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

文藝青年,原本是指喜愛藝術的青年;21世紀後用法發生變化,主要指拒絕隨大流、標誌自己與眾不同的志向與品味的青年,有時英語中會被譯成「hipster」。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已故印尼圖文畫家用繁體字創作:兒子為父親創「漢字術」品牌,人生格言成文青最愛

2019年身為藝術經理的尤里斯,突然有了與當時64歲的父親合作的想法。他建議父親,除了在教會向台灣老師學習書法外,可以結合文字與繪畫創作一系列作品。尤里斯向中央社說:「2018年,有一名插畫家的朋友非常喜歡我爸爸的作品,並訂購了四幅畫,那是第一次有人欣賞我爸爸的作品並願意花錢購買。」

2023/01/27 | 讀者投書

數據看2022台灣旅遊產業(四):觀察社群趨勢,討論度最高與關鍵字熱搜的是什麼?

台灣人旅遊資訊主要參考來源,目前仍然是網路管道,不過不同性別和收入族群的資訊來源仍有一些差異;再看看關於「旅遊」的文字雲,台灣人想到旅行時,都在討論些什麼呢?

2022/12/09 | 精選書摘

瑪莎《昨天的孩子》:羅大佑和李宗盛,就有點像現在熱狗跟蛋堡的狀態

瑪莎第一本音樂自傳式文集,忠於音樂的私密追憶。五月天成軍25週年,華語搖滾樂迷不可錯過的標誌性典藏讀物。中外搖滾樂的青春啟蒙,華語樂團風景的繁茂滋長,流行音樂市場的發展變遷,在瑪莎的娓娓道來中,交織成一篇篇帶著私人記憶與生命熱度的樂章,令人入迷。

2022/01/24 |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

【文學刊物斜槓中】《臺灣文藝》的領導者為什麼是張深切,而非大家熟知的賴和、楊逵等人?

1934年,張深切等人召開第一回臺灣全島文藝大會,希望建立一個全臺的文藝組織。遲到的我們,就以《臺灣文藝》2卷1號的大會紀錄,一睹這些文人的風采吧!

2021/01/30 | 精選書摘

《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母親其實不是因為琴弦斷掉而不彈吉他的,我再清楚不過了

謝凱特毫不保留地描寫家族繼承的傷痛,勇於展現孩子任性或心虛的一面。成長過程那些細微敏感卻無以迴避的各種疼痛,透過一筆一畫地剖析自我,一次又一次重新解構與建構,嘗試去理解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愛與被愛的各種面向。

2020/10/21 |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

殖民地時代的臺灣文青劉吶鷗,為什麼要去上海當一個「世界人」呢?

殖民地的文青要往何處去?對於文青而言,這幾座東亞都市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什麼使他們熱血沸騰、又是什麼讓他們躑躅不前?這些都是很有趣的問題。

2020/06/26 | 讀者投書

老、少文青必看的那些電影:20年跨世代片單大調查,王家衛、楊德昌歷久不衰

現在的大學生和二十年前的大學生想像中的文青形象建立於90年代或00年代初的電影之上,不過,現行大學生和當年大學生覺得其中最文青的卻是不太一樣的電影。

2020/06/17 | 方格子vocus

「品味」到底是什麼?喝星巴克比喝超商的咖啡有品味嗎?

到底品味的標準是什麼?品味該怎麼培養?如果不想只是單純模仿其他人的選擇,而是希望養成自己的品味,那麼該怎麼做呢?

2020/06/02 | 讀者投書

敦南誠品、聯合晚報相繼告別,感傷惋惜之後又如何?

「台北人的記憶能代表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嗎?」許多人並不以為然,對於敦南誠品的熄燈,老實說對許多人而言會是無感的。我們避而不談的,是那個資本主義的象徵,還有一個以商業目的的行銷手段、消費符號。

2019/11/18 | 方格子vocus

《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晚明文青的品味生活

17世紀的文青們努力經營古雅生活的點滴細節,演繹了古代的文人日常,為當代生活美學提供了一個參考提案。每個時代都在不同的時間進程上有其推陳出新、值得借鑑參考的面向,或許生活在流行時尚迅速變換、消費頻繁的21世紀的我們能從此獲得一點啟發。

2019/11/03 | 公務門小三

「後物質主義」時代的文青旅者,把貧窮當成一種浪漫的炫耀

不管嘴上怎麼說,那些人也同意消費主義世界裡以貌取人的道理,但卻不能平白表現資源不足的自己,為了物質只好犧牲食物,圓場的技巧,就是在閒聊旅遊經驗時見縫插針表演「自己有錢不隨便花」的態度。

2019/10/22 | 綠學院

五大荒謬「文青式」能源觀點,你中了幾項?

談能源一定要以工程角度看待,不能意氣用事,否則結果和目標就會形成很大的反差,像是高掛反核旗,店內卻把冷氣開到得穿薄外套的那些店家。

2019/10/20 | 思考的蘆葦

當我們在嘲諷文青時,我們在嘲諷什麼?

文藝的深度與生活的品質並非不能共存,真正使文青一詞成為嘲諷的對象,使文青成為偽文青的,另有其事。

2019/09/04 | 精選書摘

《職人新經濟》:中產階級的孩子何以渴望勞動階級的工作?

在討論新經濟體系中什麼是「好」與「爛」工作中,「酷」工作占有相當獨特的地位。「酷」工作就算同時是份「爛」工作,也擁有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特殊光環,足以克服或掩蓋其本身的負面條件。

2019/02/04 | 子迂的蠹酸齋

有品有閒系列文(二十三):波希米亞式的文青有閒生活

如果你對女性服飾有所涉獵,看到「波希米亞風」想必不陌生。當我第一次讀到「波希米亞主義」時,第一時間讓我聯想到了「波希米亞風」的服飾,但左思右想卻無法將兩者串起,直到讀了更多,才讓我理解什麼叫做波希米亞主義。

2018/12/18 | 讀者投書

20歲後半的「第二青春期」:離開群體、開始旅程的最後準備

我們詆毀著政府、輕蔑勢頭上的流行、用「既得利益」這頂帽子去抹黑所有的大人物,卻不容這個世界用同樣標準檢視自己。厭惡著自己的工作,羨慕著他人的發展。縱使這個世界沒給過你重大挫折、也沒有遺棄你,你卻毅然撇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