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

新移民又稱為新住民,指剛移民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語言文化上未融入當地社會、以及還未取得當地國籍或戶籍的人士。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7 | 精選影片

街訪東南亞人在台灣生活:為什麼去買鹽水雞,還被老闆問「妳為什麼那麼白?」

兩位在台灣工作的印尼女性分享,台灣人對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和來自西方國家的朋友還是有差別待遇,對此她們表示:「因為膚色對待他人而有不同標準,這是滿荒謬的。」其中一位也提到,某次夜市買鹽水雞,竟然還被老闆問「妳為什麼那麼白?」

2023/02/27 | 一起讀判決

外籍配偶申請居留簽證遭拒時,本國籍配偶可以代為提起行政訴訟嗎?

本國籍的甲跟越南籍的乙對駁回的簽證處分不服,由甲提起行政訴訟,但遭指當事人不適格而駁回,理由是什麼?一起來看看。

TNL+ 2022/12/13 | 鍾喬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劇本分析:被壓在社會底層的工人大衛,如何打倒巨人歌利亞?

最早讀到郭宸瑋的劇本,是2022年台北文學獎戲劇組的決選過程中,我前前後後翻閱了他寫作的《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以下簡稱《秘密行動》),留下深刻的「岐異」印象;在這裡「岐異」非貶辭因而無貶意。說的是有些驚艷,卻不免生疑:劇本可以這樣不按牌理出牌嗎?這說來,其實有原因。

2022/12/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EDAW委員籲台應明定反歧視法,重視慰安婦議題,場外民團則提女性醫療平權等13項建議

結論性及建議包含引言共有86點,關注台灣未將疫情對性別的影響進行評估、建議立法院設立婦女人權常設委員會、慰安婦及其歷史教育、新住民的平等與自覺、托育服務、保護外籍家事勞工,也關注台灣青少年每年墮胎案例偏高的傾象。除此之外,多個民間團體也在場外召開記者會,就會議中的結論性意見等提出13項政策建言。

2022/09/29 | BBC News 中文

「陸配」或「新住民」?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女性如何看台灣生活與兩岸政治?

在政策上的顯著差異,一直以來招致許多兩岸聯姻家庭或人權組織抨擊。後者強調這種差別待遇即是赤裸裸的歧視,需要廢除。同時,或有一些陸籍配偶不滿被稱以「陸配」或「外籍新娘」稱呼,因而希望被稱為「新住民」免去陸配標籤。

2022/08/26 | 市場快訊

富邦人壽落實公平待客 推出新住民、高齡長者零痛點臨櫃服務,導入多語翻譯設備支持母語翻譯即時服務,提供新住民無障礙體驗

因應未來高齡長者和新住民人口數將持續上揚,為減少櫃檯服務同仁與客戶之間溝通的障礙,富邦人壽打造全新溝通無障礙的服務體驗。

2022/08/16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阮月嬌廣告、迪奧馬面裙,取用不同族群文化時為何會惹出爭議?

不同族群之間取用、模仿、抄襲、取材彼此的文化,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沒有尊重對方的生命經驗,或奪走文化詮釋權,往往容易引發爭議。但我們真的應該就此禁止文化取用嗎?

2022/08/10 | TNL特稿

模糊的新住民,清晰的阮月嬌:讓新住民自信擁抱原來的差異特質,並被正常看待

大部分東南亞新住民,約莫是近二、三十年內開始生活在台灣,雖然當中漸有不少人在突破限制、證明自我、試圖翻轉眼光和命運,我們也都能預見新住民的「新」終將不再適用。但這一切轉變,對此時新住民群體來說,其實正處於萌芽階段。我們的新聞媒體,才剛從關懷弱勢的基調,盡量轉向多去彰顯個體成就的過程。掌握曝光資源的主流領域,也尚未讓新住民獲得充分發揮與被大眾賞識的一席之地。

2022/08/09 | TNL 編輯

因廣告爆出歧視、醜化新住民爭議,「阮月嬌」阿翰公開表示:「願意接受所有受傷的人的想法」

由阿翰演出的家樂福中元廣告,內容為阿翰一人分飾三角,其中包含越南新住民「阮月嬌」、算命阿姨「廖麗芳」及少女「羞羞草」。而「阮月嬌」一角,則遭台灣越裔總會發出公開信聯署抗議,嚴重表示廣告以表演之名行霸凌之實。日前阿翰也親自發聲回應。

2022/08/03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家樂福影片醜化新住民?「每一秒的模仿口音,都是如美工刀般劃過新住民及子女的心」

「以表演之名行霸凌之實正漫延,每一秒的模仿口音,都是一次次如美工刀般劃過新住民及子女的心;再多的努力與入境隨俗融入,都抵不過口音標籤的歧視化!」

2022/07/23 | 移人 Migrants' Park

《徘徊年代》影評:導演張騰元拍出了台灣新住民題材電影最精彩的一次前後反轉

筆者認為後半部最精彩之處,在於秋蘭的角色塑造是一個「台灣社會還無法適應的新住民形象」 ──她不穿國服只穿套裝、不做藍領當起白領、一點都不悲情苦命、甚至根本不載歌載舞,而是在螢幕上大喇喇抽起菸來,種種反轉簡直讓我在心中暗唸了無數次「好!」

2022/06/23 |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專訪《開外掛》主編溫思妮:移工與新住民為人口問題「開外掛」,也是台灣的生命共同體

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問題,如果沒有東南亞移工的勞動力,沒有新住民扛下了重大的家庭和經濟責任,台灣不可能維持得下去,他們也已經是台灣的生命共同體了。

2022/05/12 | 精選書摘

《不講理的共和國》導言:密西西比河,是美國人的貪婪與印地安人的滅絕之間的界線

究竟,這一切悲劇是怎麼發生的?美國的白人選民是如何一邊假惺惺想要保護原住民族,又一邊發起殲滅戰爭?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克勞迪奧.桑特,將以原住民族史觀切入,探討美國強大的殘忍根基,為讀者描述一段美國最真實的種族歧視史。

2022/05/11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鴨仔蛋吃太多成貶義語?族裔斜槓者劉千萍:我是新二代也是舊八代,我是百分百台灣人

說自己講台語有鹿港腔、講越語還沒有胡志明市腔,新二代復仇者聯盟聚會發起人之一的劉千萍,挺身而出以自己成長經歷為例,大聲替所有族裔斜槓者說著:「我是百分百台灣人。」

2022/02/28 | 風恂

年輕人與新住民如何看待二二八?詮釋歷史當然不能只用「快轉模式」

而台灣人歷經悲慘後回首過往,我們又創造出什麼能引以為傲的價值信念,讓前後為此信念而努力的人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而非一味被陳舊的二二八包袱給束縛,這已是我們面對新世代所必須深思的課題。

2022/01/24 | 《思想坦克》

「疫情下的移工處境」論壇側記:京元電子廠的例子向我們展現,台灣的人權是有條件的

在這次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中,作者與1095文史工作室共同籌組「疫情下的移工處境」這個論壇,邀請了幾個在疫情中協助移工的團體一起來分享,希望透過這樣的討論可以蒐集疫情下移工的真實處境,凝聚不同團體,並一同構思政策上的調整。

2021/12/31 | 精選轉載

懷念雅青:一位從泰國嫁來台灣的平凡女性,為南洋姊妹發聲的鬥士

1998年從泰國遠嫁來台的雅青,如同無數的婚姻移民女性,歷經了語言不通、文化隔閡、孤立無援的困頓。在婆婆的鼓勵下,她開始在早餐店、美容院打工,慢慢認識了其他婚姻移民朋友

2021/12/24 | Hello Việt Nam

「等你們長大我就帶你們到越南去看看」,但我都出社會了卻還沒去過媽媽的家鄉

念小學時,每隔一陣子,就會收到一些邀請函,上面總是寫著,「……敬邀新住民及其子女……,」現在想想,當時其實很討厭拿到邀請函,因為班上只會有幾個人拿到,像是特別不一樣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