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南向

新南向政策是中華民國政府自2000年代開始實行的一個針對印太地區的外交及經濟政策,主要目的是推動臺灣商人轉移至往東南亞地區投資及開發,試圖以經濟與文化實力增加其對東南亞國協的影響力。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7 | 李芯

5年52億元拚STEM重點領域國際生留台,學生享學費全免、每月1萬助學金

這項計畫會由國發基金的「產學獎助金」提供國際生的學雜費、來台機票錢,以及包含簽證、體檢在內的行政費用,企業則提供學生每個月至少1萬元的助學金,讓國際生放心就學,畢業後留台2年,同時因應國內產業人才需求。

2023/07/23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2萬3728名在台越生成留學生之冠,技職教育成吸引越南學生主因

越南自2022年3月中開放邊境結束鎖國防疫後,赴台留學人數就大幅成長,根據教育部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共有2萬3728名越生在台就讀,較2021年底的1萬8821人成長了26%,而這樣的成果,其中台灣技職教育是吸引東南亞留學生赴台的主因。

2023/03/01 | 莊貿捷

「面板雙虎」群創、友達前進印度、越南設廠,台灣供應鏈加速新南向布局

面板產業成為供應鏈轉移的指標產業,日前友達總經理柯富仁表示,首次在東南亞設廠,預期今(2023)年設廠,2024年首季量產,將以分階段投資,以快速量產為目標。

2023/02/14 | 《思想坦克》

「台灣有事」下的台灣-菲律賓關係(下):小馬可仕團隊有哪些關鍵角色?如何促進兩國合作?

攤開對外發言,可以了解到小馬可仕並非「親中」或是單純的投降主義,菲律賓至今尚稱穩健的外交政策,背後也有其具豐富經驗的團隊影響。然而比起結盟夥伴來說,更親的恐怕還是自身親戚。

2023/02/09 | 一路向南:東協政經研究資訊平台

台灣在後疫情時代應認真思考,將新南向政策成效重新帶回疫情前的高峰

在新南向國家民眾來台方面,透過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等國的來臺免簽政策以及啟動印度、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寮國等優質觀光團申請「觀宏專案」等便利措施,吸引不少新南向國家民眾來台。馬來西亞來台民眾於2019年達到歷史新高的53萬7692人,但受疫情影響,雪崩式跌至2021年的6205人;泰國來台民眾同樣由2019年41萬3926人,跌至2021年的7570人;菲律賓來台民眾由2019年的51萬9509人,跌至2021年的9183人。

2022/09/30 | 讀者投書

德國智庫讚「台灣教育DNA」(下):台灣絕對有成為「世界教育實驗之島」的潛能

台灣有良好的基礎建設、由下而上的草根創新動能、令國際稱羨的制度法規開放性,以及敏捷的跨界合作文化。不過,要讓台灣成為「世界教育實驗之島」,還有個更根本的門檻必須突破......

2022/09/13 | 莊貿捷

經濟部投審會: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幾近腰斬,凸顯紅色供應鏈崛起後壓縮台商空間

台灣對中國投資已經發生改變,近年疫情肆虐,供應鏈發生轉變,對中國投資金額,自2015年的新台幣109.7億美元(新台幣3291億元),驟降47%,為去(2021)年的58.6億美元(1758新台幣)兩者相比幾乎腰斬。

2022/09/13 | 李芯

境外生消長趨勢:馬來西亞生為何逐年減少?境外招生如何回應國內少子化、缺工問題?

境外生招生當然不是要招多少就有多少,各國國情、制度以及我國招生策略、各大專院校的特色,都會影響境外生的招生狀況,也因此來自不同國家的境外生人數、比例都會各有消長,並非政策一聲令下就產生總體的改變。

TNL+ 2022/08/30 | 柳金財

柬埔寨詐騙案是民進黨極力美化「新南向政策」,導致年輕人產生「暈眩效果」的悲劇

固然無法將柬埔寨詐騙案,完全歸責於民進黨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然無庸置疑,當政府極力美化新南向政策效果時,實際上對年輕世代產生一種「暈眩效果」。

2021/12/16 | 廣編企劃

搶攻智慧製造 2.0 ─ APO 智慧製造卓越中心

全球進入數位轉型應用世代,APO 智慧製造卓越中心以 AIoT 協助臺灣製造業,全面啟動智慧製造轉型,為協助企業管理工廠大小事物!

2021/08/06 |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

新南向政策,促進台越疫後新合作

7月23日厚生基金會等單位舉辦了「新南向國際產業的健康與發展論壇」,從越南的案例,看全球產業下的勞工健康與權益。本次論壇凸顯出台越之間有著諸多共同利益,新南向政策可透過台商與當地社會緊密的關係,深化兩國疫後時期的新合作。

2020/12/07 |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

在玉山論壇,尋找緩解全球挑戰的創新方案

今年玉山論壇將民間場次的題目設定為「以創新方案緩解全球挑戰」。從智庫、學術、區域青年發展、科技新創、藝文等多元的角度,討論如何以創新的方式來面對現今全球面臨的各項挑戰。

2020/11/27 |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

從玉山論壇,看見疫後合作新方向

新冠肺炎造成全球性的衝擊,讓區域合作顯得更為重要。在後疫情時代,「數位化」成為國家之間合作的關鍵;另一方面,依賴單一生產地的風險大大提升,也讓許多企業開始重新佈局。

2020/11/18 |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

2020玉山論壇: 疫後新局,新南向區域共同打造堅韌未來

在疫情嚴峻的2020年,玉山論壇如期舉辦,不僅顯示台灣堅實的防疫能力,更積極展現走向國際的決心。副總統賴清德也提到,只要世界接納台灣,台灣能為國際的公衛醫療發展帶來更多貢獻。

2020/11/06 |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

十大部會總動員,為深耕新南向政策厚植實力

近年美中的政治角力牽動印太的區域情勢,台灣從2016年即超前部署,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除了科學及技術的合作也加強與夥伴國家的人文交流,其中每年舉辦的「玉山論壇」更是台灣加入區域對話的關鍵平台。

2020/01/03 | 新共和通訊

面對美中印太角力擠壓,台灣的「區域經濟整合」如何布局?

美國近年來的外交策略來看,其政府不僅持續貶低自己在印太的地位,更破壞了與友邦間的情誼,在美國地位岌岌可危之時,中國藉著地緣與經濟的優勢,不斷在此區擴大影響力,RCEP更給了它展現領導能力的最好機會。

2020/01/03 | 新社會政策雜誌

東協印度創業育成中心STARTBOARD:打造台灣成為最友善的創業國家

新創團隊成功與否,大部分的成敗的因素都和團隊有關,而台灣團隊在東協當地市場獵才常會面臨許多困境,任一項,都可能讓新創團隊元氣大傷甚至倒地不起,因此,為何不從在台灣就學的東協印度學生開始建立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