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南向政策

新南向政策是中華民國政府自2000年代開始實行的一個針對印太地區的外交及經濟政策,主要目的是推動臺灣商人轉移至往東南亞地區投資及開發,試圖以經濟與文化實力增加其對東南亞國協的影響力。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5 | 1095

如何協助移工在台生產?懷孕移工受歧視,反映部分台灣人看待移工仍帶有工具的視角

一位印尼女性廠工在台四年多,配偶同樣在台擔任廠工,在懷孕5個月後感到工作無法勝任與雇主合意解約轉出,但仍遇到仲介企圖強迫移工返國不歸還行政文件,試圖製造移工轉換期期滿離境的事實。依法令移工懷孕待產期間合意轉出後,可申請暫停轉換期到妊娠結束後的60日內,但仍不乏有社工表示,曾聽到醫生、雇主或仲介方歧視的話語,認為她們是來台灣工作,不是生小孩。

2023/11/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者:只討論印度移工太可惜,應努力簽署台印教育協議;專家:爭取印度學生來台,起步困難但效益可期

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方天賜建議政府再積極勇敢地推動國際產學、建教合作專班,過去雖有發生一些問題,但不該因噎廢食。台灣可以爭取「勤工儉學」的印度生,慎選產業提供合法的工讀機會,讓他們自己賺學費、生活費,並同時彌補台灣的缺工。

TNL+ 2023/11/10 | 翁婉瑩

訪《鑽石水族世界》導演黃琇怡:一場台緬跨國養蝦計畫,交織出深埋在土地上糾結與抉擇的故事

榮獲2023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與「最佳紀錄片」的《鑽石水族世界》,乍看是水族館的名字,卻是一座位於緬甸若開邦的養蝦場公司名稱,以及真實故事。導演黃琇怡於2017年隨著台灣蝦農「小杜」,進入緬甸開拍,耗時5年,於2022年完成全片製作,期間橫跨翁山蘇姬執政、新冠肺炎爆發與2021年緬甸政變。

2023/11/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20年前來台進行分割手術的菲律賓連體嬰姐妹,如今來慈濟就讀護理外籍專班

來自菲律賓的雙胞胎姐妹王慈恩(Rachel Frances Banatao)、王慈愛(Lea Grace Banatao),出生就是連體嬰,2003年經慈濟人引介,跨海來台求診,歷經6小時手術後成功分割,兩人如今是慈濟科技大學今第1屆護理外籍專班的學生。

2023/09/05 | Abby Huang

東協台商企業1000大調查:越南是台商最愛,馬來西亞、印尼未來發展潛力看好

「我們對東協的觀念要改變。」負責執行這次調查的中華徵信所(CRIF)總編輯劉任指出,據統計,2018年至2021年間全球外人投資(IFDI)金額下降,但對東協的投資卻逆勢成長兩成,投資於東協的外國金額已超越中國,是世界第3大的投資目的地,僅次美國、歐盟,台商在東協的佈局也不再是毛利低的中低階產業。

2023/08/11 | 一路向南:東協政經研究資訊平台

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未來:與泰菲兩國關係前景看好,中國與東協互動頻繁是眼前挑戰

隨著疫情解封,中國的封控政策結束,商品的生產、製造與物流等恢復正常,也讓中國對外貿易出現增長,2023年第一季與東協國家的貿易額較去年同期成長16.1%。再者,中共二十大之後,其戰狼外交策略出現調整,與歐美國家的關係出現改善,雙方高層互訪熱絡,全球反中氛圍緩解,亦有助於中國與東協國家關係的改善。

2023/08/09 | 杜晉軒

「新南向政策七年有成」論壇:台亞基金會創立5年受肯定,持續推動台灣加入CPTPP

蔡英文總統自2016年推出「新南向政策」後,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在2018年成立,成為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重要智庫,已成為區域重要的智庫。接下來,將持續推動東南亞、南亞、紐澳等新南向夥伴國家,支持台灣成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成員國。

2023/08/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肉骨茶沒被列為大馬國家美食遺產,原來和多元種族及「清真認證」有關

根據大馬的國家遺產法,截至2023年有多達213種的各州和各種族傳統食品被認可為國家遺產,肉骨茶未列其中,成為遺珠之憾。淡江大學陳琮淵教授指出,肉骨茶最初由草藥佐以豬(肉)骨煲製而成,其中涉及大馬多元種族及複雜的族群政治討論,主要原因在於肉骨茶並非屬清真穆斯林食品。

2023/08/01 | 精選書摘

《台海最危險的地方》:馬英九政府對強化南海主權有構想與做法,卻面對形勢比人強的困境

《台海最危險的地方》經由南海黃岩島、東海釣魚台的緊張情勢,探索在歐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習近平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如何菲律賓、日本等第三國所引起的危機中受到影響,美國與中國又如何進行分歧、衝突管控。

2023/04/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度前外交官:1950年代兩度斡旋美中,提案棄金馬換台海停火

顧凱傑寫道,依前兩次的台海危機來看,早在1950年代,印度就已把主權議題與台海和平分開看待,「台海之事即印度之事」(what happens in the Taiwan Strait is India's business)的政策得到確立。他在文中說,直到今日,這項政策依然適用,因為台海一旦爆發衝突,勢將影響印度的安全與經濟。

2023/02/15 | 杜晉軒

從滷肉飯到肉骨茶:一名台商因90年代「南向政策」到馬來西亞,最後落腳怡保

來自台北的游先生,是1989年第一波南向政策到馬發展的台商,儘管2004後在台商西進的潮流下到了中國大陸發展,但退休後還是選擇回到怡保定居。數年前在機緣巧合下,游先生頂替了一個檔口,開始賣馬來西亞的華人美食肉骨茶,還有家鄉的滷肉飯。

2023/02/09 | 一路向南:東協政經研究資訊平台

台灣在後疫情時代應認真思考,將新南向政策成效重新帶回疫情前的高峰

在新南向國家民眾來台方面,透過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等國的來臺免簽政策以及啟動印度、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寮國等優質觀光團申請「觀宏專案」等便利措施,吸引不少新南向國家民眾來台。馬來西亞來台民眾於2019年達到歷史新高的53萬7692人,但受疫情影響,雪崩式跌至2021年的6205人;泰國來台民眾同樣由2019年41萬3926人,跌至2021年的7570人;菲律賓來台民眾由2019年的51萬9509人,跌至2021年的9183人。

2022/12/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新加坡觀點中的台灣形象:文化軟實力突出,台商守法但國際化待加強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今天發布台灣與台商在新加坡的「形象調查報告」,報告引述專家訪談指出,新加坡看待台灣角度更偏向「軟實力」,如友善有禮的人民、豐富美食與多元文化。至於對台商的印象,則高達81%新加坡企業人士認為台商整體形象良好,最鮮明特質是「注重信用」、「遵守法規」,但在「善待勞工」、「國際化」方面有待加強。

TNL+ 2022/11/25 | 林若雩

美中競爭下,台灣新南向政策應抓緊與「印太經濟架構」成員國關係

印太經濟架構第一輪已邀請美國在內的14國參加,美國已經明指將與澳洲、印度、日本、歐盟、韓國、東協組織等國家加強合作,歐盟則表示將與已經訂定「印太戰略」的國家深化合作,台灣必須加強與前述國家的關係。 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不應當僅有經濟成長,應該要有如同日本、韓國的南向政策一樣,附隨相當的政治外溢效果,然而因為重要且特殊的中國因素,我們的新南向在東南亞看不到這樣的政治外溢效果。

TNL+ 2022/11/01 | TNL國際編譯

澳洲智庫建議印度外交「3Ts」經營策略多加1個T(台灣),建立「21世紀關鍵的夥伴關係」

印度已經於2022年3月下旬超越英國,正式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逐漸體現其經濟發展對全球市場的重要性,再加上印度對電子元件供應鏈的擔憂加劇,以及其與中國在經濟、政治、地緣關係上的複雜關係,這些因素對台灣而言,反而是與印度合作的絕佳機會。

2022/10/21 | 歪脑|WHYNOT

柬埔寨詐騙國際營救:中國的「一帶一路」和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都搞砸了嗎?

研究東南亞多年的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尚懋也提到,西港的情況正是官商勾結,「中國人循一帶一路的商機來到柬埔寨,取得柬埔寨公民,跟柬埔寨高官『結合』……柬埔寨政府要去處理是有難度,但也開始處理,因為國際媒體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