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聞

新聞在中國古代又稱新文,近代有時泛指報紙,在日語及韓語漢字中則只有報紙一義。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11/16 | Bruce Lai 賴勇衡

港產記者電影《神行太保》:名副其實「跑新聞」

新聞工作為主題、報館為主要場景的港產片不算多,而以劉德華為賣點的《神行太保》是個有趣的例子。劉德華既有的明星形象及其角色「太保」都調校了觀眾期望,不會離當年主流商業電影太遠,最重要是緊張刺激兼具娛樂性。片中有關新聞工作的場景、記者工作的細節等等,雖取材於真實狀況,但作用更多是讓那些對新聞「behind the scene」感到好奇的觀眾有獵奇的快感。

TNL+ 2023/10/07 | 留德趣談

外國年輕人還會買實體報紙嗎?

港人接觸德國媒體,大多都是幾年前報導香港示威和社運時最為高峰,一些港人還每天買幾份報紙,留下有關香港之報導。不少港人也說是首次買德文報紙。其後疫情來臨,德媒對香港關注減少,港人也就少了關注德媒,自然也不會每天再買實體報紙了。

2023/08/29 | Abby Huang

2023台灣網路報告:TikTok為台灣第三大社群平台,半數民眾難以識別陰謀論

今年台灣網路報告首度納入廣受Z世代年輕人喜愛的TikTok抖音。調查結果發現,TikTok使用者佔全台灣人口約兩成多,使用族群主要集中在年輕人(18-29歲)與中年人(40-49歲),為高中職、專科或大學生,居住地區主要為中彰投地區。

2023/08/16 | 香港文學生活館

《文學看得開(作家篇)》書摘:報導文學——文學與新聞結合,關懷弱勢

新聞的「原創性」,一來來自記者或作者到現場採訪是尋找真象,親身見證、直面真實,得到的第一手資訊就具備一種新聞的原創性;很多人都誤以為人人採訪得來的都一樣,但其實每個記者採訪時憑自己的專業獲得的資料,可以是真實的不同面向,寫出來的面貌會迥然不同,因此也可以有原創性存在。

2023/06/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世界新聞媒體年會」記者學者齊聚台北:財務影響報導獨立性,太快用AI寫新聞不見得是好事

華姆斯利認為,新聞業不用急著運用AI,可以「放慢腳步」。他說表示,ChatGPT目前的語料庫大量參考上百家媒體的報導,有些內容比較極端,ChatGPT的語彙也可能偏差,太快使用AI寫報導不見得是好事。馬來西亞媒體《當今大馬》數位編輯覃心皓則表示,收入多元化非常重要,因為新聞媒體的財務能力牽涉到新聞報導的獨立性。

2023/05/20 | 《思想坦克》

解析中天電視台換照案:「一部勝訴、一部敗訴」,52頻道已有新住戶,原本的客群也回不來了

本案司法判決意旨也只是指摘程序瑕疵問題,要求通傳會要拿2018年2月的新修正評分表為中天電視台打成績,俾作為決定准駁換照與否的根據,而非直接逕行發照。在可預見未來數年除了繼續法律攻防,中天電視台仍將以網路電視台之姿持續營運。

2023/04/21 | G點電視

傳媒評論「跨性別急症室無障礙廁所倒斃事件」:報導效果正面,不代表手法友善

這篇報導的正面效果並非出於友善的報導手法,而是歸功於熱心又正面的鄰居張先生。鄰居張先生對阿鍾的經歷態度正面並處處關顧,記者得到了一位很好的受訪者,只要將張先生所說的如實寫書寫,就得到了這篇「效果正面」的報導。然而,若仔細重讀報導,就不難發現記者運用了不少不恰當的用詞形容跨性別社群,以及鉅細無遺地報導死者生平軼事的獵奇心態。就報導手法而言,稱不上友善。

2023/04/19 | 賴明君

(更新)福斯新聞誹謗投票公司達成和解,7億8750萬美元和解金創美國媒體史上紀錄

多明尼恩投票系統公司控告福斯新聞,認為他們的主持人在節目上發表虛假的言論,誤導觀眾相信該投票系統公司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透過操縱投票機器,讓拜登的得票數超越川普,並贏得總統大位。

2023/03/03 | 讀者投書

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第15條:戰時管制媒體,那麼誰來核實訊息或反向蒐證?

若所有的媒體或訊息發布者皆因戰時動員狀態,而受到監管,那麼誰來核實訊息或反向蒐證?豈不是讓整個社會都變成了一個「大本營」?

2023/02/22 | 《思想坦克》

談劉文正烏龍死訊:「唯一」查證來源說謊導致媒體亂報,但發現可疑就不該盲跟

夏玉順說詞反覆、利用媒體、耍弄社會、傷害歌迷非常不該,但這件事卻也再次反應出長久以來新聞查證的問題:在新聞高度競爭的數位時代,生存的壓力及複製的便利,壓縮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也造成新聞媒體失去守門能力,錯誤及虛假訊息自然漫天亂飛。

2023/02/2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媒體如何利用你的「道德情感」來浪費你的時間?

人類的義憤之情珍貴且有價值,它只出現在有足夠複雜認知能力的動物身上,並且協助我們的祖先勉為和平共處(能做到這程度已經相當厲害)。然而,在過去協助你我和其他人共同生活的義憤之情,現在則在監控資本主義底下,被媒體利用來增加新聞點閱和互動率。

2023/02/17 | 王祖鵬

關於劉文正的死亡亂象,會不會其實媒體稍微「等一下」、「慢一點」就好了?

這幾天「偶像始祖」劉文正死亡與否,所延伸而出的假消息、資訊戰、資訊不對等議題,在媒體圈或是關心劉文正的人之間,吵得沸沸揚揚。而這個時代,為了流量、吸睛,事實早就像自慰後的衛生紙,擦完即丟,沒有人在乎;這個時代,普遍只在意快速帶來的高潮,這種高潮的假象,是不是一種循環,是媒體與閱聽人彼此間的角力與業障?

TNL+ 2023/01/30 | TNL國際編譯

芬蘭「媒體識讀」教育從幼稚園扎根,抵禦不實資訊能力連續5年蟬聯歐洲第一

芬蘭早在2014年便開始推動將媒體素養、批判性思考等知識,納入各學習階段的核心課程。教育專家指出,芬蘭的目標是培育積極、負責任的公民及選民。無論資訊從何而來,評估內容、批判性思考、事實查核,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2022/12/29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偷渡政治立場、操縱選民意向,偽裝成媒體的「粉紅組合肉新聞」正在美國蔓延

人們在觀看《福斯新聞》時,或多或少已知道會得到哪類訊息;反觀,合成新聞則是欺騙媒體身分,讓人們相信是發跡於地方的網站,聲稱要向公民提供地方新聞。類似欺瞞手法,同樣可見於俄羅斯的宣傳......

2022/12/2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一反「揭露問題」的傳統新聞調性,強調解決策略的「解方新聞學」如何實踐?

從讀者的角度,描述問題的報導令人悲傷而無助,研究也發現新聞帶來的負面情緒以及對新聞失去信任,是民眾迴避新聞的兩大主因。而「解方新聞學」或許就是解方報導重建新聞公信力的跡象,也是增加公民意識、進而支持新聞業的力量。

2022/12/19 | 精選書摘

《新聞自由的幽靈》:台灣報業非但沒有幫助凝聚社會共識,反而為撕裂與認同危機推波助瀾

根據巴黎「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新聞自由排行榜,臺灣近年來穩居43名上下(2022年為38名)。該組織年度報告指出,沒有證據顯示臺灣政府干預媒介自由,但政治上藍綠陣營極化對立,媒介只顧搶新聞,疏於求證,專業素質不高,誠為臺灣新聞自由的隱憂。

2022/12/06 | 劉亭妤

美國國會欲通過反壟斷新聞法案,Meta抗議:將自臉書等旗下平台移除新聞

美國國會正考慮將《新聞競爭和保護法》納入必須通過的年度國防法案,,使美國地方新聞產業更容易與Meta、Google等大型科技公司談判。Meta發言人稱,這將是一個糟糕的先例,並考慮把新聞自旗下各平台移除;親民主黨的人士則稱,右翼媒體最有可能利用這項法律,民主黨人不應該將網路平台變成保守黨的提款機。

TNL+ 2022/11/02 | 柳金財

選舉新聞監測分析:媒體報導嚴重「重北輕南」,高聲量未必代表高支持度

這次由2022年電視選舉新聞學者監測聯盟發起,針對有線7家及無線5家的選舉新聞監測,首次統計10月8日至14日為期一週的新聞報導。秉持「價值中立」的社會科學分析方式,透過客觀、公平及公正精神進行比對,發現6都及新竹市的選舉新聞仍偏重某些是媒體聲量王的候選人,且集中報導特定區域,頗值得關注及探究。