
台北市政府3月27日召開「台北郵局公辦都更都市計劃變更公展說明會」,去年才拆除忠孝引道橋,重見天際線的北門,今年北市府又大興土木,一共七棟超高建築分別在北門周遭插竿。
新北投車站返鄉不是風華再現,而是一場文化浩劫
4月1日中午,我們會以一個參與喪禮的心情重回新北投,親眼看看一個好好的古蹟怎麼毀在今天的臺北;也看看這場文化浩劫的肇事者們堆滿笑臉、為「喜迎車站爺爺」開心剪綵的樣子。
世界人權宣言 改變世界觀念的力量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百年寺廟新思維!鹿港龍山寺門神修復期間,由數位複製品「代班」
五門門神彩繪因風吹日曬,出現顏料掉色、剝落,所有人看了都不捨文化珍寶沒受到應有重視,地方疾呼再放下去,不敢想像,企盼專業投入,建立國家修復的典範。
蘊藏記憶、生產經驗、凝聚城市共同體:為什麼我們應該和老屋一起唱歌?
當一棟有歷史價值的建築被保存,並慢慢上軌道之後,他會提供這座城市一個專屬於他的美感經驗。而透過這個美感經驗,光是「存在」本身,就可以對社會造成影響甚至改變。
科技跳躍的東南亞跨境電商:老虎、大象與金翅鳥的崛起
「科技跳躍」是東南亞市場的常見景象,第一次上網就用智慧型手機、直接從線下轉到手機購物;在這裡的數位經濟高度成長、跨國業者爭相投入,如何從台灣出發、成功跨進東南亞電商,高度在地化的視野與策略,缺一不可。
防止老屋「自燃」,暫定古蹟只是續命丸不是救命丹
面對文化資產常常被一把無名火燒去,能做的不僅僅是提報保存,而是思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活化,讓老屋再次彰顯價值。可以在各方立場的對話之中,慢慢地凝聚共識;並從眾多的個案當中,找出更有效的搶救、保存策略。
去除歷史的景觀,就只剩下奇觀——談淡水福佑宮旁巷道3D彩繪爭議
在全台瘋彩繪村的當下,大量的動漫角色意味不明地出現在台灣各個鄉村社區,忽略地方文化特色、忽略美學討論,有問題的是熱心有餘、掌握地方資源的鄰里頭人?淺碟式報導的內容農場文章?還是社會結構性長期忽略美學教育的歷史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