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11/01 | Abby Huang

北韓一個月關閉烏干達、香港等4個駐外機構,學者:經濟疲軟難維繫外交關係

北韓當局並不資助駐外機構,外交官們必須自籌經費,甚至將盈餘匯回國內。北韓駐非洲使館近年通過承建銅像、出口武器、派遣醫療人員等方式籌資,但隨著國際社會加強對北韓制裁,北韓越來越難在海外透過貿易等途徑取得外匯。

2023/10/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法媒專訪駐法代表吳志中:以巴衝突惡化可能開啟「世界第3戰線」,勿讓中國有機可乘

主持人打斷吳志中,詢問親中政黨的影響力。吳志中表示,親中政黨主張與中國和談,「但中國已明言,無論哪個政黨當選,他想要的就是攻打、拿下台灣」。風格犀利的主持人突然轉換話題,問道:「您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吳志中表示,「我是百分之百台灣人,且中華文化是台灣的一部分;超過70%的台灣人民自認只是台灣人」。

2023/09/1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金正恩結束訪俄行返北韓,獲贈步槍軍事無人機——這些禮物本身就違反聯合國制裁

外界預測普亭出席10月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時與習近平會談的可能性最大。也有意見認為,金正恩可能也會參與這次論壇,或是在年底前訪中,若金正恩出席論壇,可能促成三方會談。為牽制中俄朝合作關係,美國可能嘗試改變與中國的衝突局勢,在俄方積極推進習普會同時,王毅與蘇利文的長時間對談也提高了外界對習近平於11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上與美國總統拜登進行雙邊會談的期待。

2023/09/11 | Abby Huang

【2023台灣地緣政治高峰論壇】哈佛學者指中國影響力超越前蘇聯,不應以「新冷戰」解讀美中對抗

學者認為,中國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有很多機會創造經濟穩定,在亞太地區的行動中被視為可靠、透明和開放的參與者,但衝突也在另一個岔路口,如果中國仍堅持民族主義的統一主義,衝突將對中國和更廣泛的世界經濟造成巨大損害,也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

2023/09/07 | BBC News 中文

威脅、侮辱與「讀稿機」——普亭如何一手葬送俄羅斯外交?

經過一年半的戰爭,外交手段是否有望結束戰鬥?BBC採訪到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可能性很低。前俄羅斯外交官邦達列夫解釋,外交官的工作通常有95%是「非正式會晤和喝咖啡」,這種接觸已經大大減少——因為已沒什麼可談。

2023/09/05 | 精選書摘

《地緣政治Vol.1:島鏈風雲》:太平洋三條弧形島鏈,就像上帝之手畫出矛與盾,台灣就是交鋒關鍵

台灣第一套常態出版地緣政治叢書,最宏觀、最實用,全方位理解島鏈地緣政治。以文為主,以圖為輔,由淺入深,順暢進入地緣政治學核心,從地緣特色、地理環境、歷史解析、各國主觀視角、名家精闢解析,深入了解太平洋島鏈的天然環境、戰略、軍事、經濟、文化、產業鏈、衝突點,為讀者建構視角最實用、最具現實感的地緣政治大局觀!

2023/08/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蒙古總理訪華府:將開採稀土強化與美合作,警告美中新冷戰恐傷及全球經濟

蒙古希望與鄰國中國及美國保持良好關係,但蒙古總理奧雲額爾登警告,要是超級強權競爭白熱化,像蒙古這種夾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內陸國家將深受其害。他提到日新月異的科技變革和氣候變遷等全球問題時說:「我擔心這場新冷戰將與第一次冷戰截然不同,也會更加艱難。」他說:「我們承受不起一場新冷戰的情勢。」

2023/07/07 | BBC News 中文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外交平衡與困境:一帶一路、伊朗入籍、本幣結算,微妙的中俄印關係

印度一直拒絕將烏克蘭戰爭歸咎於俄羅斯,並通過增加購買俄羅斯石油而大幅擴大了雙邊貿易,這激怒了西方。雖然莫迪在峰會上有談及地區安全問題,但沒有提到中國——中印兩國長期以來存在敵對關係,兩國軍隊於2020年曾在長期爭議的邊界上爆發過致命衝突,緊張局勢在一定程度上持續至今。

TNL+ 2023/04/14 | 李少民

如果美國不想進入新冷戰,除了屈服於中共統治,另個選擇就是進入一場熱戰

打敗美國一直是中共的最高目標,由於中共的洗腦,這樣的目標已經被灌輸到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頭腦中。每當中國有了新的發明,人們總是問:這比美國的東西好嗎?如果沒有,那就不是一個好的發明。習近平說了謊:中共不僅有冷戰思維,而且還一直在進行冷戰。 是美國沒有意識到中共與美國的冷戰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

2023/03/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中關係低潮又逢蔡總統過境美國,拜習通話的機會窗口恐「開得慢、關得快」

拜登若能與習近平通話固然會是重要的起步,一旦實現,將是兩人自去(2022)年11月在印尼峇里島出席20國集團(G20)峰會後首次公開互動。但消息人士透露,即便美方外交人員努力,中方仍對安排拜習通話興趣缺缺。

2023/03/13 | 張博丞

美英澳領袖13日會面討論AUKUS協議下一步行動,澳洲將向美購買至少4艘核動力潛艇

美國是澳洲最大的軍事盟友,中國則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兩難的局勢,讓艾班尼斯的外交政策猶如在中美之間走鋼絲:在推進AUKUS協議,加深對美軍依賴的同時,試圖解凍一向冷淡的中澳關係。富利洛夫表示:「AUKUS即將到來,無論發生什麼,北京都不會歡迎,這將對澳中和解施加一些限制。」

2023/02/15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間諜氣球奇幻之旅:美國為什麼反應這麼大?對美中關係將造成什麼影響?

美國國務卿訪中前夕,中國偵察衛星突然闖入美國領空,引發強烈反中情緒。持續探底的美中關係更難以重新定位,也讓人質疑決策背後有何考量。

2023/02/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共解放軍論文顯示對氣球軍用深感興趣,CNN:中國偵察氣球入侵恐成新冷戰關鍵時刻

對中國偵察氣球入侵美國領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6)日聲稱,「飛艇誤入」美國領空「完全是意外偶發事件」,但考驗的是美方「對穩定和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及「處理危機的方式」。當記者詢問拜登這起氣球事件是否會削弱美中關係時,拜登回答:「不會。我們要做什麼都對中國說得很清楚。」

2023/02/05 | BBC News 中文

即使布林肯順利訪中成行也料「乍暖還寒」,兩國關係的對抗性結構完全不會改變

學者朱志群指出,儘管華府強調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新冷戰事實上正在進行。「這是由於與全球權力轉型——中國崛起而美國相對衰落——所引起的內在衝突,兩國關係的對抗性結構將在可見的將來持續下去,短期內不會有改變或突破。」

2022/11/22 | BBC News 中文

習近平G20「報復性會面」會見11國領袖,中國能否擺脫國際孤立感?

去(2021)年以來,各國放開防疫限制的步伐不同,但都陸續走出「冷和平」,參加到「外交派對」裡來,而還在孜孜不倦堅持「清零」的中國,成了最晚抵達派對的客人。再加上中國與西方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又進一步考驗中國的外交站位,專家形容為「國際孤立感」。而這正是此次「外交派對」上想要擺脫的,因此找了最多人敘舊。

2022/08/21 | 德國之聲

中共圍台「志不在台」:裴洛西訪台後的台海局勢,更接近823砲戰翻版

裴洛西訪台效應還在繼續發酵,在一個近乎冷戰的氣氛中,第四次台海危機正在靜靜地呈現出來,緩慢但是深刻地改變著西太平洋的地緣政治。

2022/08/16 | 《思想坦克》

裴洛西訪台之後,拜登政府迎來美國外交史上的「杜魯門時刻」

若冷戰的大勢終將回歸,烏俄戰爭真的是又一次的韓戰,那裴洛西訪台造成的危機,可能就是另一次的柏林危機或古巴飛彈危機。面對這個開啟「新冷戰」的杜魯門時刻,拜登團隊的路徑依賴,或許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面向。

2022/07/27 | 德國之聲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主席:解放軍過去五年在太平洋干擾他國次數大幅增加,明顯更具侵略性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表示,中國的軍機和艦船最近五年來更加頻繁攔截美軍及其盟友、引起不安全的互動。拜登領導的美國政府正努力加強與太平洋國家的關係,以抗衡中國對該區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