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生兒

嬰兒是指剛出生的兒童,是人類一生的第一階段。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3 | NOW健康

台灣新生兒猝死率連年創新高,防止嬰兒窒息死亡,家長務必記住這些事

兒科醫學會表示,嬰兒猝死症候群在1個月以下新生兒不算常見,但在2到3個月的發生率較高。而這是可以預防的,首要任務是排除可能造成呼吸道阻塞的因素。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1歲以下嬰兒務必仰睡,且不應與父母同床睡,僅可同房分床睡。同時容易被忽略的是:嬰兒在睡眠時不應佩戴任何飾品,例如護身符或是項鍊。

2023/08/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治療藥1劑4900萬,首名健保給付通過,採分期付款對總額衝擊較小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蔡淑鈴今日下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SMA基因治療藥以「年」付款,需確定藥物對病人有療效,才會付下一期款項,這是健保首次對藥廠採取分期付款模式。除了基因針劑,健保還給付背針、口服等2種治療SMA的藥物,因要價沒有那麼高,未使用分期付款。

2023/08/11 | 德國之聲

日本死亡人數已是出生人數的兩倍,還能做什麼來阻止人口下降?

日本去年人口減少了80萬,死亡人口超過出生人口的速度達到了歷史高位。政府計劃扭轉這一趨勢,但許多人擔心其努力並不會奏效。

2023/08/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長庚發現台灣特有遺傳腎病死亡率達9成,全台約23萬人隱性帶原,建議3類孕婦篩檢

曾敏華說,腎臟的主要功能單位為腎小管及腎絲球,腎小管連接腎絲球,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影響維持體液、電解質酸鹼平衡等功能,因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蛋白的基因突變,會出現孕婦羊水減少、胎兒出生後嚴重低血壓、腎臟功能衰竭及呼吸衰竭,幾乎都會死亡。

TNL+ 2023/08/04 | TNL國際編譯

美國研究:僅1/4父親知道如何協助嬰兒入睡、有丈夫的支持95%母親更容易泌乳

該項研究針對「母乳哺餵」及「幫助嬰幼兒入睡」進行調查,希望能了解雙親在養育孩童的參與上,是否會造成往後孩童發育上的差異。研究結果指出,無論是在哺育母乳還是在幫助幼兒睡眠上,父親都扮演了頗為重要的角色。而這樣的研究結果,也讓美國育嬰假及相關留停政策的討論又再度浮上檯面。

2023/07/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醫師示警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高於日韓、出生第0天夭折最多,衛福部擬優化周產期照護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新生兒死亡最主要原因是與遺傳染色體異常有關,這部分難避免,現階段沒有好方法解決;再者是與早產有關,這項歸類為可避免原因,也是政府努力方向,希望透過強化周產期照護,避免憾事發生,除了降低早產發生率,當發生早產,將即時提供幫助。

TNL+ 2023/04/24 | TNL國際編譯

全球人口突破80億,等待我們的將是環境超載災難,還是人口衰退後自我毀滅?

到了22世紀全球人口究竟會如何,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認為,最樂觀的情況是人口達到約104億後開始持平。這一龐大數字,無論你是否相信,將會影響大家對地球未來的看法、數十年後全球權力結構的改變,甚至是人類存在的目的。

2023/04/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推手,北榮前院長羅光瑞辭世享嵩壽101歲

羅光瑞是台灣B肝疫苗新生兒接種重要推手,為了排除外界的疑慮與反對聲浪,在疫苗試驗展開前,率先施打疫苗,連同子女及團隊都施打,以具體行動展示信心。

2023/04/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外媒分析4大關鍵問題:兩國人口數據從何而來?

身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只是種虛榮感,更代表社會與經濟上的重要性。在印度,這代表不斷成長的勞動力以及能夠刺激經濟活動的增長;在中國,這意味著能夠支持高齡化人口的適齡勞動人口愈來愈少。

2023/03/22 | 精選書摘

《你聞到了嗎?》:嬰兒頭上的氣味,會觸發母親大腦裡的獎勵系統

根據約翰.朗德斯特倫(Johan Lundström)帶領的研究指出,嬰兒頭上散發出來的氣味會觸發母親大腦裡的獎勵系統(在未生育的女性身上則沒有這種效果)。這種氣味引起的反應,就跟人在極度飢餓下眼前出現美食會產生的生理反應相同,研究者認為這是人類母親與孩子之間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連接機制。

2023/02/13 | BBC News 中文

研究:英國麵粉中「葉酸」含量過低,婦女面臨生出畸形嬰兒的風險

研究人員說在各種麵粉和米飯中提高添加葉酸(folic acid)的含量,可防止英國出生的嬰兒有終身殘疾。他們認為目前建議的葉酸含量太低,對一些特殊群體的婦女沒有幫助,而且那些認為葉酸具有潛在危害的擔心沒有根據。

2023/01/31 | BBC News 中文

全球人口老化及出生率暴跌,這五個國家如何力挽狂瀾?

隨著日本的出生率降至歷史新低,東京官員宣佈他們將在與兒童相關的計劃上增加一倍支出,以鼓勵人們生育更多孩子。但是,日本和中國遠非唯一遇到這些問題的國家——各國是用什麼措施努力提高出生率的呢?

2023/01/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人口61年來首次負成長,學者估14.2億將成為最高峰值,網友熱議:有沒有後代真的很重要嗎?

中國去(2022)年人口負成長,是61年來首次,一名網友在微博上說:「沒有兒童,國家和民族都沒有未來。」來自另一名「愛國」網紅的評論寫道:「生兒育女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但其他網友指向飆升的生活成本,以及在現今中國養育孩子遭遇的種種難處。一名網友說:「我愛我的媽媽,但我不會當媽媽。」

2023/01/15 | 潮健康

過年返鄉前我該先打「次世代疫苗」再回家嗎?現有疫苗種類有哪些?

近期適逢農曆新年前夕、中國官方宣布解封,再加上Omicron亞變種「XBB.1.5」來勢洶洶,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表示,過年前有4大族群應盡快施打疫苗。然而依據不同年齡分類,目前可供選擇的COVID-19次世代疫苗種類又有哪些呢?

2022/12/24 | 德國之聲

政府發錢能讓日本人多生孩子嗎?專家批短視又不接地氣

為了阻止全國人口出生率的急劇下降,日本政府正計劃增加新生兒夫婦的育兒補貼。批評者認為,只顧扔錢是一種不接地氣的措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TNL+ 2022/11/20 | 長河

很多中國女性認為,生育的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看其實不然

中國產婦在生產中面臨的很多痛苦,都是可以避免的痛苦,但由於目前中國的醫療困境,才使得她們生產經歷如此複雜。其實這些問題普遍的醫療困境,並不只是存在於產婦中,中國的醫療大環境本身就是如此落後。

TNL+ 2022/10/30 | TNL國際編譯

75%新生兒母親母乳含塑膠微粒,學者仍鼓勵親餵:奶瓶泡配方奶風險更高

繼科學家在人類胎盤中發現塑膠微粒的證據曝光後,近期又有研究顯示新生兒母親分泌的母乳中含有塑膠微粒,對嬰幼兒發展帶來偌大風險。不論奶瓶餵養或親餵都無可避免微塑料的攝入,學者們建議懷孕婦女更注意日常飲食或生活用品的選擇,以減少與污染物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