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不同國籍間的互動與認識:東協廣場上各有所據的異國風情
東協廣場,台中人習慣叫它「一廣」(第一廣場),曾經有個名字是「東南亞購物美食廣場」,2016年正式更名為「東協廣場」,有人說他是「台中小東南亞」,台灣網友則笑稱「去一廣就跟出國一樣」。
來到越南,一股焦味摻雜在空氣中,他想起那個僧侶著火的畫面
阿有走往正殿,望著媽祖婆神像,心底念著家鄉的媽祖廟應該快蓋成了,舉手合十,閉眼默念:「信徒陳有福出生台灣新竹湖口,為賺錢正來西貢,希望媽祖婆保庇,早日賺錢轉屋家。祈求媽祖婆保庇信徒全家平安。」
【未來大人物】王麗蘭:馬來西亞華人一心嚮往台灣,台灣人眼裡卻只有歐美日韓
這個曾經被台灣社會排擠,找不到容身之處的人,丟出了一句老套到不行,卻讓我佩服無比的話:「不要怪社會,因為你就是社會的一份子。」
在台越南女孩阮秋姮:明明台灣和越南只要坐三小時飛機,多數人卻不知彼此長什麼樣子
「明明台灣和越南只要坐三個小時的飛機,但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彼此長的是什麼樣子,我們想要讓大家都可以更了解。因爲了解彼此是很重要的啊。」
這群住在台灣1095天以上的朋友應是本地「居民」,卻總被當成「過客」
『或許我們都忘了這群居住在台灣1,095天以上的朋友,應該也是台灣的「居民」,但我們卻只認定他們是「過客」,當我們希望打造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時,我們是否應該要先了解誰住在這座城市,以及他們的需求呢?』
在台移工的生活日常:和老婆因打錯電話結緣,女兒在越南由媽媽撫養
媽媽以前就是在台灣工作的,也是待了9年才又回越南。一開始在台北松山,後來到苗栗三義,工作內容有幫傭、養雞、煮飯等。
雇主跟著移工上街頭!「廢除三年出國一日,反剝皮大遊行」現場紀實
移盟最後說道,當遊行前抗議時民進黨團表示絕對支持此法案的修正案,但卻不願在此時出面給予承諾。呼籲民進黨不要再打假球,早日給予移工在台工作的基本人權。
他們一肩扛起照顧長輩的責任,為何我們仍帶歧視看待東南亞移工?
這群移工既然已是台灣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們何不更敞開心胸,去了解、關懷、接納他們,讓「他們」變成「我們」,有了這樣的意識,台灣社會才有可能在移工問題上,往前邁出一大步。
傳來琴聲的311房:前輩選你當看護是有原因的,他從你身上看到了自己
「前輩」是一個描述名叫阿立的移工,照顧著一位被稱為前輩的退休警察(阿公是這個短文的靈感,因為阿公是個非常疼他已過世老婆的退休警察)。這是台灣印尼移工的另一面,因為阿公教了我很多人生中的點滴、教我寫中文、還有教我日文。
移民工文學獎得主:一場大火和懺悔,挽不回逝去的性命也和等我返鄉的家人就此道別
有句話說:「上帝讓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皆有其意義,有的事物讓我們歡喜,有的事物使我們苦痛。但在那些事物的背後,皆是帶領我們成長的結果。」
新住民不孤單:找正宗越南菜或東南亞圖書嗎?四張圖帶你走遍全台新住民據點
東南亞其實不遠,他們在台北車站大廳與你擦肩而過、在越南河粉店比鄰而坐,或在巷弄書店裡靜靜讀著家鄉的文字,早已是這裡的一分子。
北車大廳的「東南亞圖書館」:讀者有移工、幫看護借書的僱主、帶孩子看書的新住民媽媽
如果你週日路過台北車站大廳,或許曾看過一群人在中庭席地而坐讀書,這個「F24地板圖書館」只借不賣,且提供的還是東南亞書籍,創辦人是曾發起「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活動的張正和廖雲章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