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文物

文物一詞,在中國最早是指禮樂制度。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29 | 王昱晴

希臘總理重申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帕德嫩神殿雕像」,英國首相直接取消會面引發外交爭端

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上週日(26日)接受BBC專訪,形容帕德嫩神殿雕像群的一部分在希臘,一部分在英國,就像把《蒙娜麗莎的微笑》撕成兩半,要求英國返還。英國首相蘇納克隨後在會面前幾個小時「臨時取消」,引發米佐塔基斯、希臘官員與民眾的不滿,直言是「外交危機」。

2023/11/01 | 蕭如芯

英王查爾斯三世首次出訪肯亞:對殖民暴行深表遺憾,但未直接道歉

肯亞人權委員會呼籲,查爾斯三世應代表英國政府就肯亞公民曾遭受的殘酷且不人道待遇公開道歉,而非發表謹慎、自我保護性的遺憾聲明。在1952年至1960年肯亞人爭取獨立期間,英國殖民當局採取血腥鎮壓,導致9萬名肯亞人致殘或死亡,16萬人遭拘禁。

TNL+ 2023/10/03 | 黎蝸藤

大英博物館失竊案:要求歸還文物於法無據,要還給「誰」更是一個複雜問題

當年額爾金伯爵之所以想到把「額爾金石雕」運回英國,正源於自己對希臘文化的喜愛。在額爾金伯爵考察的時代,很多浮雕都已經是缺頭缺手缺腳,那些都是因為在希臘未能好好保存之故。可以說,如果不是額爾金伯爵,這些人類文明的遺產能否保存至今,都是個疑問。

2023/09/13 | 蕭如芯

失竊3年、價值2.6億台幣,梵谷名畫《春日花園》由「藝術界印第安納瓊斯」尋回

梵谷早期的藝術創作《春日花園》在失竊3年後,由被譽為「藝術界印第安納瓊斯」的布蘭德所找回,並歸還給荷蘭格羅寧根博物館。這幅畫描繪了牧師住宅後的花園美景,價值約300萬至600萬歐元。目前,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的專家正在修復畫作,尚不確定這幅畫何時能再度展出於世人面前。

2023/09/06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大英博物館驚傳多件館藏失竊:戒備森嚴的博物館為何內賊難防?竊賊又該如何脫手?

大英博物館近日證實發生長期偷竊事件,儲藏室裡約2000件館藏被盜。根據國際知名的藝術品失竊登記組織,目前全球約有70萬件古董和藝術品下落不明,博物館為何有那麼多安全漏洞?竊賊是怎麼偷竊、怎麼銷贓的?其實還有一些人偷文物,可能是因為「感情」?

2023/08/26 | TNL 編輯

大英博物館2000件文物遭竊:2021年就有人通報在eBay上看到館藏拍賣,館長引咎辭職

丹麥古董商格拉德爾(Ittai Gradel)估計,這起竊案恐有高達2000件文物遭竊,包括幾乎一整批沒有登記的寶石。早在2021年時,就有人大英博物館通報有文物在拍賣網站eBay上出售,然而大英博物館卻置若罔聞。

2023/07/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義大利要求羅浮宮歸還來源爭議文物,法國藝術考古界提2質疑成外交問題

繼2018年遭拒後,義大利日前再次要求法國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歸還7件考古珍寶,原因是買賣來源有疑慮。《世界報》14日指出,羅浮宮證實此事,並表示正在進行調查,結果預計秋天出爐。

2023/05/29 | 德國之聲

德國歸還貝南文物給奈及利亞,卻遭學者批評太「掉以輕心」?

歸還文物是為了糾正殖民時期的錯誤,原本是件好事。但如果收到文物的國家,不一定公開展出這些寶貴遺產,而是轉入私人之手,又該怎麼辦呢?德國把「貝南銅器」歸還給了奈及利亞,究竟是對是錯,引發了一場火熱的辯論。

2023/04/28 | TNL特稿

【專訪】《看得見的台灣史.時間篇》主編陳怡宏:博物館不只收藏「物」,也收藏「記憶」

陳怡宏強調,台史博不是想要做一本加了插圖的歷史書而已,也不只是一般歷史書中的「史料」、「工具」的一種,而是要讓文物成為書中的主角,他說:「《看得見的台灣史》的出版,是我們與物件在互為主體的過程中,一個暫定的平衡點。」

TNL+ 2023/01/21 | TNL國際編譯

大英博物館願以持有者身分「出借」帕德嫩文物,希臘堅稱雕像都是被英國盜竊

大英帝國的文物掠奪史至今仍為多數國家所詬病。希臘帕德嫩神廟中的數件古物於19世紀初期被奪取後便被賣至大英博物館展出,數十年來希臘也持續透過文物歸還運動的呼籲,期望恢復歷史建築之完整性。

TNL+ 2022/12/22 | TNL國際編譯

教宗「捐贈」帕德嫩神廟殘片給希臘東正教會,為何不是直接歸還給希臘政府?

威尼斯軍隊曾於1687年圍攻雅典衛城,並摧毀帕德嫩神廟大量的飾帶藝術;英國貴族兼外交官布魯斯(Thomas Bruce)則於19世紀初,將帕德嫩神廟遺留一半以上的飾帶殘片送往英國,布魯斯當時對於自身的行徑竟說道:「這樣的手工藝品放在家裡會相當好看。」

2022/11/08 | 李芯

10年前曾因展櫃太小、文物遭裁切,故宮院長允「半年內」解密故宮密件

故宮2013年辦理「河嶽海疆——院藏古輿圖特展」,精選54幅明清時期古輿圖展出,但本展直到最近才被故宮內部員工披露,因為展櫃太小,其中一幅展品〈黃河蘭州浮橋圖〉的原裝裱花綾遭到裁切。

2022/11/06 | BBC News 中文

大英博物館古希臘帕德嫩神殿雕塑的前世今生,與「歸還故土」爭議

曾在2010年至2016年擔任英國文化部長的瓦伊澤勳爵表示,他相信英方與希臘就「額爾金大理石」(即古希臘帕德嫩神殿雕塑殘骸)歸還給希臘「達成協議近在咫尺」。這個古希臘神殿雕塑為何到了英國?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國際關係和文化變遷?目前將其歸還希臘還存在哪些爭議?

2022/11/04 | 《思想坦克》

故宮藏品毀損事件:政客作秀而媒體造亂,並非所有古物都是「國寶」

這次毀損的「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目前只是列冊管理,因為藏品數量龐大,還沒輪到最終審議,仍然「暫列一般古物」。這三件並非什麼獨一無二或者藝術價值極高的物品。

2022/11/01 | 李秉芳

故宮文物破損調查報告出爐,不排除有暗傷或壓破,國民黨:意圖隱匿拖延且卸責前朝

王婉諭指出,從故宮流出的照片來看,故宮文物的工作現場相當凌亂,如提取文物應由專業人士進行,但現場卻有不同工作內容的人員雜處一室,造成流程上的混亂,故宮應建立相關文物提存的SOP,並進行全程錄影。

2022/10/28 | 李秉芳

立委爆故宮摔破國寶文物企圖隱匿,院長吳密察:已經確認責任歸屬並啟動懲處

吳密察表示,破損的可能的原因是,當好多瓷器放在一個箱子裡,總會有一些空隙,搬動時就有可能會碰撞,但也坦言,「不應該再這樣,應該要一個盤子就一個盒子,盒子裡面放緩衝材」。

2022/09/06 | 讀者投書

從最後一位國寶押運人逝世,反思故宮文物保存的困境與展望

故宮不僅限於台灣或兩岸三地,更是世界性、全球性的博物館。對於故宮所珍藏之文物,除了應了解其價值與保存的艱辛之外,在推廣層面宜減少先入為主之想法,在包容、尊重勝於對抗、批判的角度中進行交流,同時避免落於取消文化的惡性循環中,如此將不負千年文物所留下的珍貴價值,故宮也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TNL+ 2022/08/09 | TNL國際編譯

延續解殖風潮:英國博物館宣布將19世紀末從西非貝南帝國掠奪的72件文物,歸還給奈及利亞

歐洲各國政府及其境內的博物館,未來被受害國要求歸還遭掠奪的文物,督促聲浪只會日趨增長,這些歐洲國家的政治壓力也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