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冠疫情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是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導致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所引發的全球大流行疫情。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27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白紙運動」一週年:那些親身參與的年輕人們,現在怎麼樣了?

一年過後,中國社會漸漸復常,疫情與抗議的記憶開始消退。當時參加抗議的年輕人境遇不盡相同——有的遭到拘捕或失聯,甚至被投入精神病院,也有一些人的輾轉到海外,繼續發聲。《BBC中文》訪問了四位白紙運動參與者,了解一年來他們的感受與抉擇,及其折射的社會現實。

2023/11/03 | BBC News 中文

李克強遺體在北京火化:主政十年被譽為「破壁者」,他給中國經濟留下了什麼?

「李克強的時代任務不同,朱鎔基是白紙上作畫,建章立制,打造中國經濟的整體框架。李克強的任務是要防止這輛列車脫軌,」一位旅居美國的中國智庫人事表示。總體而言,李克強完成了時代任務,即便遇到中美對峙,新冠肺炎,這種世紀級挑戰,中國經濟雖然降速,但並沒有崩潰。但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為脫軌的風險並沒有解除,依然存在。

2023/09/04 | BBC News 中文

如何平衡「窮國債務減免」與「國內經濟放緩」?債權大戶中國陷兩難

債務上的爭議與「一帶一路」倡議分不開關係。支持者認為,一帶一路促進GDP,提高中國聯通世界市場的能力,提供給發展中國家加速基建的機會。反對者裡,有的認為這是「賠本買賣」,不如把資金投入國內發展;外部的聲音則認為中國在搞經濟帝國主義,設置債務陷阱,以獲得戰略性資源。

2023/08/31 | 精選書摘

《億萬救援》:聯準會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在職缺非常多的此刻,勞工不願意回到工作崗位?

本書作者提米羅斯是《華爾街日報》的首席經濟特派員,他利用內部線索和精闢的見解,仔細講述了這場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最迅速的美國經濟政策回應背後的一切。他也進一步揭示了在阻止經濟崩潰後,聯準會如何利用貨幣政策企圖使經濟恢復如昔,而不引爆泡沫或燃起潛藏在市場中的金錢炸彈。

2023/08/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喝符水治疫情?高市一家三口中毒送醫,衛生局警告廟方恐面臨最高150萬元罰金

疫情延燒期間,不少民眾吃保健品想增加抵抗力,對抗病毒,也有民眾採信偏方,高雄旗津就有一對夫妻到宮廟求神,回家後與兒子一起喝符水,3人都喝了約20cc後陸續出現中毒現象。

2023/08/22 | 精選書摘

《20位國際大師遠見連線》:歷史學家哈拉瑞——俄烏戰爭正在摧毀俄羅斯以往的大國地位

在哈拉瑞看來,身為俄羅斯公民非常悲慘,主要是多年來,普亭不斷將經濟資源從醫療保健、教育和社會福利,轉移到軍隊國防上,去建造坦克與囤積砲彈。結果,俄羅斯雖是一個富有資源的國家,人民卻愈來愈窮。

2023/08/17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經濟面臨「通貨緊縮」危機?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罕見下跌引發擔憂

如果中國通縮繼續,潛在的積極面是這將對全球其它地方應付通膨有幫助,包括英國。但是,如果降價的「中國製造」充斥全球市場,可能會對其它國家的製造業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衝擊商業投資,影響就業。它還可能導致作為全球主要市場的中國需求減弱,在能源、生產資料、食品等方面衝擊全球出口貿易。

2023/08/16 | BBC News 中文

後疫情時代更多中國人外「潤」,上海最大移民中介「外聯出國」涉非法提供外匯買賣被查

陶先生強調,大家通常以為想移民都是很有錢的家庭。但他的客戶多數是中產階級,特別是知識分子群體也開始想「潤」。他說有條件一次到位的人,申請目標都是到美國,到溫哥華是去退休享受晚年,比較年輕的人就想去澳洲闖一闖:「那事情(封城)之後, 我的客人裡頭不是超級有錢的人,也有走的想法。他們不再貪戀在(中國)國內能賺多少錢。」

2023/07/30 | BBC News 中文

聯合國《全球教育監測報告》:線上教學,並無法取代老師面對面的教學

「當然,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如今阿富汗女孩的困境,她們在國內不被允許上學,其中一些人在秘密學校繼續學習,當中一小部分是線上學校,」報告作者馬諾・安東尼尼斯說。「除去這個特例不談,我們需要問一個問題,緊急情況下的教育解決方案如何適應更廣泛的背景,而不是滿足提供解決方案的機構利益。」

2023/07/23 | BBC News 中文

從創傷到新生:走進迎接北韓「脫北者」的韓國統一院

全稱為「北韓離脫住民定著支援事務所」的「統一院」,一直作為接納從北韓逃出來的新來者公用,脫北者金女士表示,她在北韓曾被告知脫北後韓國人一開始會歡迎她,然後她就會被虐待和殺害,「直到我從統一院畢業的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安全了。」

2023/06/21 | BBC News 中文

BBC訪邊境封鎖後的三名北韓平民:按規矩生活會餓死,嘗試逃跑會被處死,「我們就被困在這裡等死」

雖然她自己過得很艱難,但是之妍還是看到其他人比她更差。現在乞丐更多了,她會停下來察看那些躺下的,然後通常會發現他們已經死了。有一天,她敲響鄰居的門,給他們送水,但沒有人答應。三天後當局派人來進屋時,發現全家都已經餓死。

2023/06/16 | 精選書摘

《德國憑什麼》:許多人擔心老媽下台後德國人的生活,他們是對的

這本書是作者坎夫納憑藉多年擔任駐德記者和外交事務評論員經驗,揉合個人行旅中的所見所聞與人情軼事,查訪政治家、跨國公司執行長、藝術家、難民營志工及一般民眾,在在都是有憑有據的精采論述,是作者對這個西方仍是又愛又恨的國度既具批判性又富娛樂性的深度探索。

2023/06/09 | 精選書摘

《新疆再教育營》推薦序:禁言、炸號、喝茶,在恐懼中,我們因為新疆走到一起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

2023/05/12 | 賴明君

防疫移民法「第42條」到期:數萬移民入境美國,南部城市進入緊急狀態

美國移民法案「第42條」(Title 42)到期,美國邊境人員無法再以新冠肺炎防疫為由,遣返從墨西哥入境的移民。美國官員預估,未來每天將會有多達1萬名移民穿越邊境,人數為3月時的2倍。

2023/05/10 | BBC News 中文

從福斯、BMW到德勤、蘋果,外資是否會逐步撤離中國?

「外資和外企在中國投資和利潤都在下滑已持續一段時間,使它們持續離開中國。當然有人離開,也有人來,比如馬斯克的特斯拉大規模投資中國市場,這代表西方企業家對於中國市場的理解差異非常大。」

2023/05/09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進入後疫情時代,為何瑞士還要第三度針對《新冠法》舉行公投?

《新冠法》的延期為聯邦提供了法律依據,以利在發生新一波疫情時,再次啟用之前已被證實有效的防疫措施,保護弱勢人群和醫療系統。具體來說,如果有必要,政府可以重新恢復新冠疫苗證書或追蹤軟體的使用。不過複決委員會認為,延長法律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疫情已經結束;此外瑞士的防疫措施實屬過度,不僅沒有為民眾提供所承諾的保護,還給人們帶來痛苦。

2023/05/03 | 精選書摘

《格差浪潮》:在疫情爆發後,那些想移居到外縣市的人最重視的就是能否很快趕回東京

新冠疫情導致過往社會已經存在的「格差」加倍擴大,從未婚與少子化問題到資訊與城鄉的差距等,家庭、校園、職場與地域之間的落差變得更具體可見,面對未知的未來,我們該如何突破這樣的困境、創造新的時代?

2023/04/23 | BBC News 中文

脫北者母女分離十年後終在韓國重聚:「我並沒有來到一個不同的國家,我只是去了南方」

當宋美和母親從頭開始建立她們的關係時,有一個問題宋美從來沒有鼓起勇氣問過。從8歲起,她每天都在問自己這個問題。現在,當她們吃著午餐時,她小心翼翼地問出了這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離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