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7 |
當孩子好友是新住民子女:是否對東協的理解和想像,依舊停留在「幫傭的瑪麗亞」?
您經常和孩子聊聊關於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或時事嗎?您是如何看待這些國家的呢?當我們自身對東南亞國家的認識有所偏差或未能與時俱進時,我們也就很難帶領孩子共同進入東協的地理與歷史,眼裡只見西方卻不識近鄰,這對孩子的心胸與見識,肯定不是好事。
說自己講台語有鹿港腔、講越語還沒有胡志明市腔,新二代復仇者聯盟聚會發起人之一的劉千萍,挺身而出以自己成長經歷為例,大聲替所有族裔斜槓者說著:「我是百分百台灣人。」
念小學時,每隔一陣子,就會收到一些邀請函,上面總是寫著,「……敬邀新住民及其子女……,」現在想想,當時其實很討厭拿到邀請函,因為班上只會有幾個人拿到,像是特別不一樣的一群。
這些詞彙雖然在同學們口中是開玩笑,但他們卻一直故意在怡蓁面前講不停,甚至講更多讓她覺得是在羞辱越南移民的話。「我認為來到台灣工作的越南人都是辛苦人,不應該在言語上受到這樣的對待!」怡蓁這樣講著。
「如果我從小在台灣長大,可能沒辦法做出這些事;如果把自己過去越南的身分、過去的擔心抽掉、把自己抽掉,那這件事可能就做不出來。此時此刻的我,覺得自己很特別。」回想起過去做專案的經驗,李如寶從未感受過這種不可或缺。
阮蓮香回想起當初剛開設越南文課程時的場景,打趣地說道:「台灣人向上看較清楚,向下看較模糊」,所謂的「向上」便是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向下」指的則是東南亞,當時她授課的越南文班,教室內僅有零星幾位同學,教室外面卻站滿了隔壁日文班、韓文班滿出來的加簽學生。
有人小時候因新二代身份感到自卑,長大後則覺得很驕傲,有的人分享過去老師曾說越南人都在吃炸蜘蛛,還有人因回越南探親被老師嘲笑是去當越南新娘。
目前秋姮在世新大學教授越南語,那日她隨機訪問一些學生,詢問他們前來學習越南語的原因。有學生表示,因為東南亞經濟越來越強盛,也有幾位學生的父母是越南人,期望能用越南語跟父母溝通
您經常和孩子聊聊關於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或時事嗎?您是如何看待這些國家的呢?當我們自身對東南亞國家的認識有所偏差或未能與時俱進時,我們也就很難帶領孩子共同進入東協的地理與歷史,眼裡只見西方卻不識近鄰,這對孩子的心胸與見識,肯定不是好事。
近來有媒體報導「新課綱實施新住民語文課程,增加小一學生學習負擔」,引起家長恐慌。教育部製作懶人包澄清,「只是多一種選擇,沒有一定要修,不會增加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