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冠肺炎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英語: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縮寫:COVID-19),是一種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縮寫:SARS-CoV-2)引發的傳染病,導致了一場持續的疫情,成為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莫德納XBB.1.5疫苗今起分3階段接種,疾管署預估秋冬再有一波疫情流行

對於國內疫苗打氣,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參考次世代疫苗接種率25%,到今年年底共準備600萬劑XBB.1.5疫苗,已到貨200萬劑;今日有300多間醫療院所開始施打,目前共約7000人完成接種,打氣比預期踴躍,不過全民接種時間仍暫定10月9日。

2023/09/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食藥署通過莫德納最新版疫苗EUA:疫苗到貨後最快一週可完成檢驗封緘,9月底前有望開打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昨(13)日晚間接受媒體聯訪說明,首批預估將有200萬劑;先前預估最快9月最後一週開打,不過疫苗進口後還需要檢驗封緘等流程,才能給醫療院所施打,下週二(9/19)會再進一步說明接種規劃。

2023/09/14 | 精選轉載

COVID-19新變種出現,我們需要再補一針疫苗加強免疫嗎?美國CDC做出了決定

疫情其實還在持續,各式各樣的新變種病毒也一直推陳出新。問題來了,我們需要再去補一針疫苗,來加強免疫嗎?不打的話,疫情會不會再次席捲而來,重演三年前的慘狀?

2023/09/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FDA核准最新版COVID-19加強針:建議施打原因、疫苗版本差異重點一次看

拜登政府一直以來推動的是大多數美國人每年都接種COVID-19疫苗加強針,預計CDC今日會議後端出的指南也類似。有別於美國,歐洲通常只建議年長者或患有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染疫高風險族群接種加強針,英、法及德國都採這種做法。

2023/09/10 | 《科學月刊》

疫情下的「訊息傳染病」:群眾心理科學、假消息與陰謀論的共伴效應

在疫情期間,這些不同程度與特質的假消息傳播也間接造成民眾的各種恐慌。在這些不安與噪動的氣氛中,民眾還可以理智地運用科學知識協助、判斷事情的真偽嗎?問卷研究的結果著實出乎意料,在這些不同的題目選項中,民眾的填答幾乎和他們具備的知識程度及學科領域都沒有關連性,但卻與個人的政黨傾向有顯著相關。

TNL+ 2023/09/09 | TNL國際編譯

COVID-19遠距教學害美國大學生數學能力變更糟,校方祭出補救課程、落實分班測驗

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數學系教授巴布科克(Jessica Babcock)表示,自己在去年改中級代數課程考卷時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當時考卷中有題題目要求學生進行「-6減8」的計算,「我改了一大堆的考卷,沒有任何一張考卷是正確的,而且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樣。」

TNL+ 2023/09/06 | 胡芩

Netflix台劇《此時此刻》:號稱史上最強黃金卡司,但何謂「非典型都會愛情」?

《此時此刻》影集一大賣點是有二十位知名藝人演出,包含王淨、朱軒洋、郭雪芙、吳慷仁、小S徐熙娣等人。此片也是小S徐熙娣睽違台灣戲劇十年的作品,劇中將和吳慷仁演出大尺度床戲,更有十二年再重返螢光幕前的女神林熙蕾與林心如的唯美情誼。

2023/09/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VID-19變異株BA.2.86現蹤更多國家,英國秋季疫苗施打計畫提早啟動

評估指出,目前的檢測和藥物似乎對BA.2.86仍然有效,雖然這支變異株可能更容易引起接種過疫苗的人、以前感染過COVID的人再受感染,但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BA.2.86會導致更多重症。

2023/08/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世衛獲高端COVID-19疫苗技轉授權創全球首例,王必勝:可視為對高端產品的肯定

高端國際事業發展處副總裁唐克漢(Paul Torkehagen)表示,這項合作有望使各國以較低成本在當地生產疫苗,增強供應鏈,獲得蛋白質疫苗製造的重要技術,希望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為未來面對更嚴峻的大流行病做好準備。

TNL+ 2023/07/28 | 劉威良

德國就醫經驗:人在昏迷財務追錢,每天接到最多的「關心」是醫院催繳電話

從住院的第一天開始,財務部門就要我的朋友繳3500歐元,說是預收七天醫療費用。刷卡繳費後,過三天又急電說加護病房收費要1萬5000歐元。友人要我告知財務部門有申根旅遊醫療保險,醫院硬說不承認也不接受,並要求友人一定隔天就來繳費。

2023/07/25 | Abby Huang

剛探視完基隆爆炸案受傷士官,總統府下午證實:蔡英文確診COVID-19、目前症狀輕微

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8月率先接種國產高端疫苗,今年1月完成第3劑高端疫苗。總統府發言人今(25)日指出,總統目前症狀輕微,由醫療團隊妥善照顧中,經醫療團隊專業建議,總統取消今日下午公開行程。

2023/07/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真「天選之人」?研究揭特定基因變異者,確診COVID-19未發病機率高8倍

之前的研究發現COVID-19確診者平均約有20%沒有症狀,為弄清何以有人能無懼染疫,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扮演人體內識別、對抗病原能力關鍵角色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基因。研究結果對疫情期間存在所謂「天選之人」提供第一份可能的解釋。

2023/07/16 | 精選書摘

《陪伴孩子高效學習》:疫情讓我們發現新大陸,原來學習不一定要坐在實體教室裡

和挑選補習班或參考書一樣,買線上課程給孩子,仍得回到孩子本身的需求。也許,孩子一直沒養成有效的讀書技巧,我們可以買學習策略或筆記製作的線上課程給孩子補強;或許,孩子對製作簡報感興趣也有天分,我們可以買高階的簡報技巧課程給孩子學習。

2023/07/04 | 《科學月刊》

【專訪】「記疫」計畫主持人林文源:COVID-19疫情籠罩時,人文社會學者角色也無所不在

「關於疫情,我們不是談得太多而是談得太少。」這是林文源在過去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過的一句話⸺太多是指關於一般口水戰的爭論太多,但對於認真思考疫情會帶來的長遠社會影響卻太少。

2023/06/28 | BBC News 中文

美國解密報告:無直接證據證明COVID-19源於武漢病毒研究所,但仍未排除此可能

報告稱,武漢病毒研究所與中國軍方因公共衛生需要,有在冠狀病毒研究上合作,但不涉及任何能產生COVID-19病毒病的感染。但報告同時提出,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建造了不同冠狀病毒的「嵌合體」,並利用了反向遺傳學克隆技術,而此舉使隱藏蓄意修改變得可能。

2023/06/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VID-19疫情仍處高原期,老人福利機構與護理之家定期篩檢措施延長至7月31日

疾管署統計,今年6月18日至24日平均每天新增24例死亡,雖然相較上週死亡數平均已下降20%,但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仍處在疫情高原期,又加上端午連假人潮移動,疫情傳播風險可能上升。

2023/06/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最美的再見1:疫情中長者獨自臨終安寧來不及好好說再見,徒留家屬悲痛

工作第8年的北榮緩和居家護理師陳沂汝,3年前調動到居家安寧團隊,這段時間正逢百年大疫,她感受到疫情不只是構成家人訪視難度的「高牆」,更成為居家安寧團隊與家屬的「鴻溝」,能看不到表情與環境的電話聯繫,成了居家安寧團隊的新挑戰。

2023/06/17 | 歪脑|WHYNOT

與三位「潤」出去的中國女性聊聊:逃離不平等的性別環境,是否代表了更好的生活?

雖然至今尚未有中國女性「潤」到國外的數據,但根據澳洲移民局的統計,生於中國的移民,女性比男性多;而在以女性用戶為主的小紅書上,對「潤」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一些名為「潤學的女權主義」的線上討論,也引起了媒體關注,這些社群的討論內容包括指導女性如何找到離開中國的途徑,以及尋求海外工作許可或出國留學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